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军折鞭处
七百多年前,有一群彪悍的蒙古人,骑着骏马,挥着鞭子,东征西战。他们的鞭子挥到了西亚和中欧,可到了重庆的钓鱼城,鞭子竟被折断了。蒙古大汗蒙哥的突然离世,宣告了蒙古军征战的失败,使我国南宋朝延续了30余年。欧洲和非洲也因此有了少许的安宁,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钓鱼城。
七百多年前,有一群彪悍的蒙古人,骑着骏马,挥着鞭子,东征西战。他们的鞭子挥到了西亚和中欧,可到了重庆的钓鱼城,鞭子竟被折断了。蒙古大汗蒙哥的突然离世,宣告了蒙古军征战的失败,使我国南宋朝延续了30余年。欧洲和非洲也因此有了少许的安宁,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钓鱼城。
【钓鱼城之战】
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县城东5千米的钓鱼山上,占地2.5平方千米。钓鱼山高约300米,山上有一巨石,犹如一支垂杆屹立。相传曾有天神在此处垂钓,并将所得江鱼送给百姓,钓鱼山因此得名。钓鱼山下是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汇的地方,三面临江的险要地势使山上的钓鱼城成为古代攻防战争中理想的军事防御城池。
钓鱼城充分利用了雄踞高处的地理优势,在建造城门时,没有设置多重城门,也没有加建瓮城增强防守,只对每个城门按照城台、城楼和城门洞这样的组成部分进行建造。A图为城南的第二道防线护国门,B图为城东的新东门。
钓鱼城充分利用了雄踞高处的地理优势,在建造城门时,没有设置多重城门,也没有加建瓮城增强防守,只对每个城门按照城台、城楼和城门洞这样的组成部分进行建造。A图为城南的第二道防线护国门,B图为城东的新东门。
在古代,城池的建筑与抵御战争密不可分,钓鱼城也不例外。南宋晚期,能征善战的蒙古军队突然兵分三路,横扫欧亚大陆,并迅速扩张自己的版图,欧洲战场一片混乱。与此同时,其中一支蒙古军队挥师南下,在消灭了金国和西夏后, 直逼南宋,宋蒙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由于蒙古军队在和南宋军队交战之初就定下了先攻四川再顺势消灭南宋政权的作战方针,因此四川成为两军交战的主战场。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在修筑重庆城时,于钓鱼山筑寨,这是钓鱼城的首次筑城。随后在宋淳祐三年(1243),新任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接受冉璞、冉琏“守蜀之计在于守合州(今合川),守合州之计在于守钓鱼城”的城池防御计划,在钓鱼山上进行大规模城池建设,将钓鱼城作为守卫屏障,这是钓鱼城第二次筑城。宋宝祐二年(1254),守将王坚在第二次筑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钓鱼城的防御功能,并新建一字城墙和南北水军码头,使得钓鱼城城池更加完善,成为军事重镇。
防御之城刚刚完成筑造,就迎来了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钓鱼城之战。宋宝祐六年(1258)底,蒙古可汗蒙哥率大军入蜀地,却在合州钓鱼城下受阻。虽然蒙古大军在可汗蒙哥的率领下,一次次向钓鱼城发起猛攻,但凭着钓鱼城险峻的地势,在合州守将王坚指挥下的南宋军队一次次将蒙古大军击退。久攻不下的局面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此时南宋军队和蒙古大军两方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南宋军队物资充足,士兵士气高涨;蒙古大军水土不服,军中疟疾、霍乱等疾病持续蔓延。最终,因蒙古可汗蒙哥突然抱病,后因病情严重而驾崩,征蜀的蒙古大军只得无功而返。
这次战争的胜利,使得南宋朝廷得以暂时延续;而蒙古可汗蒙哥的驾崩,也 使蒙古内部发生了争夺汗位的斗争。原本征战欧洲和非洲的蒙古军也纷纷撤军,缓解了欧洲和非洲的战事,扭转了世界的局面,因此钓鱼城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蒙古大军折鞭处”。
钓鱼城古军营山庄遗址
钓鱼城的城墙多为一重布防,在地势低的地段为二重布防。城墙总长约8千米,宽约3米,平均高约15米。图为古城墙遗址。
钓鱼城的城墙多为一重布防,在地势低的地段为二重布防。城墙总长约8千米,宽约3米,平均高约15米。图为古城墙遗址。
钓鱼城古练兵场遗址
九口锅遗址是我国最早的兵工厂遗址,位于钓鱼城西岩低平开阔的土地上。图中的水坑即当年安置制造火药的锅状容器、抛石机以及三弓弩基座的遗迹。
九口锅遗址是我国最早的兵工厂遗址,位于钓鱼城西岩低平开阔的土地上。图中的水坑即当年安置制造火药的锅状容器、抛石机以及三弓弩基座的遗迹。
【金汤之城】
在宋蒙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钓鱼城,堪称中国山城防御体系中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军事史研究领域内极其重要的遗址。在我国的军事博物馆中,也陈列着钓鱼城古战场的全景沙盘。
钓鱼城的城池布局主要体现在利用了山地的优势上。钓鱼城建在钓鱼山上,三面环水,四周均是悬崖峭壁,山势起伏较大。依山势而建的钓鱼城巧妙地利用了台地高差,在城西北面制高点设立军事指挥台,并将指挥台前平地作为练兵校场。在练兵校场东北面建起皇城,皇城东南面建营房,营房四周道路四通八达,便于迅速出击。作为以防守为主的城池,城墙是筑城中必不可少的。钓鱼城的城墙环山而建,并在地势略低的东、南部修筑了内外两重城墙;在环山城墙的基础上,还结合地形在钓鱼城的 南、北两边各修筑了一道“一”字形单层墙,一直延至江边;此外,南北水军码头是防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一字城墙一起构成防线,环守江面,阻击敌军的攻击。在整个防御体系中,城门的巧妙设计也不得不说。钓鱼城利用身居高位的有利地形,共设8座城门,分别是城南的始关门、护国门、小东门,城北的出奇门,城东的新东门、菁华门和城西的镇西门、奇胜门。每座城门均由城台、城楼和城门洞三部分组成,不仅可以较好地拦截敌人的火器攻击,而且便于观察敌情,指挥作战。
如今,战火早已远离钓鱼城,但这座城池建筑的构型一直令人惊叹,并成为历史遗址供人们参观、铭记。
古钓鱼城中的护国寺现已成了钓鱼城博物馆
【千年古战场的遗迹】
钓鱼城古战场遗址一直保存完好,1982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内,现存有城门、城墙、皇城、武道衙门、步军营、水军码头等古战场遗址;钓鱼台、护国寺、悬空卧佛、千佛石窟、飞檐洞等名胜古迹;以及元、明、清三个朝代所遗留下来的诗词歌赋、碑文雕刻。
在钓鱼城的8座城门中,护国门是最为雄伟的。它处在城南的第二道防线上,是一道名副其实的险关。护国门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是波涛汹涌的嘉陵江,城门上书写着“护国门”和“全蜀关键”。遥想当年宋蒙交战的时候,这里曾发生上百场惨烈的战役,但它从未被攻破,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南宋时练兵校场已经成为现在的停车场,而东南面便是古军营,那里因先后经历了大小战火的焚毁,现在也只剩残存的部分了。古军营前宽阔的跑马道遗址大约有8.5千米,路宽3.5米,是当时钓鱼城军民修筑的贯穿全城的军事交通命脉。
在嘉陵江畔陡峭的岸边,还可以看到坚固的古城墙遗址。当初钓鱼城的城墙长有8千米左右,城墙上还设有望孔、炮台 口,是最坚实的防线。
开凿于岩壁上的栈道,也就是现在的天梯,最早是在南宋末年由钓鱼城军民共同完成的。天梯下方是战争期间的处刑场,《钓鱼城志》中有记载,1259年钓鱼城的守将王坚就曾将蒙古军队的说客斩于此处。天梯上方有一处宽阔的平台,平台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凹坑,史料上称之为“九口锅”,是城内军人碾磨硝、磺、木炭等火药材料的地方,也是我国最早的兵工厂。过去,这里就曾诞生过铁雷、火炮等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对于增强钓鱼城的整体防御力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的蒙哥可汗就是被这里制造的火器所伤。
在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内还有多处文物古迹,如护国寺和忠义祠。护国寺最早兴建于南宋年间,宋蒙战争时被毁,在明清两朝得到重建和整修,如今已经改为钓鱼城博物馆。其大门上刻有一副对联“城号钓鱼,三江送水开巴堑;寺名护国,孤嶂飞云控蜀江”,正是向后人讲述着关于钓鱼城护国的故事。博物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钓鱼城36年抗战史为主线,描绘着钓鱼城的前后历史。
始建于明朝的忠义祠是钓鱼城内重要的古建筑群,占地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忠义祠的正堂有“忠义千秋”的牌匾,牌匾下陈列着钓鱼城忠勇的守将余玠、冉氏兄弟、王坚、张珏等人的长生牌位供人瞻仰、祭拜。
“三圣岩”造像
“三圣岩”造像是钓鱼城内著名的文物古迹,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护国、白塔两寺的住持智慧和尚和众门徒捐资刻造。三圣岩正中是阿弥陀佛,左右分坐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胁侍菩萨。
“三圣岩”造像是钓鱼城内著名的文物古迹,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护国、白塔两寺的住持智慧和尚和众门徒捐资刻造。三圣岩正中是阿弥陀佛,左右分坐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胁侍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