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盐都 巫巴故乡
古老斑驳的土垛上,若干木柱支撑着一个个倾斜的竹木屋,这些吊脚楼下是安静流淌的后溪河。曾经热闹繁华的盐镇如今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取而代之的是一派与现代喧嚣生活完全两样的安宁。这里时时处处散发着纯真、朴实的气质,在大山、细水之间默默低语,唯有有心之人方能听到她的呢喃。这里便是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宁厂古镇。
古老斑驳的土垛上,若干木柱支撑着一个个倾斜的竹木屋,这些吊脚楼下是安静流淌的后溪河。曾经热闹繁华的盐镇如今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取而代之的是一派与现代喧嚣生活完全两样的安宁。这里时时处处散发着纯真、朴实的气质,在大山、细水之间默默低语,唯有有心之人方能听到她的呢喃。这里便是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宁厂古镇。
【上古盐都】
宁厂古镇位于大宁河剪刀峡上游,巫溪县10千米外。大宁河的支流后溪河穿镇淌过,将古镇一分为二,因此古镇的建筑沿后溪河两岸,依山傍水而建。逼仄的青石街道,古旧的吊脚楼、过街楼,这些民居沿着溪流一路延伸,三面板壁一面岩,被古人称为“七里半边街”。宁厂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尧时期,《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巫咸国就是这里;同时,古镇还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制盐史的上古盐都。
大宁河剪刀峡“剪出”的宁厂古镇,古旧的吊脚楼民居沿着后溪河一路蜿蜒而下,在水汽薄雾中更像一幅淡彩水墨画。
大宁河剪刀峡“剪出”的宁厂古镇,古旧的吊脚楼民居沿着后溪河一路蜿蜒而下,在水汽薄雾中更像一幅淡彩水墨画。
宁厂古镇古盐场龙君庙盐卤泉遗址
宁厂古镇的制盐要从一口盐泉说起。先秦时期,猎人袁氏追赶一头白鹿到了此处,忽然鹿消失不见,猎人四处找寻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洞口,一股清澈的泉水从中涌出,猎人好奇,捧起泉水饮用,谁知味道甚咸,方才明白此乃盐泉。于是乎,此地有盐泉的消息不胫而走,附近的村民纷纷来这里取水熬盐。不久,宁厂便成为最早的制盐地之一。虽然发现盐泉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但这口自流井确实存在,就位于古镇北部宝源山麓上。
自从人们发现了此地的天然盐泉,便开始从泉水中提炼食盐,宁厂古镇的盐业生产便从先秦时期兴起了。此后,宁厂古镇便先后被设立为郡、监、州、县,明 清时更成为全国十大盐都之一,有“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说法。清乾隆年间,此处的盐灶已达300多座,煎锅1000多口,有“万号盐烟”之说。由于制盐业的发达,历史上的宁厂古镇一直都是繁盛的商品交易之所,有着“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的辉煌。
随着岁月的流逝,宁厂古镇昔日的兴盛早已不再。告别了往日的喧嚣,如今的宁厂古镇返璞归真,在安详与宁静中透出其历史文化的厚重。
宁厂古镇二层楼房样式的民居
【古朴原始的小镇】
在宁厂古镇上,你丝毫不会觉得它老旧,反而认为它充满了清新的味道。这里的山、水美得是那么自然,丝毫没有掺杂人为的元素。那传统结构的木楼、吊脚楼随处可见。虽然古镇现在再也没有昔日的盛景,但那些手工制盐的遗迹——那布满青苔却依然屹立的扯卤木架,那铁锈遍身却仍旧坚固的熬盐铁锅,以及龙君庙前千年不变的喷流盐泉的石龙头、分卤孔等,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古镇当年“万商云集”的盐城盛景。
现代文明的冲击让这座藏身深山的古镇荣耀渐洗,繁华褪尽。如今古镇上多是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商业并不发达。民居建筑多为二层,受地势所限,多向上发展。宁厂古镇受古巴地文化影响,屋舍的建筑形式均为穿斗式木构架建筑,围护或砖砌或木搭,屋顶全为灰瓦、挑檐。整体造型简单,没有过多装饰,但各个民居间沿山势起伏,错落有致,反倒形成一条非常优美的曲线。
后溪河水在古镇旁细细柔柔地流淌着,河水依旧清冽碧绿,宛如一匹缎带,千百年来一直痴情地陪伴着古镇。虽然今天散居在古镇的居民不过两三百人,让古镇看上去有些寂寥;但当太阳照进古镇,看着远处的群山绿树,近处的古老屋舍、碧水石滩,那一分清静的舒畅瞬间漫上心头,让人不由得感叹,好一幅天然的质朴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