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广纱独秀
西樵镇坐落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腹地,作为广东历史悠久的古镇之一,西樵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走进西樵,漫步在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中,品味原汁原味的岭南特色小镇,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西樵镇坐落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腹地,作为广东历史悠久的古镇之一,西樵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走进西樵,漫步在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中,品味原汁原味的岭南特色小镇,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松塘,翰墨流芳三百年】
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称的松塘村,是最能代表西樵风貌与景观的村落。走过松塘第一门,至池塘边,池塘呈月形,故名月池,池水清幽,微波凌凌。站在月池边上,便可看到保存完好的整个西樵了。月池的水为活水,据传水源来自龙血脉之水,在村界共有9曲。村人以此为骄傲,称:“登楼纵月,眺道巷阎墙,鉴影粼波,梓里风光不尽;循堤漫步,观莲荷蕊穗,榕莺柳浪,家园秀色无边。”形象道出了漫步月池池畔时所见的优美风光。
西樵的民居也具有广东民居的显著特点:同姓家族分支多,因而宗祠临街连列。西樵松塘的先祖,是南宋末年从韶关梅岭下的珠玑巷迁来的,三个儿子形成三房,都姓区,按照孟、仲、季三支血脉,各建各的祖祠,渐渐地就沿着月池形成了庞大的区氏宗祠群。区氏的祖辈曾经出过4位进士、7位举人,其中3人入翰林院,因而松 塘村又有“翰林村”的美誉。月池畔宗祠前的一系列旗杆石是松塘的另一个宗族文化的特色景观,上面记载了区氏祖先的功绩。
西樵的街巷建筑具有明显的宗族色彩,这点从巷名就可以看出一二。开村第一巷,称为首巷;第二巷,取了“居义”二字;其余,有中和巷、致和巷、怡和巷、太和巷、中正巷、奉直巷等。坊有坊名,大多能从坊名看出该坊的方位,比如桂香坊、华宁坊、塘西坊、松北坊、桂阳坊……坊门上都有楹联,比如华宁坊的“华物焕章纷献锦,宁坊高拱奋起桥”、忠心坊的“忠为圣教千秋仰,心作良田万载耕”、塘西坊的“塘前日暖观鱼跃,西鄙春和听凤鸣”、松北坊的“松岭风和堪试马,北溟浪鼓起潜情”……这些坊名及坊门楹联不仅文字优美,而且诗意浓厚,极其精练地概括了坊的特点。松塘村人自古就注重教育,广建学堂书院,至今保留有养正书舍、汇川家塾等建筑。
松塘村
松塘村始于宋代,至今有近800年历史。2010年12月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1月29日获得“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称号。
松塘村始于宋代,至今有近800年历史。2010年12月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1月29日获得“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称号。
松塘先人们讲究风水布局,因而西塘乔松甚多。据古书《松塘村古名胜纪》记载:“村南舟华岗上有乔松,不知年代,高逾百尺,大可十围,秀丽如伞。凉飙乍起,则清声远播,满壑洪涛。”这是那棵经历数百年沧桑古松的 真实写照。
除了松,岗在松塘的建筑布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燕子傍岗飞,代代有朝衣。”村中有飞燕之岗,村外三面岗峦环抱,称为“三台献瑞”。三台献瑞是松塘盛景,也是松塘人的精神依托。
松塘村保留至今的泥墙老房,门窗窄小,墙体厚实,外表包砖,叫“金包银”。建造这种墙时,需要用木桩固定两块夹板,然后在夹板里注入红泥、石灰、碎石、盐,由精壮劳力用锤直捣,且需要分四五次才能完成一堵墙的建造,每次只能捣80厘米左右高的墙体,非常费时费工,但这样捣出来的墙,坚实异常。
【广纱甲天下】
西樵不仅是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自古还为纺织之乡,素有“广纱甲天下”的美誉。广东自古就是国内桑蚕的主要产地之一,西樵纺织业至晚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经兴盛,从珠江三角洲考古情况看,其兴起时间可能更早。唐宋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就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独特的生产形式。西樵山下的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地区保存最好的古桑基鱼塘区。明朝时期,佛山已经成为广东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而西樵是佛山重要的棉纺织基地,可以想象当年西樵家家户户织布纺 纱,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
1873年,第一个引进外国先进纺织技术的民族企业家陈启沅,在家乡西樵简村堡创建继昌隆缫丝厂,开创了我国机器缫丝的新纪元。之后,由于连年的战争,纺织业一度停滞不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了恢复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西樵形成“千家厂、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的产销规模。21世纪初,在政府的倡导下,西樵人民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了西樵纺织业第二次革命。西樵轻纺城是全国最大的装饰布市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西樵国际装饰布艺博览会”,包括法国、意大利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家厂商参展,充分体现了装饰布艺的动态性,赋予了家居装饰品时装化、系列化、个性化的文化内涵,西樵掀起新一轮装饰布发展热潮。
西樵镇不仅有“天下第一”的广纱,还有因风景秀丽而闻名天下的西樵山,更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生长于此,比如开创了中国纺织业新纪元的陈启沅;领导了戊戌变法的康有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岭南画派的大师黄君璧……他们曾经走过的道路,他们给中国历史留下的印记,成了鼓舞无数后辈人前进的动力;而他们留下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松塘古村中的孩子们
区氏宗祠
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是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地基,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喂蚕,蚕砂用以饲鱼,而鱼塘中的塘泥又取上来作桑树的肥料。桑基鱼塘既能合理利用水利和土地资源,又能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是明清时期中国水乡人民在土地利用方面的一种创造。
桑基鱼塘是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地基,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喂蚕,蚕砂用以饲鱼,而鱼塘中的塘泥又取上来作桑树的肥料。桑基鱼塘既能合理利用水利和土地资源,又能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是明清时期中国水乡人民在土地利用方面的一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