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大圩古镇

挽住时光的地方

大圩古镇是广西“四大圩镇”(其他三镇为宾阳芦圩、苍梧戎圩、贵县桥圩)之首,处漓江中段,桂林市东南,距灵川县城30千米,北通湘、赣,南抵梧、穗,历史悠久,古风浓郁,是广西著名的古镇之一。

大圩古镇是广西“四大圩镇”(其他三镇为宾阳芦圩、苍梧戎圩、贵县桥圩)之首,处漓江中段,桂林市东南,距灵川县城30千米,北通湘、赣,南抵梧、穗,历史悠久,古风浓郁,是广西著名的古镇之一。

【古镇风情:展现桂北魅力】

大圩古镇在父子岩东南,磨盘山北,呈东西走向,在漓江沿江而建,面积约3.78平方千米。水路交通发达,东有潮田新河,西连相思河,是桂北著名的水陆码头和贸易集散地,据说始建于北宋初年,至明清而趋于繁荣,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在抗日战争年代曾有“小桂林”之誉。经过千余年的积淀,这里的商业文化深厚、地域特色明显,已成为广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大圩古镇至今仍保存着“八大街”、“十三码头”等文物古迹,民居、祠堂、会馆等历史建筑鳞次栉比,古街总长达2.5千米,全用青石板铺砌而成,两侧建筑典雅古朴,65%以上都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样式一般为二进、三进式的小楼,四进的深宅大院也多有分布。民居主要有前厅、天井、正房、厢房、后院几大部分,临江依山,南低北高,外通码头、巷道,内连商业古街,集商、住于一身,青瓦白墙,吊阳台,坡屋面,美观实用。

大圩古镇

大圩古镇

铺着青石板的街道两边是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古镇现在还保留着许多竹编作坊、草鞋作坊、草医诊室、老理发店等一批古老的手工作坊。

铺着青石板的街道两边是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古镇现在还保留着许多竹编作坊、草鞋作坊、草医诊室、老理发店等一批古老的手工作坊。

天井利于采光,一般都栽有花草,整洁精致,主人在这里品茶赏花,安稳自在;后面为正房,宽敞明亮,是房主活动、会客的地方,按照当地人的风俗,正房中一般还会供奉神像和祖宗牌位;两边是用来休息的厢房,正房、厢房的门窗上都精雕细琢,布满花纹,传统的梅兰竹菊、蝙蝠喜鹊等吉祥图案栩栩如生,极具历史感;后院临江,有门与正房相通,建有厨房、厕所,从这里的石阶出去,就来到了江边。

古镇的建筑以叠梁式、木结构为主,几乎不用铁钉。二楼阳台的前檐出翘,筑成“骑楼”,外墙用砖石,高于屋面并随屋面坡度呈阶梯形,上架梁,梁上又叠梁,而后架檩,加榫卯固定,为了防火,很多大户人家的外墙都高大坚固,天井一侧沿墙建楼道或走廊连接前后,俗称“跑马楼”。走在这里的青石板街巷,两侧木结构铺面古色古香,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格外醒目,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古装剧里,别有情调。

大圩古镇

大圩古镇比较著名的古建筑有万寿桥,高祖庙,汉皇庙,广东、江西等省会馆,清真寺,黄宅(民主街28号),李宅(民主街37号),周宅(民主街31号)等,各有特色。

万寿桥位于漓江与马河交汇处,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最初的桥为木质结构,后毁于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建,改为石砌单拱桥,高8米,桥面宽3.5米,长9米,桥头石狮惟妙惟肖,两端引桥各有石阶二十多级,坚固美观。由于年代久远,桥身和桥面的石缝间有苔藓或绿 草,极具沧桑之感。桥下河水清澈,两岸绿树如茵,是绝佳的拍摄地,经典电影《刘三姐》的第一组镜头就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

黄宅为清代商号“黄广源”的旧址,共三进,临街为铺面,木质结构的建筑雕琢精美,据说曾是当时的“二十四小家”之一;李宅的商号名为“李恒美”,是民国末年著名的米商,宅院为二进三层小楼,二楼雕花门窗上写有“欲学晏子,仰慕陶公”八个金漆大字,儒商气息浓厚;周宅为清代中叶大圩富商之一周三台的故居,铺面临街,木质结构,庭院内有三杈铁树,历史悠久,人称“铁树王”;清真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现仅存大殿,三进二层,既有浓郁的宗教气息,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是大圩的穆斯林们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

【悠久历史:凝聚千年时光】

从秦始皇开凿灵渠开始,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往和贸易就日益频繁, 到汉代时,大圩成了始安郡的水陆交通码头;北宋称此地为“长安市”,南宋末年归静江府管辖,并设立专门的税官,“大圩”则是别称;明朝称“芦田市”,清代则将之归临桂东乡管辖,民国时期为桂林东区。新中国成立后,大圩正式划归灵川县管辖,2000年入选广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大圩古镇

大圩古镇

2001年,修建桂林至磨盘山码头公路的工人们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它由七座古墓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很有特点。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抢救整理,墓中出土了陶罐、青铜剑、陶盒、石璧、铁斧等多种随葬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经过专家的分析,初步认定这个古墓群属于秦汉时期,证明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已经有居民定居了。

从宋代开始,大圩古镇初具规模,已有明显的商业气息,发展到明代,大圩古镇迅速扩容,水运发达,成为桂北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据记载,这里的商业街长达五里,时人称赞它为“五里古镇”。明代的大学者谢缙曾写诗赞美说:“大圩江上芦田市,百尺清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昏后,壮人荷叶裹盐归。”明清时期的大圩古镇,南北商贾云集,各种各样的贸易、商行遍布街市,来往的客商为了方便联络,便在大圩建立会馆,至今仍存。

长发村

金江河畔在金坑梯田的层层包围中还有一处黄洛瑶寨,这里是典型的红瑶文化。红瑶因喜好穿红衣而得名,女子们都留有一头乌黑的长发。黄洛瑶寨是世界闻名的“长发村”,长发垂地的女子随处可见,在清澈的山泉旁时常能看见正在用纯净的泉水洗发的红瑶女子。长发如瀑,与瑶族鲜艳的红衣交相辉映,梯田远山,仿若一幅山水澄明的田间油彩。

清末至民国是大圩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八条大街,分别是:老圩街、地灵街、隆安街、兴隆街、塘坊街、鼓楼街、福星街、泗瀛街。街上居民几乎全部从商,大小商号、铺面多达百家,据当地人讲,其中著名的有“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黄源顺”、“裕和昌”、“广信粮食”等都是其中的著名商号。

为了便于货品的集散,大圩共计兴建码头近20个,著名的有卖米码头、鼓楼码头、钱穿店码头、五福码头、狮子码头、渡船码头、社公码头、清真码头等,商船你来我往,一片繁荣景象。每逢圩日,前来赶圩的人数高达一万多,船只可达二三百艘,热闹非凡。古镇“小桂林”的称号也是由此而来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本繁忙的水路交通逐渐被公路和铁路代替,大圩也在这种变革中逐渐衰落。往日的繁华逐渐散去,只留下古老的街巷和建筑,静静地记录着时光的流转。大圩古镇过去的繁忙和喧闹,渐渐变成了如今的清静和安宁,走在被岁月打磨光滑的青石板路上,徜徉于两侧建筑的古色古香,仿佛望穿了历史。

经历千年岁月的大圩古镇,如同一位面带微笑的慈祥老者,和颜悦色中,波澜壮阔的故事娓娓道来。那种岁月积淀而成的厚重,如今变成了另外一种引人入胜的美丽,等待着来到这里的人们去发现。

大圩古镇

大圩古镇

大圩古镇

大圩古镇街景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兴坪古镇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