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将军巴蔓子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是否还记得张飞义释严颜的故事?当张飞劝严颜投降时,严颜说道:“巴国自古以来只有砍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正是这句话感动了张飞,使得这个一向莽撞的武夫也能采用智谋取胜。而严颜口中的“砍头将军”,正是巴渝地区的英雄——巴蔓子。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是否还记得张飞义释严颜的故事?当张飞劝严颜投降时,严颜说道:“巴国自古以来只有砍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正是这句话感动了张飞,使得这个一向莽撞的武夫也能采用智谋取胜。而严颜口中的“砍头将军”,正是巴渝地区的英雄——巴蔓子。
【巴蔓子以头留城】
巴蔓子是东周战国时期巴国的将军,他大义凛然、笃信忠诚,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献身。即使2000多年过去了,他的这种精神也一直活在巴渝人民心中,他的光辉事迹也是巴渝大地上颂扬千年的英雄壮歌。
商周之战时,武王得到了勇猛巴人的帮助。战后,周天子封姬姓子弟为巴国诸侯,统巴人之地,巴国在当时被认为是南土诸侯之首。
战国后期,巴国发生内乱,部分贵族趁机胁迫国君交出政治权力。远在边疆驻守的巴蔓子将军见状,欲返回都城救驾,只可惜自己的兵力不足以与贵族之军对抗,于是他决定向邻近的楚国求救。当时的巴楚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借兵一事并不容易,而为了尽快借到军队,巴蔓子将军私自许诺楚王将自己驻守的三座城池献上,这才使得楚王发兵救巴。在楚军的帮助下,巴蔓子平叛成功,这时楚国的使者也来到了巴国索要三座城池。
九龙园区的巴国城
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园区的巴国城,是展现重庆本土巴国历史文化的生态公园。公园内的巴将军塑像形象地表达了巴蔓子将军以头留城的忠义气节。
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园区的巴国城,是展现重庆本土巴国历史文化的生态公园。公园内的巴将军塑像形象地表达了巴蔓子将军以头留城的忠义气节。
借兵之时,巴蔓子只为尽快借到军队,因此许下诺言,如果食言将会割下自己的头颅送于楚国。他是一个爱国将军,对于眼前的事情早有心理准备,于是慷慨激昂地对使臣说:“大丈夫一言九鼎,许下的诺言自然不能背弃。然而,巴国的疆土不可分割,城池是国家、百姓的财产,我岂能私自做主。不过,我是不会食言的,如今我将头颅割于你,以谢楚王。”说完,巴蔓子便刎颈自尽,在座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使者拿着巴蔓子将军的头颅返回楚国,并把事情的经过告知楚王。楚王唏嘘道:“倘若能得到这样忠义的将军,几座城池又算什么呢?”于是,以上卿之礼埋葬了巴蔓子将军的头颅。在巴国,全民哀悼,国王也用上卿之礼埋葬了巴蔓子将军的无头尸身。
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曾评价道:“若蔓子之忠烈,范目之果毅,风淳俗厚,世挺名将,斯乃江、汉之含灵,山岳之精爽乎!”
【巴蔓子精神】
虽然巴蔓子将军已远去,但其大义凛然、笃诚笃信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更成为千万巴渝儿女的精神象征。2000多年前的巴蔓子故事、800年前的钓鱼城保卫战、7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三次都是反对异族侵入的保卫战。可以说,巴蔓子将军传承下来的是一种护国文化,一种爱国精神。
“巴蔓子”精神所包含与引申出来的精神,不仅是爱国,也是重庆人血脉中张扬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体现,更是重庆“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对于巴蔓子精神,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余楚修给出了准确的评价:“巴蔓子既忠又信的这种精神,代表了重庆人的精神,也算是一个历史文化的承传。”
【巴渝人的祭奠】
巴蔓子将军生于巴地临江城,他以身殉国的英雄壮举传颂千年。到了唐贞观八年(634),太宗李世民念及将军的忠信,故将其故里“临州”改为“忠州”,即今天的忠县。到了宋代,忠州人在城内修建了一座祠庙,供奉着巴蔓子的塑像,以示瞻仰,早期称作永贞祠,后来又叫巴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是巴蔓子的忌日,这天忠州城会举行盛大的追思活动,俗称“三月会”,以此来纪念巴蔓子将军的宏伟功绩。明朝的相关史籍中便有描述:“每值会期,旗帜塞巷,金鼓鸣街,彩亭锦棚,相望盈道……”现如今的忠县境内还有许多是以巴蔓子的故事来命名的历史遗迹及地名,县城的东门还留有当时巴将军割首留城的一段古城墙。
为了纪念巴蔓子将军,后人还在今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附近修建了巴蔓子墓,虽然其始建年代已不可查证,但是历代均有修葺。其中,清雍正年间(1723~1735), 郡守张光麟循旧址重新“修立墓表”;乾隆二年(1737),县民周尚义又捐款修建, 为巴蔓子墓砌石;道光十五年(1835),巴县知县杨霈 捐俸银二百两,与中营游击马怀谟又重修了巴蔓子墓,并派人看守,时常前来祭扫;民国十一年(1922),但懋辛主持重修墓园并立碑“东周巴将军蔓子墓”,这是巴蔓子墓规模最大的一次重修。重修的墓为六边形,墓前的石碑上书“东周巴将军蔓子之墓”,落款“中华民国十一年二月吉旦,初荣县但懋辛题”。墓园规模颇大,四周筑有围墙,墓室内刻有诸多诗文。其中有乡贤赵朗云所撰写的对联:“霸业久销沉,楚子何曾留寸土;荒坟犹耸峙,将军依旧镇三巴。”
后来,重庆建市时拆除了墓周围墙,垫高了路面,巴蔓子墓园被置于堡坎之下,几经翻修也就被彻底掩埋在了路下的石拱洞内。直到20世纪90年代,市政府决定对它进行整修和保护,巴渝后人终于可以到位于重庆七星岗莲花池渝海大厦地下的巴蔓子墓前表达对这位千古英雄的敬仰之情了。
千百年来,巴蔓子将军以身殉国的英雄壮举在巴渝大地上广为传颂。东汉末年,巴郡临州(即忠县)名将严颜的一句“我州只有断头将军,而没有投降将军!”成为弘扬巴蔓子英雄气概的千古名言。抗战时期,面对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重庆名流在聚会演讲中也多次表示“中国自古有断头将军,无投降将军”。
如今在朝天门的“重庆历史名人馆”里,巴蔓子将军的塑像被安置在《第一乐章:千古英雄谱》最显眼的位置;在重庆的许多大型景观雕塑中,凡是涉及巴渝文化主题的作品,都将巴蔓子将军的形象摆在重要的位置,可见巴渝儿女对这位英雄的追思与敬仰。
位于七星岗莲花池渝海大厦地下的巴将军墓
每年清明节,来自全市各地的市民便会自发前往巴将军墓,祭拜这位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