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哈达铺镇

长征途上的“加油站”

哈达铺镇位于宕昌县西北部,盛产中药材“岷归”。到了近代,哈达铺闻名于世,因为它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正因为这样,那条老街依旧吸引着人们前往,坐在石阶上畅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红色记忆,安闲的阳光仿佛百年如一日,依旧这样照着这片土地。

哈达铺镇位于宕昌县西北部,盛产中药材“岷归”。到了近代,哈达铺闻名于世,因为它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正因为这样,那条老街依旧吸引着人们前往,坐在石阶上畅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红色记忆,安闲的阳光仿佛百年如一日,依旧这样照着这片土地。

【红军在哈达铺定去向】

哈达铺在甘肃南部2000多米的海拔上,地域开阔,境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在西北大地上并无奇特。红军的到来让这个小镇载入了历史。

哈达铺镇

哈达铺红军干部会议遗址

1935年9月17日拂晓时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攻克了腊子口天险,然后他们达到了哈达铺。

在穿越了藏地之后,进入这个汉族镇子,他们感觉像是到家了。9月2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住进了哈达铺。

在杳无人烟的雪山草地上穿行了一年,中国共产党并不知道这一年中的世事 变化,所以,他们四处搜寻报纸,打探时局消息。

终于,他们找到了一间灰暗的小房子,这是国民党报纸的邮政代办所,里面有报纸可看。

毛泽东细细阅读报纸后,发现一张《大公报》详细报道了陕北红军的情况,在那里有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也有徐海军领导的红军,还有革命根据地。这个消息如同雪中送炭,为暂住在哈达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提供了方向——向陕北前进。

9月2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领导人会议,决定将红一方面军改编为“陕甘支队”继续北上。由此,确定了中国工农红军以陕北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9月23日,新组成的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继续北上。

自此之后,长征中的其他各路红军纷纷途经哈达铺。首先,在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第30军占领了哈达铺。随后,红二方面军六军在8月25日到达哈达铺。最后,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也在9月1日到达哈达铺。

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途上的转折点,红军在这里会合休整,然后又浩浩荡荡奔赴陕北。

这个小小的镇子并不足以供养庞大的军队,但是,对于中国工农红军来说,他们在哈达铺获得了长征途上难得的休憩和整顿。1936年10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相继北上,长征胜利了。所以,称“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并不为过。

亲历长征的萧华将军深有感触,他曾作诗称“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导师指陕北,军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而这个小镇,因为这段红色历史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文化名镇。

哈达铺镇

红一方面军司令部遗址

【红色印记依旧】

哈达铺的老街是红色的。

走在青石板路上,映入眼帘的是清一色的红。两旁低矮的民房红墙青瓦,黑门窗框。墙上常有各种标语,略显斑驳。“打土豪,斗劣绅,分田地”、“红军不损坏人民的利益”、“北上抗日,统一人 民救中国”,这些代表着哈达铺的经历,也代表了一段历史。这条由382家店铺组成长街,依旧如故。

有的铺面还在开张,散发出隐约的药香。哈达铺不缺药材。这里的“岷归”在中医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闲坐在街边的台阶上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容无比安详,他们对于红军的故事早就耳熟能详,攀谈间随口都能讲一段当年的故事。常常提起的是这条街上的“义和昌”药铺,那是毛泽东当年休憩的地方。

“义和昌”药铺临街,十一间平瓦房铺面。北房是一所低矮的小房子,红墙灰瓦,格子门窗,有三间。当年,毛泽东在哈达铺时就住在这里。中间的厅堂是中共中央办公室,左边是毛泽东的休息室,右边是张闻天的住处。

哈达铺镇

毛泽东与张闻天同志住室外貌外景

几十年后,人们纷至沓来,瞻仰故地,追忆革命之初,无不感慨万千。一个小小的哈达铺,因为一位伟人、一次长征成为了传奇。

在这个药铺往西的斜对面是当年给红军带了重要消息的“邮政代办所”。而药铺东南约200米的地方,是“同善社”,这是周恩来当年的住处。

举行中共中央会议的“关帝庙”不远处是“张家大院”,这里曾居着中国工农红军的上层领导,他们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决定性的里程碑。

他们在哈达铺思索,判断时局,获得了前进下去的勇气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小镇对于中国工农红军功不可没。

哈达铺镇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碑

上一篇:连城镇
下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加载中...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