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新生迎众客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波荡漾的海港,背依秀丽奇峻的群峰,因寺内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处于普陀山以南而得名。经过历代历朝风云变幻,南普陀寺起起落落,自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政府和海外佛教界缁素人士投入巨资,对南普陀寺进行全面翻修、扩建及新建,如今古刹盛世重现,梵音钟磬不绝,正在广迎中外往来香客。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波荡漾的海港,背依秀丽奇峻的群峰,因寺内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处于普陀山以南而得名。经过历代历朝风云变幻,南普陀寺起起落落,自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政府和海外佛教界缁素人士投入巨资,对南普陀寺进行全面翻修、扩建及新建,如今古刹盛世重现,梵音钟磬不绝,正在广迎中外往来香客。
【悠久的历史】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时期,初称泗洲院,只是结庐而住。北宋改建时称为无尽岩,明初又以洞为寺,改名为普照寺,明末迁建于山前。1628年,原建筑不幸毁于战火。1684年,靖海侯施琅将军收复台湾,进驻厦门,开始捐资修复这座古老的寺院,同时又增建了大悲阁来供奉观音菩萨,将寺名更为南普陀寺。
此后的数百年间,历代住持多次重修及扩建南普陀寺,到了民国初期,已建造出“三殿七堂”的辉煌格局。1925年,寺内创办了闽南佛学院,来自五湖四海的佛子相继前来参道修学,海内外高僧也往来传经,一时间佛门鼎盛名扬天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地方政府多次拨款维修殿宇院舍,将殿堂翻修一新,并建起一批鳞次栉比的楼堂庭院。这座经历过“文革”的寺院群落终于重换新颜,成为拥有千余年历史的佛教名刹。
南普陀寺太虚法师舍利塔
【壮观的庙宇】
南普陀寺占地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钟鼓楼、功德楼、海会楼、慈善楼、普照楼、太虚图书馆、佛学院教室、放生池、莲花池等。在放生池和莲花池之间有七座由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等七尊佛像组成的七佛塔,令人观之心生肃穆。此外,还有那座高11层的万寿塔,极富南亚佛教建筑的风格,使南普陀寺多了几分异域格调。
天王殿也称弥勒殿,歇山式重檐飞脊轩昂宏伟,两只威武的大石狮雄踞在门廊的东西两侧。殿内供奉的弥勒佛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似乎对每位香客念念有词:“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不自识。”立在两旁的四大天王高大威武怒目威视,使人望之顿生惧意。
大雄宝殿的主殿供奉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三世尊佛,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里是寺院僧众早晚课诵和法会朝拜参修的殿堂,也是佛门钟磬长鸣、法灯不灭的心脏。
大雄宝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基本展现了闽南佛殿建筑的四大特点:一是墙上既有“六年苦行”等关于释迦牟尼的连环画,也有“清影摇风”等山水花鸟画;二是屋脊如紫燕凌空轻巧灵动,精美却不失庄严;三是技艺精巧,屋脊上的“九鲤化龙”、“凤凰展翅”、“麒麟奔走”等图案,都是由剪瓷镶嵌而成;四是建筑材料取材于当地的花岗岩、青斗石,所有梁柱、斗拱、栏杆独具特色。
寺院内外随处可见鲜花斗艳、碧树垂荫、亭台水榭、曲桥花坞,参观进香之余,落座于静谧之中,感受一下寺内的山水园林,听着袅袅梵音,似乎连呼吸的空气也带有虔诚的味道,再轻阖双眼,宛如自己成了佛陀,在菩提树下感怀今生今世。
南普陀寺摩崖石刻
【珍贵的文物】
南普陀寺背依厦门八大胜景之一的五老峰,自西向东的五座山峰凌空而立,白云缭绕,犹如五位须发皆白的老人盘膝而坐,所以又名“五老凌霄”。登上五老峰的观景台俯瞰南普陀寺,可见仙宇梵宫掩映于苍翠云雾之中,如蓬莱仙阁般令人神往。
五老峰前的摩崖石刻和寺宇周围,镌刻了许多游览南普陀寺的名人之题作,著名的有明万历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和清乾隆御制碑。如果从寺内藏经阁后面拾级而上,可见一处镌刻着清光绪年间振慧大师所书的“佛”字,高4米多,宽3米多,笔画豪放粗犷,似乎仙人腾云而来,提笔 一挥而就。
建于1936年的藏经阁二楼是玉佛宝殿,收藏有来自缅甸的28尊大小玉佛和中外佛典经书数万卷。其中较为珍贵的有宋代的《碛砂藏经》,明代的《大藏经》、《佛说阿弥陀经》,明代比丘和比丘尼刺血书写的《妙法莲花经》等。此外,寺内还珍藏有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印度等国送藏的各种佛菩萨造像,唐代铜佛、宋代铜塔、明代观音菩萨施甘露像及高僧大德的墨宝。几经沧桑的千年古刹为后人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发人怀古悠思。
南普陀寺伽蓝殿
【薪火相传的佛学院】
1925年9月1日,南普陀寺住持会泉法师与转逢和尚共同在南普陀寺内创立了闽南佛学院。1934年,为了改进教学,加快发展,佛学院邀请弘一大师前来创办佛教养正院,为海内外佛教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高僧,我国台湾地区的印顺导师、菲律宾的瑞今大师、新加坡的宏船长老、马来西亚的竺摩法师等著名高僧都出自这里。
1981年,妙湛和尚复办了因1937年抗战停办的佛教养正院。1985年,又在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新加坡宏船长老的支持下恢复了闽南佛学院,继续往日的辉煌。如今的闽南佛学院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善、经典藏书丰富、师资阵容强大,已成为国内汉传佛教佛学院中规模最大、学员最多的重点佛学院。几届毕业生千余人分别在各地佛学院任教,或管理寺院,或在各地佛教会任职,或远渡重洋求学深造弘扬佛法。
【独树一帜的素斋】
素斋起源于古代的寺院,原是寺内僧人为了招待前来进香的皇室贵族,精心设计烹制的菜肴和点心,主要原料是豆制品、蘑菇、木耳、面筋、青菜等素淡的食材,食之清香爽口,有降低胆固醇、清肺益气、清理肠胃等功效。后来,精于烹饪的厨师又开发出很多不同口味的素斋菜肴,并以荤菜的烹调技艺,仿制荤菜的造型和味道,达到惟妙惟肖入口难分的烹饪水平,而后逐步发展成一种菜系。如今,许多寺院都有自己独特的素斋食谱。
南普陀寺的素斋以清淡素雅、菜式多样、菜名清雅别致而驰名中外,既讲究色、香、味,又讲究形、神、器,吸引了无数信众和游客前来品尝。寺内的每一道 菜都配有或诗情画意或寓意绵长的雅名,如香泥藏珍、半月沉江、五老如意、彩花迎宾、南海金莲、丝雨菰云、雪映银浪、梵宫玉笏、白璧青云、白果香卤、普陀珍珠等,其中“半月沉江”这道菜还有一桩有趣的来历。
那是在1962年11月24日,郭沫若前来南普陀寺参观并品尝素斋。郭老觉得“当归香菇冬笋面筋汤”中一半黑色的香菇和一半白色的面筋看上去宛如半轮明月沉入江底,于是欣然将其命名为“半月沉江”,并在斋后题诗道:“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怀通大道,五老意如何?”
南普陀素斋在用料上非常讲究,很多原料有固定的种植生产基地,常年供应寺内。为了使每一道菜达到色、香、味俱全,寺内厨师在刀工和烹饪上颇下功夫,制作过程绝不马虎,可以说每道菜都是精工细作,香港媒体曾将南普陀素菜誉为“功夫菜”,南海金莲、普陀珍珠等菜肴还曾获得烹饪比赛的银奖。
南普陀寺内有一副对联:“勿道山家禅味淡,也知尘俗世情浓。”可充分说明南普陀寺素斋的悠久历史,这些清鲜可口、色彩悦目的素食菜肴一定会源远流长,成为人们健康饮食的首选。
南普陀寺法会
南普陀寺每年有五次大型法会:正月十六至正月十八的拜三千佛法会,四月初八的浴佛大法会,七月十五的盂兰盆大法会,十月十五至十月二十一水陆法会,十二月初八至十二月十七的拜万佛大法会。此外,还有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道场。在这些日子里南普陀寺会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还有机会品尝著名的南普陀寺素菜。
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