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上的艺术
兰州刻葫芦是用刀或者针在处理过的葫芦表面阴刻图案,通常以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为雕刻内容,雕刻后再涂上松墨凸显线条和构图。这是一种珍贵的艺术形式,朴实、精妙,满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全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
兰州刻葫芦是用刀或者针在处理过的葫芦表面阴刻图案,通常以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为雕刻内容,雕刻后再涂上松墨凸显线条和构图。这是一种珍贵的艺术形式,朴实、精妙,满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全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
【葫芦为容,书画为体】
据说,清光绪六年(1880),兰州城有个姓王的裁缝,突发奇想用针在一个葫芦上刻了花草,时常在手中把玩,葫芦皮色渐渐由浅转浓,愈发惹人喜爱。因此就有了兰州的刻葫芦。
“麻姑献寿”刻葫芦
兰州出产的葫芦为刻葫芦提供了天然的“画纸”,尤其是以下三种葫芦的皮色,淡黄中夹着陈旧感,像极了古董画的纸张色:
亚腰葫芦生的像《八仙过海》中铁拐李背上的那种酒葫芦,体形比较大,看上去很拙朴;“鸡蛋葫芦”形状酷似鸡蛋,是兰州特有的,体形小,直径3~6厘米,小巧玲珑;还有一种疙瘩葫芦,通身长满大小不一的疙瘩,像小孩的拳头,形状千奇百怪,根据天然形状稍作雕刻就是一件佳作。
因为葫芦与福禄谐音,并且葫芦里面长“子”,合在一起有子孙万代、多子多福的寓意。所以刻葫芦成为吉祥的象征,再加上寓意美好的图案,衬着素净的底色,显得古朴又雅致,更让人喜爱。
葫芦成熟后,人们选饱满的葫芦刮去外皮、晒干、磨光后,用针刀在葫芦上设计、刻画各种人物、云山烟雨、花卉、诗文书法等。
如果说葫芦是刻葫芦的天然姿容,那么书画就是刻葫芦的传神之体了。没有工笔画和国画的功底,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针刀落在葫芦上很难表现福禄的寓意。因为刻葫芦的题材多是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和山水、花草、动物等。
浑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件小小的葫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放在手中把玩,于工整有势的线条和层次分明的布局中体会这生于乡土的玩物,想着一件刻葫芦在手艺人手中慢慢从平淡无奇的葫芦变成了工艺精致、意境深 远的艺术品,实在令人赞叹!
工艺品店售卖的刻葫芦
【针刻出鲜活的民间艺术】
兰州的刻葫芦因为通常用针雕刻,所以刻工极为细致,因此被称为“微雕”。
通常,不管葫芦是大是小,刻图都要小。在质地颇硬的葫芦皮上,用力既要到位又不能太过,在线条的流转中,或深或浅,或轻或重,表达出画面的情致。
葫芦上的画面往往才真的引人入胜。唐诗宋词、古典神话、戏剧人物、民间传说,在连贯的构思和运笔中,如此丰富浑厚的题材全然一体地呈现在小小的葫芦上。至于山水花草、虫鱼鸟兽或吉祥图案,对于工匠们来说更是信手拈来的了。
不论怎样,一件刻葫芦上题款、印章等一应俱全,完全是中国画风的再现。葫芦顶部、底部或腰部的民间传统图案则恰如装裱效果,由此构成了一幅完整另类的中国画。
把玩一件刻葫芦,不仅是欣赏诗画书法的视觉享受,也是双手的触觉感受。用手轻轻地随着刻线摸索,仿佛可以探知雕刻的手艺人的心思考量。
的确,这小小的葫芦表现出的中国画意境,没有深厚的画工是不可能的。一位雕工坐在案前,不聚精会神、巧运刀针是难以呈现出气韵生动、形神俱佳的上乘之作的。说到底,这是艺术,需要“涵养性中天”的性情。
正因为这样,刻葫芦成了风雅之品,连古董商也把它视为珍玩。
许多造诣颇深的葫芦雕刻师的作品被列入了中国工艺美术馆,其中,葫芦雕刻大师阮文辉的书法和国画功底极为深厚。结合葫芦材质,阮文辉曾经把200多首唐诗刻在了一枚直径不到5厘米的葫芦上。
如今,刻葫芦已成了人们热衷的收藏品、艺术品和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