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美古镇美名扬
扬美古镇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抑扬顿挫的发音自唇齿间吐出,让人不自觉地嘴角上扬。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曾有过这样一个小镇,它安静地立于时光之外,古色古香,千年不变。仿佛一闭眼,面前就能浮现出清澈的蓝天,雕花的屋檐;就能嗅到高大树木清纯的气息,还有那古旧门扉上淡淡的阳光的味道。
扬美古镇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抑扬顿挫的发音自唇齿间吐出,让人不自觉地嘴角上扬。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曾有过这样一个小镇,它安静地立于时光之外,古色古香,千年不变。仿佛一闭眼,面前就能浮现出清澈的蓝天,雕花的屋檐;就能嗅到高大树木清纯的气息,还有那古旧门扉上淡淡的阳光的味道。
这是一座起于宋代的古镇,一千余年的时光把这里到处都雕刻出了岁月的痕迹。如果想到扬美来寻找江南小镇精致的小桥流水,那么恐怕你会有些失望。但同样,这里也少了一些人为复古的迎合之味。扬美古镇位于左江下游,三面环江,地处南宁市西南,是右江、左江、邕江交汇的上游。古镇最初应水运而生,最繁华时共有八个港口,往来的船只让这里变得富庶,同时也将扬美的美名传扬到了四海。
据史载,扬美最初名叫“白花村”,是因“荆棘丛生,白花满地”而得名。在最早迁入的罗、刘、陆、李四姓汉族居民的努力下,这里成为岭南少数民族地域中汉族的一个聚集地。后因三面清溪环绕,曾改名为“扬溪村”。古镇在明清时代最为繁华,如今镇上尚有几百座货真价实的明清建筑,许多清代建筑至今仍是扬美人世代居住的民宅。也正因如此,初来乍到的人会觉得这里有些平淡,甚至有几许落寞。
穿街过巷,走过长长的青石板路,许多人会发现扬美古镇的另一面。原来她并非平淡如水,你能看见嬉笑打闹的孩子,能看见闲话家常的老人,能看见悬挂在宅子里刚洗过的湿漉漉的衣服,能看见傍晚时分袅袅升起的炊烟。整个古镇沉浸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仿佛每一秒的时间都被拉长,却又是那样的亲切自然。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日子依然照旧,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古镇。
扬美古镇
已经不太多见的青石板路
已经不太多见的青石板路
扬美古镇的大门是一座高大的仿古石牌楼,飞檐雕花,颇有气势。据说从前为了抵御贼匪,古镇四周曾有一道高大的城墙,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庇护着小镇平静安宁的生活。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城墙被那些风风火火“闹革命”的人作为“四旧”拆除得一干二净。如今人们只能从石牌楼上古朴有力的“扬美古镇”四个字中,去联想这个小镇曾经的固若金汤。进入古镇,虽不是史册中记载的“白花满地”,却随处可见参天的古树,翠绿的蕉林,少了几分婉约,多了几分生气。不难见到的是在街上悠然漫步的黄牛车,若是旅人们有兴趣,还可亲身体味一下坐上黄牛车的感觉。两侧是青砖灰瓦的老式建筑,车辕转动,黄牛踏在石板路上节奏清晰的蹄声,不时会让人产生光阴逆转的错觉。
整个扬美古镇有中心街、和平街、平安街、振兴街、解放街、临江街、新民街和共和街八条石板铺就的古街道,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清代一条街”的临江街。临江街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2),全长约三百米,整条街几乎都是古朴的清代民居,无处不流露出岁月的沧桑。街头的临江街门楼也已屹立了几百年,饱受风霜侵蚀的石阶与楼门满布的青苔向来往的行人昭示着时光的易逝。
穿过门楼,就是长长的临江街。临江街并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那种宽阔的街道,与其说是“街”,倒不如说是“巷”。街道冗长深邃,并排走上两三人都显得略为拥挤。街面是用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石板镶嵌铺设,据说这些石板全都是当年从崇左市水运到扬美的,虽年代久远,却依然轮廓清晰。街两侧多为清代民宅,青砖绿瓦,飞檐斗拱。间或也有一些明代遗留下的民居,乍一看颇为陈旧,没有电视上那些古代民宅的光鲜宽敞,却最原汁原味地还 原了历史的真实。据说其实这条街最古的并非是这些,而是一些老宅中宋代就铺成的青石地面。岁月斑驳,厚重的石板早已融入了土地,踏在上面的人,仿佛是踏着历史的烟尘缓缓走来。古镇自古重学,一条不足百户的临江街就出过五位举人,至今在这条街上仍保留有举人屋。屋主人杜元春于清道光八年(1828)参加乡试一举考取了举人,并被朝廷赐授了一块“举人”匾。此后杜元春一直居住在举人屋中,现在这块“举人”匾仍悬挂在举人屋的大门之上,供慕名前来的人们瞻仰。
距临江街不远,是曾经繁华一时的古商埠码头。码头位于左江沿岸,左江两岸风景如画,奇景林立。自古扬美就以碧水、金滩、奇石、怪树著称,明代徐霞客见到此番景色,也不由在《徐霞客游记》中赞道:“余谓阳朔山桥濒江,无此岸之石,建溪水澈石,无此石奇。”扬美奇石之美,可见一斑。旧时扬美还有八景最负盛名,那就是“剑插清泉”、“青坡怀古”、“亭对江流”、“金沙月夜”、“雷峰积翠”、“龙潭夕影”、“阁望云霞”和“滩松相呼”。古镇因水运而名噪一时,也因水运的式微而日渐没落。曾经的八景今天仍有迹可循,却少了几分当年的繁华之气,如今来到这里的人们,也只能在金滩飞霞滴翠的美景间,探寻一丝这个小镇曾经的辉煌颜色。
先贤故居
辛亥革命先贤梁植堂、梁烈亚父子均为辛亥革命风云人物。梁植堂曾任孙中山机要秘书,武昌起义成功数年后辞世。梁烈亚参加镇南关起义、辛亥革命后,又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直到1982年仙逝。梁氏父子在古镇金马街的故居,原来占半条街道的建筑,现仅存一厅三房一庭院。孙中山领导镇南关起义时,曾在这里召开过秘密会议。
扬美是方圆数百里少数民族聚居地中唯一一座汉族古镇,许是自古受四周各民族文化的熏染,旧时扬美民间信仰的神也颇 多,五千余人的小镇中竟有观音庙、孔庙、三界庙、大王庙等众多庙宇。虽然在“文革”时期毁掉了不少,但经重建,现在游人到扬美仍能看见许多庙宇。这其中不得不说的是“魁星楼”,魁星楼位于扬美古镇东北,于乾隆元年(1736)始建,道光二十年(1840)重建,由于外形像帝王的玉玺而又被称为“帝印”。整个楼为三层木结构,青砖蓝瓦,飞檐雕花。一楼供奉的是关帝神像,二楼供奉的是文昌帝君神像,可谓文武兼备。三楼供奉的为魁星神像,左手拿书,右手执笔,左脚踏在鳌头之上,意为独占鳌头。魁星是道教中主掌文章兴衰的神,扬美自古重文教,魁星楼向来香火不断,并在每年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时举行“文昌会”。许是魁星楼之神保佑,扬美古镇明清两代确实人才辈出,只进士就出了6人,更有12位举人和30多位贡生。辛亥革命前, 同盟会领导人黄兴、黄和顺等人为了掩人耳目,还在魁星楼举行过革命会议,这些都为魁星楼的历史增添了耀眼的一笔。如今的魁星楼已经被南宁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来到扬美的游人不可错过的一道亮丽景致。
临江街门楼
被称为“清代一条街”的临江街,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街头的临江街门楼布满了时光的沧桑与侵蚀。
被称为“清代一条街”的临江街,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街头的临江街门楼布满了时光的沧桑与侵蚀。
扬美古镇门楼
扬美古镇特色纪念品
扬美古镇中古老的遗迹和现代的装饰浑然一体
除此以外,扬美古镇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地方,如梁氏故 居、黄氏庄园、慕义门、三界庙等,可谓步步是景,处处有情。还有地道的古镇特色食品,萝卜干、沙糕、头菜,虽都是些零零碎碎的小手艺,却蕴含了数百年的“古味”在其中。扬美古镇真正的迷人之处就是它“古”到骨子里的韵味,那样波澜不惊的古色古香,小到一个狮子踩球的石门墩,一块屋瓦上的蝙蝠图案,都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岁月的味道。这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去闯荡世界,留下的扬美人多是老人和孩子,来到这里的人常常会看见在路边摆摊的老人,卖的是最质朴的手工刺绣荷包。他们仿佛同扬美的任何一处老宅一样,成了古镇最不可分割的组成,构成了扬美古镇特有的、岁月的气息。
扬美就是这样的一座小镇,古老,安静。当人们来到这里,看见那些岁月雕镂下的痕迹,感受到那份时光沉淀下的宁静,都会不禁感慨:这难道不是曾经出现在自己梦中的那个遗世独立的小镇吗?原来它从来都不曾消失过,原来它就在这里。如果你想暂时忘却俗世的忙碌,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心随着时光沉静下来,那么也许,这里才是最好的去处。
魁星楼
魁星楼建于乾隆元年(1736),整座楼呈方形,上小下大,雄伟壮观,因外形像帝王玉玺,故人称“帝印”。魁星楼不仅是一处珍贵的文物古迹,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纪念地。1907年10月,辛亥革命前夕,广西会党首领黄兴、黄和顺、黄明堂先在梁植堂家开会,后又转移到魁星楼继续开会,部署桂南各地推翻清朝的革命武装斗争事宜,其后又在这里进行秘密活动。南宁市政府已于1996年将这里列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