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笔、墨、纸、砚并称中国“文房四宝”。而广东端溪的端砚与安徽歙砚、甘肃洮砚、河南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端砚又为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出产在肇庆市东郊的烂柯山以及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其中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品质最佳,最为珍贵。端砚历史悠久,石质纯净细嫩,含有硅、绢云母等成分,晶莹柔软,蘸墨后笔锋经久不退,易于发墨,并富有光泽。此外,端砚的雕刻也非常精美,深受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的喜爱。宋朝时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笔、墨、纸、砚并称中国“文房四宝”。而广东端溪的端砚与安徽歙砚、甘肃洮砚、河南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端砚又为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出产在肇庆市东郊的烂柯山以及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其中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品质最佳,最为珍贵。端砚历史悠久,石质纯净细嫩,含有硅、绢云母等成分,晶莹柔软,蘸墨后笔锋经久不退,易于发墨,并富有光泽。此外,端砚的雕刻也非常精美,深受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的喜爱。宋朝时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据历史记载,从唐朝初年开始,在烂柯山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集与加工生产端砚为生的砚工。当时的端砚非常简朴,只作为书写的实用工具,没有任何图案花纹。唐朝中叶,砚工们开始在砚台上雕刻各种图案花纹。从此,端砚就从完全的文化用品,变为了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工艺品。
清·荷叶形端砚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道出了端砚的重要地位:“端州石砚人间重。”而李贺则说明了端砚的雕刻精湛:“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宋朝诗人张九成更是盛赞端砚为天下奇观:“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如今,端砚的制作工艺更为进步,每年都有大量出口,价格从千元到万元不等,甚至数十万元也不足为奇。另外有些属于大众消费的产品,用于赠送喜好文墨的朋友,同样雅而不俗。
端砚以其研磨不滞,发墨快,研出的墨汁细滑、 书写流畅,字迹颜色经久不变而闻名于世,但端砚的制作过程却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设计、雕刻、磨光、配盒等几个步骤。
采石是制作端砚的工序中最重要的一环。砚的名贵与否,最基本的条件就在于砚石的优劣。因为端溪石大都不抗震,因此砚石开采至今仍是人工开采为主,不能用机械替代。手工开采劳动强度极大,要求采砚者有看清石壁,看准石脉的本领,否则就会浪费甚至破坏好砚,所以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
维料,即选料制璞,就是将开采出来的砚石,经过筛选以后,分出等级。以纯净无瑕为特级,稍次为甲级,之后是乙级。将有裂痕的,或烂石、石皮、顶板底板等通通去掉,剩下的就是“石肉”。制作“石肉”的过程要懂得看石,预测到表层看不到的石品花纹。砚工还要根据砚石的天然形状或凿或锤制成初具形状的砚璞,制璞者要将砚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
设计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是将砚石中的瑕疵变成砚台的“画龙点睛”之笔,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也是将砚台升华为综合性艺术品的重要环节。雕刻是端砚制作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序。端砚的设计与雕刻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设计者通常也为雕刻者。雕刻者首先要仔细观察砚璞,因材施艺,因石构图,还要根据砚璞的石质,认真构思,考虑题材、立意、构图、形制以及雕刻技法如刀法、刀路。雕刻端砚主要有深刀与浅刀,还有细刻、线刻,适当的通雕。
广东肇庆砚坑紫云谷
端砚雕刻完毕,要防尘与保护端砚,因此要配上名贵的木盒。同时,砚盒本身也是一件装饰艺术品。砚盒用料讲究,名贵的通常有紫檀、酸枝木、楠木等硬木,砚盒的造型一般根据砚石形状而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木质特有的收缩性。砚盒是端砚的一件外衣,配上砚盒的端砚更加古朴凝重,古色古香。
磨光与端砚的细腻、滑润有着直接关系。首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之后再用滑石、幼砂纸,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磨砂纸反复磨滑,使砚台手感光滑为止。
现存世界最大的端砚是收藏在肇庆市端茗砚雕工艺厂内、被誉为“中华之最”的端溪九龙砚,长4.6米,宽3.15米,厚0.45米,重达13.8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