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藩王的辉煌与沧桑
靖江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现在为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与喧闹的市中心不同,古老的城墙将墙内外分成了两个世界,墙外纷繁嘈杂,墙内却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宁静祥和。沿着脚下古朴的大道,仰望金碧辉煌的建筑,俯视满地斑驳的树影,使人不禁生出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沿着这条笔直的王府大道走下去,就能走进那个辉煌的大明王朝。
靖江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现在为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与喧闹的市中心不同,古老的城墙将墙内外分成了两个世界,墙外纷繁嘈杂,墙内却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宁静祥和。沿着脚下古朴的大道,仰望金碧辉煌的建筑,俯视满地斑驳的树影,使人不禁生出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沿着这条笔直的王府大道走下去,就能走进那个辉煌的大明王朝。
【靖江王府——“城中之城”】
明王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宗亲藩王的政策。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辖守岭南地区,都桂林府,成为明朝唯一一个非朱元璋嫡亲子孙的藩王。洪武五年(1372)朝廷奉旨在桂林独秀峰下修建靖江王府。王府于洪武九年(1376)建成,是明代建成最早的藩王府。此后的两百多年间,靖江王一支在这里世代传袭,历经十三代,几乎与明王朝共始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传世最长的藩王。靖江王府也经几代靖江王修葺扩建,成为占地19.78万平方米的宏伟王城。
明朝灭亡后,南明小朝廷的永历帝曾逃到广西,桂林成为当时永历政权的军事政治中心,因此靖江王府又有“皇城”之称。直到清顺治九年(1652),明降将孔有德占领王府后兵败自尽,同 时将有着二百八十年历史的靖江王府焚毁。清顺治十四年(1657)在此建广西贡院,北伐战争时期孙中山先生也曾驻扎于此。抗日战争期间被毁,后重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址。王府旧物,唯余承运殿前的雕栏与云阶玉陛。
靖江王府四周城垣全部以方形巨石砌成,气势恢宏,俨然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靖江王府又称靖江王城。王城有四个城门,分别是正阳门、后贡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其中正阳门、东华门和西华门上分别有“三元及第”、“状元及第”和“榜眼及第”三块石匾。“三元及第”匾是清嘉庆时的两广总督阮元为表彰临桂仕人陈继昌连中三元而亲笔题字建造的。在我国科举史上能连中“三元”的仅有十五人,其中最后一位便是陈继昌。“状元及第”匾是清道光时为表彰临桂仕人龙启瑞考取状元所建;“榜眼及第”匾是清同治时为表彰考取榜眼的于建章所建。至今这三块匾额仍然和王城的城垣一同,屹立于桂林市中心。虽然曾经的辉煌与荣耀都已远去,但那些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依然在静静地诉说着六百年来的沧桑风雨。
从正阳门进入王城,满目尽是气势恢宏的王家风范。整个王府建筑依藩王规制建造,前朝后寝,左庙右社,布局讲究,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布局。主体建筑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左宗庙、右 社坛等。沿着王道一直走,首先看到的是承运门。王道以青石铺成,在古代象征着权力与地位,也是整个王城与整个桂林老城的中轴线。承运门是靖江王府的大门,门前云阶玉陛上的雕塑虽历经六百年仍栩栩如生。大门后是承运殿,为靖江王处理军政事务之所,现在为“王城春秋”陈列厅,展示桂林城的历史文化变迁。大殿的台基雕栏、云阶玉陛为明代原物,无不散发出历经岁月洗礼后的沉稳与淡薄。再往后是寝宫,是历代靖江王及王妃的生活之所,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曾将这里作为北伐的大本营,现在寝宫门前设有“孙中山驻节处遗址”的纪念碑。
神道两侧的秉笏文臣
靖江王陵
靖江王陵
靖江王陵博物馆
寝宫后是御苑,素有“南天一柱”之称的独秀峰便屹立于此。独秀峰是桂林的主要山峰之一,气势宏伟。古人修建帝王建筑皆信奉风水,认为被誉为“桂林众山之王”的独秀峰是具有王者风范的风水宝 地,因而将靖江王府建于独秀峰下,使独秀峰成为王府内一道独有的景观。峰上有多处摩崖石刻,现存136件,人们熟知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不朽名句最早也是书刻于独秀峰的读书岩上。
山峰西麓有太平岩,东麓是月牙池。太平岩是独秀峰上的一个天然洞穴,原名西洞,向北与雪洞相通,相传此处为独秀峰龙脉兆祥之地,是靖江王拜仙修道的地方,洞内有玄武帝塑像及六十甲子保护神像石刻。月牙池原为独秀泉,后因泉凿池,因池形如月牙而得名。独秀峰下有中山纪念塔,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北伐而建,巍巍耸立于月牙池畔,供后世景仰。
除此之外,王城内还有夫妻树、清代贡院、孔庙、福泉井等多处古迹胜景,可谓俯仰之间皆是美景。如今历史虽已远去,但当人们走近它时,依然能领略到当年大明藩王的奢华与神采。
【靖江王陵——“岭南第一陵”】
提到靖江王府,就不得不说靖江王陵。古人信奉来世,渴望永生,因而非常重视陵寝的修建。王府为阳宅,王陵为阴宅。依照古制,阴宅多仿效阳宅而建,靖江王府建筑气势恢宏,王陵建筑自然不相伯仲。整个靖江王陵规模宏大,即使历经数百年,同样能显现出气势磅礴的王族之风,素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皇陵”、“岭南第一陵”之誉。
靖江王陵位于桂林市东郊尧山,沿山体西南麓展开,南北15千米,东西6千米。尧山是桂林唯一一座大土山,在这里共有墓葬三百余座,其中有帝王墓十一座,为王妃合葬墓,除第一代与末代靖江王,历代靖江王均埋葬于此,因而靖江王陵又称为“靖江十一陵”。此外陵园中还有次妃墓、将军墓、中尉墓、宗室墓、王亲藩戚墓等多个墓葬。墓葬整体上随埋葬时间的早晚 而由繁变简,由大到小,真实地反映了明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王陵中保存最完整的是地表的石刻仪仗群,现存334尊,出自数代修建靖江王陵寝的不同工匠之手,庄严肃穆,形态各异。
靖江王陵布局为长方形,主体建筑主要有陵门、中门、享殿和地宫。各陵有两道陵墙,墙内分为外围、内宫两部分,外围包括厢房、陵门、神道、玉带桥、石人、石兽等,内宫包括中门、享殿、石人及地窖等。如今的靖江王陵饱经岁月沧桑,大多陵墓都已残破不堪,只有庄简王陵墓因政府拨款修葺,目前基本恢复原貌,得以向游人开放。
庄简王朱佐敬(1404~1469)是第三代靖江王,也是最长寿的一位靖江王。庄简王在位虽久,却无甚政绩,沉迷酒色,唯好读书与书法,独秀峰上有三块摩崖石刻都出自他的手迹。庄简王陵墓位于尧山牛头岭,占地八十七亩,规模浩大。在陵前驻足眺望,外围是红色围墙,墙外苍松翠柏,安详肃穆。两侧是左右朝房,是祭祀时准备祭品及祭祀者沐浴更衣之处。抬头就是高大的陵门,青石砌墙,碧瓦铺顶,门前一对石狮,雕工精湛,仪态威严。走进陵门,眼前一条宽阔的神道直通享殿,两侧是稍窄一些的辅道,皆是青砖铺路,两侧是厢房与石像生,神道上有玉带桥横跨而过。玉带桥又名“步云桥”、“金水桥”,桥下是悠悠流水,每到雨季,溪水上涨,流水潺潺,水雾缭绕桥下,宛如身临仙境。神道直通“棱恩门”,也就是内宫的中门。门后是“棱恩殿”,也就是享殿,皆是雕梁画栋,朱门碧瓦。这里是古人举行祭祀之礼的地方,如今已成为靖江王陵博物馆,陈列着王陵出土的大量陶瓷、金银、玉器等随葬品,其中尤以青花梅瓶最为珍贵。出了享殿就是整个王陵的核心部分——地宫,又叫宝城,庄简王与王妃便安睡于此。地宫土封高10米,直径36米,地宫为圆形,取天圆地方之意。
回望王陵,陵后是巍巍苍翠的尧山,整个陵寝浸匿于层层绿色间,碧瓦朱墙,青松古柏,相映成趣。虽不似靖江王府金碧辉煌,却别有一番肃穆威仪。陵中驻守五百年的石像生雕像,再沧桑的痕迹也掩藏不住那精美的雕工、饱满的纹饰,纵使岁月荏苒,繁华不再,它们依然屹立如昔。不禁让人感叹墓中之人,纵使是一代藩王,生前再富贵荣华,死后也将归于尘土,褪去浮华,静守着百年岁月,任后人评说。
独秀峰慈禧所书“寿”字
慈禧60大寿时,广西巡抚花了三十多天,将慈禧的太岁用五彩拓拓下,作为贺礼送到了北京,深得太后欢心,当场写下一个“寿”字回送,这个寿字后来被刻在了独秀峰的山脚下。
慈禧60大寿时,广西巡抚花了三十多天,将慈禧的太岁用五彩拓拓下,作为贺礼送到了北京,深得太后欢心,当场写下一个“寿”字回送,这个寿字后来被刻在了独秀峰的山脚下。
神道两侧的石像生
神道两侧的控马武士
神道两侧的石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