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始祖庙
甘肃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清以来“五城相连”的形制别具一格,为人津津乐道。五城之中小西关城最小,而其中建有规模宏大的人文始祖伏羲祭祀庙宇——太昊宫,于是小西关城也就有了伏羲城之称。此城恬淡雅静,人文气息浓郁,有“天水圣域”之誉。
甘肃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清以来“五城相连”的形制别具一格,为人津津乐道。五城之中小西关城最小,而其中建有规模宏大的人文始祖伏羲祭祀庙宇——太昊宫,于是小西关城也就有了伏羲城之称。此城恬淡雅静,人文气息浓郁,有“天水圣域”之誉。
【伏羲城中伏羲庙】
伏羲庙坐落于伏羲城民俗文化一条街的中央,当地百姓俗称“人祖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为纪念上古三皇之首伏羲氏而建造的。
伏羲庙“开天明道”牌坊
伏羲庙前牌楼匾额上的“开天明道”几个大字与古朴的牌楼相应,显出一种古老与庄重。伏羲庙门坊正中挂一牌匾:“太昊宫”,门前柱子上的楹联是:“立极同天德合 乾坤百王仪则,开物成务道传古今万世文祖”,乃后人对人文祖师爷万世功德的精辟概括。
庙临街而建,坐北朝南,两门三进,自南向北有牌坊、庙宇、月台、碑亭、主殿、古柏等,占地3700亩。殿宇排列对称整齐,布局规则严谨,雕梁画栋,巍峨壮观,带有浓郁的明代建筑风格。根据庙内碑刻记载,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明清曾九次重修扩建,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一座整肃宏伟、布局严谨的古代建筑群。不过,庙前的广场明显是当代的杰作,巨大的太极图案只有凌空俯视才能一览它的全貌。站在太极图案中心放眼望去,神庙肃穆洁净,一股神圣感油然而生。
进入庙内,迎门是老书法家舒同写的“羲皇故里”大理石碑。庙宇里面古柏参天,浓荫盖地;殿阁辉煌,亭角挑翘,布局严谨,清幽雅静。两侧是厢房,里面展示着天水出土的文物之类。
先天殿
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殿宇雄踞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屡经重修,依旧呈明代风貌。
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殿宇雄踞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屡经重修,依旧呈明代风貌。
由仪门进入中院,数十株古柏直插入云,苍老挺拔,苍柏古槐,总让人有一种历经沧桑的感觉。徜徉在伏羲庙,目光不时被一株株苍劲高大的古树深深吸引。在天水人眼中,伏羲庙的古柏就如同他们顶礼膜拜的伏羲爷一样,也是有灵性的。传说,伏羲庙创建时同时在庙宇各院内种植了64株古柏,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现存37株,它们被称为伏羲卦柏。这种将建筑装饰与伏羲的业绩紧密结合的做法,在全国独一无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先天殿前一株古柏的两枝从中劈开,一半就斜倚在大殿顶上。月台下已是香烛闪耀,烟雾缭绕,大殿则更是庄严肃穆,殿内正中便是高达3米的人文始祖伏羲坐身塑像,树叶披身,手持八卦盘,气宇轩昂,双目炯炯凝视前方,神像上方悬 挂着清嘉庆时州牧王赐均书“文明肇启”巨匾,仰头上望,顶上绘有河图洛书、六十四卦。祭台前素肴素果,红烛袅烟,耳畔钟磐声相闻,令人肃然起敬。
【伏羲庙的建筑特色】
伏羲庙古建筑从形式上体现为兼有轴线对称式和体量均衡式两类特点的混合式布局。牌坊、宫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由一条中轴线贯穿起来,朝房、碑廊、钟鼓楼呈东西对称布局。院落重重相叠,三进三院。中院处仪门和先天殿后墙之间,是伏羲庙的主体院落。任何一个对称布局的院落都是一个有个性的空间,整肃宏伟,布局严谨,显然是对中国传统四合院格局的借用。在建筑空间环境中布置碑碣、匾额、刻对、书楹,使整个建筑群落和传统建筑文化构成了一个有机体。
伏羲庙建筑群体布局展示了国人的纵深尚中空间意识以及注重人际伦理规范的儒家文化观。
明成化年间修建的伏羲庙建筑组群,是全国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落,也是具体体现伏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群。天水伏羲庙与其他国内著名祭祀建筑相比,有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其重要地位也体现在建筑的等级上有“数”、“质”、“文”、“位”四个方面。“数”主要反映在建筑的开间、斗拱的踩数等方面。如天坛的数字特征为“九”,而伏羲庙的数字特征为“八”。“质”主要表现在材料质量的优劣贵贱和工艺的繁简精细。伏羲庙的建筑 式样“朴素、节制”,不象孔庙那样宏伟壮丽。“文”是从屋顶、梁柱、墙体、台基等方面的色彩构成和风格式样来体现。如伏羲庙屋顶形式风格多样,大致集古建筑屋顶形式于一炉,不同于天坛和孔庙的屋顶所折射出的建筑等级。“位”主要确定六合在不同场合的主从关系和居中为尊的思想。天坛的总体布局体现出“天圆地方”,具有严谨的建筑布局和肃穆的建筑环境,强烈地表现出古人对天地的崇敬。而伏羲庙则体现出“天人合一”,力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强烈地体现出对人文始祖的敬仰。
伏羲庙建筑群中明代遗物占45.5%,且多数经过清代重修。故明代建筑特点不突出,大多体现为清式大木作的特点。还有院落内数千年的唐槐和宋柏等历史遗珍。历史建筑为“明代遗构,清代风貌”,古木为“唐宋风骨”。这是最具历史价值和传统特色的物质层面,强烈地体现出伏羲庙古建筑“有机更新”的特色。
【开天画卦创人文】
伏羲在我国历史上位居三皇之首,代表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一个历史阶段——伏羲时代。伏羲又作宓羲、庖牺(亦称庖牺氏)、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它们均有“伏化牺牲”的意思。
先天殿内的伏羲像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由野蛮向文明过渡时期的最杰出的代表之一。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伏羲
制定了男婚女嫁的婚姻礼制,确立了文明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基础。伏羲发明了渔猎生产工具和罟,教人们织网捕鱼,从而使人类原始的狩猎状态进入到初级的畜牧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我国原始渔猎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除此之外,伏羲还用八卦易经的原理治理社会;作历法,定节气,钻木取火,教会了人们制作和食用熟食,结束了人类身披树叶、茹毛饮血的野性状态,改善先民们的生活质量;尝百药,制九针,创立医学;制琴瑟,作乐曲,开创了中国最古老的音乐艺术。他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多方面贡献。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秘密符号—八卦,这是一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电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国文字的起源。而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古代东方哲学的标志。2006年6月,太昊伏羲祭典荣列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出伏羲庙,回首望去,松柏掩映中的琉璃瓦顶,飞锁重檐,在日光下更是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耳边时而飘来古乐秦腔,使人不禁浮想联翩,仿佛又回到远古之地,伏羲画卦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