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乘游轮行驶在长江三峡,当船行至重庆忠县的长江水域时,站在船上眺望,可看到前方似有一巨轮停泊在江面上;等靠近了,才发现那不是巨轮,而是一座山峰,山峰上还有穿斗结构的寨楼,这就是三峡库区的“江上盆景”——石宝寨。
乘游轮行驶在长江三峡,当船行至重庆忠县的长江水域时,站在船上眺望,可看到前方似有一巨轮停泊在江面上;等靠近了,才发现那不是巨轮,而是一座山峰,山峰上还有穿斗结构的寨楼,这就是三峡库区的“江上盆景”——石宝寨。
【三峡库区的“江上盆景”】
石宝寨地处重庆忠县境内长江北岸边,距忠县城45千米,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石宝寨的主体是形状奇异垂直的巨石,高十多丈,形如玉印,因此名曰“玉印山”。又有传说此石为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尊五彩石,故又称“石宝”。明末时谭宏起义,霸据此山为寨,此后人们便称此寨为“石宝寨”。
石宝寨
三峡大坝蓄水前,石宝寨坐落在面积2.5平方千米的一座岛屿上;蓄水后,沿着石宝寨的一周筑起了一道巨型围堤,使该岛成了一个巨大的石盆,石宝寨就是石盆上最独特的一景。
三峡大坝蓄水前,石宝寨坐落在面积2.5平方千米的一座岛屿上;蓄水后,沿着石宝寨的一周筑起了一道巨型围堤,使该岛成了一个巨大的石盆,石宝寨就是石盆上最独特的一景。
在石宝寨巨石上,有一古老木质、砖瓦结构的穿斗结构建筑,这就是石宝寨。全寨分上下两部分,山下9层,山上3层,共12层,高35米。下部紧依悬崖,木石构造的楼体层层相连,收缩而上;上部以山顶石台作支撑,亦成下大上小的建筑 形式。石宝寨独特的穿斗式高层木质结构,使之名列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
相传石宝寨最初只有寨顶上面的一座庙,上去拜佛的人只能沿着一条石凿的小径扶着铁链上去,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拜佛。后来一个工匠看到一只老鹰在石宝寨上空盘旋,逐渐升高,最后飞跃山巅而去的景象,便受到启发,遂采用傍山造楼、外展飞阁、内架云梯、轳转螺旋而上的方法,建造成了石宝寨,使拜佛之人再也不必冒险前往寨顶之庙。
传说归传说,实际上石宝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经康熙、乾隆两朝修建,始具规模。清乾隆初年,工匠借助原来架在石壁上的铁索,在山顶修建了一座寺庙;到嘉庆年间,朝廷才派工匠前去石宝寨研究如何取代铁索上山,从而修建了依山而立的九层楼阁,暗含“九重天”之意;1956年,在对石宝寨进行修补时,加盖了顶上的3层,最终有了如今的规模。
石宝寨的廊桥,是从陆上通往石宝寨的唯一途径。
石宝寨的廊桥,是从陆上通往石宝寨的唯一途径。
石宝寨阁楼内的题刻
石宝寨阁楼内的题刻
石宝寨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没有梁,只以柱直接承接檩子,檩子上再有椽。这种构架最直观的体现就在石宝寨每层阁楼内。
石宝寨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没有梁,只以柱直接承接檩子,檩子上再有椽。这种构架最直观的体现就在石宝寨每层阁楼内。
三峡工程竣工后,水位上升直到寨门口,石宝寨也由山寨变成了水寨。现在的石宝寨整个下部山体都淹没在水中,而为它修建的保护工程——石宝寨围堰,就像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巨盆将整个石宝寨装在盆中央。远远看去,石宝寨就如一个漂浮 在江面上的巨型山水盆景。
鸭子洞
传说鸭子洞本是干洞,但它与江心相通,在春夏之交发水的时候,洞中常有水流冒出,若此时将一只鸭子从洞口放进去,不多时鸭子便会从江心浮出来。
传说鸭子洞本是干洞,但它与江心相通,在春夏之交发水的时候,洞中常有水流冒出,若此时将一只鸭子从洞口放进去,不多时鸭子便会从江心浮出来。
【长江三峡上的“小蓬莱”】
在石宝寨入口处,有一座高6米余、砖石结构的寨门,上题有瓷嵌“小蓬莱”三字。寨门的前后两面,还有精巧细致、栩栩如生的“五龙捧圣”、“哪吒闹海”等浮雕。
石宝寨的阁楼依山而建,12层楼阁由迂回曲折的转梯相连,要想登上寨顶必须要通过层层楼阁,这真是应了寨门上“梯云直上”四字。
海拔230米的寨顶,是一个1200平方米的石坝,为石宝寨的最高点。石坝上有清朝前期修建的天子殿古庙,正殿迎门墙壁上是女娲补天的巨大壁画,壁画下方是一遗石,形状甚似石宝寨,是后来放上去的。古刹后殿有一口大如杯的石孔,叫“流米洞”。相传这里修建好庙宇后,这个石洞每天都会流出一些米来,不多不少刚好够庙内的和尚每天食用。后来有一个贪心的和尚想多得一些米,就偷偷将石孔凿大了一些,但没想到,从此之后石孔里再也流不出米来了。
其实石宝寨面积还不如一个足球场大,但由于其独特的建筑和灿烂的文物价值没有在三峡工程中被水淹没,而被保护了起来,并且成为长江三峡上的“小蓬莱”,成为库区的第一名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