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青砖上的雕刻
走在临夏街头,不经意间会瞥见大街小巷的古旧建筑上,都有砖雕的影子。如果走进寺院,会发现大到牌坊、影壁、经堂院、礼拜殿,小到碑亭、客厅、静室、花园,处处可见青灰色的雕塑。临夏砖雕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尤为兴盛,当时名匠辈出。在匠人手中,一坨泥巴变成一块青砖,并活起来,与建筑融为一体,成了房前屋后的“花儿”,梁头瓦上的“雀儿”。流传至今,砖雕已成我国民间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
走在临夏街头,不经意间会瞥见大街小巷的古旧建筑上,都有砖雕的影子。如果走进寺院,会发现大到牌坊、影壁、经堂院、礼拜殿,小到碑亭、客厅、静室、花园,处处可见青灰色的雕塑。临夏砖雕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尤为兴盛,当时名匠辈出。在匠人手中,一坨泥巴变成一块青砖,并活起来,与建筑融为一体,成了房前屋后的“花儿”,梁头瓦上的“雀儿”。流传至今,砖雕已成我国民间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
【从“堵阿儿”到砖雕】
临夏是回族自治州,这里聚居着众多回民,他们虔信着《古兰经》。在临夏的回民建筑中,砖雕是不可或缺的,这与他们的信仰有关。
据临夏的老人说,回民喜欢挂“堵阿儿”。“堵阿儿”是一种用竹笔蘸墨汁写成的阿拉伯文——经文祷告词,回族人们把它贴在门楣上,祈求真主的眷顾和赐福。不过,纸写的“堵阿儿”在风吹日晒中容易受损,有人就结合砖雕技艺把经文祷告词挪到了青砖上,并在周围雕制出花纹图案,既满足了祈求真主的愿望,也装饰了自家庭院。
荷塘清趣
慢慢地,砖雕演变出很多样式,并出现在建筑物的各个角落。
走进临夏回民的村落,处处都能看到圆顶拱门的清真寺,砖雕也装扮着这些清真寺。稍微留意其他民居,屋脊、檐头、墙体、窗沿、门楼都工整地镶嵌着图案精美的砖雕,即便是土坯房的门楣和门柱上也点缀着青色的砖雕。
砖雕大多为青灰色,古朴素雅,或是端庄的牡丹,或是素雅的荷叶,凸显在人们眼前,承载着回民祖祖辈辈的美好祈愿,演变成了这里的民族艺术。甚至聚居在此的汉族、藏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土家族等渐渐地把砖雕作为建筑中的重要元素。
据考证,宋代时临夏砖雕的制作手法已相当成熟,明清时期砖雕艺术大为兴盛,八坊清真北寺门前的“龙凤呈祥”影 壁见证了当时砖雕艺术的水平。影壁两边是“凤凰来仪”,中间是浅浮雕的“墨龙三显”,乍看阴云密布之中,墨龙若隐若现,吞云吐雾,大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莫测之感。这种神韵不是纸墨笔砚的绘制,而是在青砖上的雕刻。
到了近代,临夏砖雕吸收了绘画、木刻等艺术手法变得富丽堂皇起来。在寺庙、园林和民居建筑中,影壁、照壁、门楼、券门、墀头、墙垣、脊饰和山花处处都要用到砖雕。
砖雕俨然成为建筑艺术的一部分。
临夏清真大寺中精美的砖雕
【刀随心走,刚柔相济】
在临夏,大夏河的河泥是做青砖的上好材料。用它烧出的青砖坚硬细腻,给临夏砖雕铺好了底儿。
临夏砖雕分为“捏活”和“刻活”两种工艺手法。
大夏河的泥巴和好后,用泥巴捏好形体,放在窑中烧制独立成型,多用于屋脊装饰,成为“脊兽”。这是“捏活”。
把一块块青砖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形状烧出来,在地上铺到一起就成为刻匠眼中的一张大画纸。把粗砖坯的面磨平整,懂行的师父在砖面上用黑墨铅笔作图。这很考验工匠的绘画天赋。一张巨幅草图,不是胸有成竹谙熟整体布局的话,是很难一气呵成的。
等到草图绘好了,刻匠看着草图,谙熟于心后,才敢动刀。这是“刻活”。
因为所有的构图都要通过线条和砖体的凹凸来表现,所以,任何一刀都是围绕整体构图进行的。砖雕的线条要流畅,在轻重缓急的走刀过程中把握着力度,一口气刻出来,刀随心走,手法娴熟力道均匀,才能成就出好作品。
凡是艺术都以神韵入佳境,砖雕也不例外。这看似粗重的活计,若没有一定的天赋和造诣,恐怕难到刀随心走的境地。
高超的手艺人,全靠一把刀表达内心喷薄的气势,刀过处,景致便有了灵气。在阴刻与阳刻的交融中凸显出刚柔相济的艺术感,在青灰色的砖上,绽放出或壮阔或华丽或磅礴或清秀的画面,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
【东公馆里的砖雕艺术】
临夏的东公馆是临夏砖雕的荟萃之所,这是民国时期高级军官马步青的宅院。
走进宅院,照壁、廊檐、柱头上,或镶嵌或矗立,错落有致地布置了180多件砖雕,均出自著名砖雕匠绽成元和他的弟子之手。
砖雕之博古架
宅院门楣、柱头上独立成画的砖雕就有10多幅,如《牡丹图》、《葡萄图》、《芭蕉图》、《荷花图》、《竹月图》、《枫叶秋菊图》、《松月图》等。件件都韵味十足,尽显中国画的画风,按照宅院的整体布局,寓情于景,砖雕被安排在院内各处。走进东公馆,仿佛走进了砖雕的艺术展馆。
其中,东公馆中心天庭正面影壁上的《江山图》是砖雕中的上品。24块厚7厘米、宽25厘米的青砖砌在一起长2.8米、高2米,构成一幅气势壮观的立体中国画。
画面上,云在飘,水在流,红日高照,白帆点点,近处的亭台,远处的青山,远近层次分明,没有任何颜色和笔墨,却感觉群山掩映在苍翠中,深浅不一,或浓或淡,气势磅礴,而恰到好处的留白则衬托出空灵幽远的意境。青灰色的砖面上同样有题字、落款和边框,俨然再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风采。
这都是砖雕匠凭一把刻刀赋予了青砖的灵性。这是砖雕的鼎盛之作,放在东公馆的中心天庭,力压群芳!
【红园里的砖雕艺术】
红园,建于1958年,建成于1986年,建筑风格为以小巧玲珑的江南园林风格和高大恢宏的临夏地方民族建筑特色相结合,楼阁造型别致,砖雕技艺精湛。
园内,建于明代的“一字亭”牌坊古朴肃然,它南侧的照壁上保存着一幅砖雕巨作——《泰山日出图》。这件砖雕借鉴了中国画的手笔意趣,用刻刀表现了国画荷叶皴的技法,呈现出重峦叠嶂的层次感,没有色彩但是皴法的巧妙手法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巍峨的山顶“一览众山小”。
砖雕画面远近布局极为巧妙,让人感觉一轮红日正在远处冉冉升起,这景致完全不同于纸上的画作,青砖的硬度和质朴增添了无穷的气势,符合中国画的水墨质地。可见作者周生普取材时将砖雕艺术与国画恰当地糅合到了一起。
遍览东公馆和红园,对于临夏砖雕就有了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在建筑中游走,遇到一幅幅精美的砖雕,在青灰色的质朴中体会其中的艺术魅力。陡然间,对这种民间艺术肃然起敬,也对临夏这方水土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东公馆大门
临夏大拱北的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