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苗年庆丰收

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苗族同胞通常在本民族的传统“苗年”欢庆丰收,走亲访友,热烈的芦笙踩堂,传统的“坐妹”风俗,令人称奇。

苗族同胞通常在本民族的传统“苗年”欢庆丰收,走亲访友,热烈的芦笙踩堂,传统的“坐妹”风俗,令人称奇。

苗年庆丰收

苗年庆丰收

【苗族】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广泛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海南、湖北等地。目前全国苗族人口约有894万人,其中广西约43万人。广西的苗族人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龙胜四个自治县,其余则散居于资源、西林、融安、南丹、都安、环江、田林、来宾、那坡等县(自治县)境内。

从我国古代典籍对苗族先民的记载来看,苗族已传承近5000年,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就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了“三苗国”。历史上,苗族人曾多次迁徙,由原来所在的黄河流域,逐渐流布于湘(湖南)、黔(贵州)、滇(云南)、桂等中华各地。据《苗族古歌》记载,苗族人原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后来苗族先民在乱世中为了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只有本族语言历代传承至今。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人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历史悠久,各地区文化和生活习俗存在不少差异。因此,过去曾有很多自称和他称。在广西,苗族自称“木”、“蒙”、“达吉”,他称有偏苗、白苗、红苗、花苗、清水苗、栽羌苗、草苗等。

苗年庆丰收

苗族村寨

山清水秀,苗族村寨的秀美风景吸引了很多人前往,一睹风采。

山清水秀,苗族村寨的秀美风景吸引了很多人前往,一睹风采。

【庆丰收、过苗年】

苗年,苗语叫作“能酿”。对于苗族人来说,苗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就好比汉族人的春节。过苗年时,苗乡儿女通常会穿上华美的本民族服饰,杀猪宰牛,祭拜神明,既欢庆丰收,也祈盼来年能够风调雨顺。

不同地区的苗族人,过苗年的时间也不全一致,一般从阴历九月至正月上中旬的卯(兔)日、丑(牛)日或辰(龙)日开始。通常会延续进行三五天,有的村寨可长达九天乃至十五天,取单数。“苗年”的主要活动,包括杀年猪、祭祖先、打糯米粑、吃“团年饭”、喝“串寨酒”等,其间人们吹芦笙、敲铜鼓,载歌载舞,欢度佳节。

在过苗年之前,苗人一般都会“杀年猪”,他们认为只有杀过猪才算是真正欢度了这个佳节。而且,按照节日的风俗规定,必须要在苗年到来之 前就把猪杀好,过苗年的那几天就不允许再杀猪了。

广西融水县的苗人过年时,各个苗寨会组织他们的芦笙队走村串寨相互拜年,当地数百名苗胞欢聚一堂,通过开展对歌、芦笙踩堂、文艺会演等活动,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他们把这种习俗叫作“打同年”。

一大早,寨子里各家各户就准备开了:竹筒装着的糯米酒、大块的熏肉和腊鸭、苗族特有的乐器芦笙、长长的鞭炮……各种物品准备妥当的时候,从寨子外赶来“打同年”的苗家芦笙队也到了。苗寨的主人们把客人从山下迎接到山上,两支芦笙队在一道花团锦簇的彩门前各自停下,带着比赛的意味隔门对奏,你一曲《喜洋洋》,我一曲《好日子》,热热闹闹,和谐共鸣,曲子在变,不变的是苗家人共同的喜悦。

按照过苗年的传统,苗家人在彩门前摆上一桌三牲祭礼,寨子里德高望重的族长会用苗语虔诚祷祝,祭神祈福。两方队伍各派出善唱山歌的人选,隔着彩门应答唱和,一般都会说一些迎客答谢、祝福祈愿的话,共同盼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苗年庆丰收

苗年庆丰收

苗族传统节日新年的庆祝场景

苗年庆丰收

辣椒丰收的喜悦

随着族长一声吆喝,系在彩门上的彩绳落地,芦笙队的音乐骤然高亢,客人们便和着音乐的变化进了门。这时主家寨子里的苗妹一拥而上,手中捧着香醇的米酒,递到客人的嘴边,客人如果不能一饮而尽,热情的苗家妹子可是会捏着客人的耳朵给灌下去呢。

寨口拢起的火塘为热闹的节日平添了几分热情,伴随着酸鱼、熏肉等美食的香味,香醇的糯米酒,热情的苗家人,大家欢声笑语,场面热闹非凡,推杯换盏、你来我往之间,距离拉得更近,真是亲如一家。

【芦笙踩堂、坐妹】

客人在前,主人在后,一行人吹吹打打,走向寨子的最高处。在一处平坦的场院中间,芦笙队摆开阵势,热闹的芦笙踩堂就开始了。众人手持粗筒的大芦笙,在一个一人多高的长芦笙前围成一圈,一声令下,大小芦笙齐奏,人们的激情伴随着欢快的曲调直上云霄。苗妹们则手持鲜花或彩扇,围绕着芦笙翩翩起舞。刚开始时,主人和客人的芦笙队还是分居两边,吹奏比赛,两边的苗妹们也围着自己的芦笙绕圈舞蹈。随着活动的深入,两队苗妹逐渐合在一起,把两支芦笙队围在中间,绕着整个场地舞了起来。芦笙队也随之合在一起,吹起了同样的曲子。主队中有客人,客队中也有主人,同样的旋律,同样的欢乐,同样的苗家儿女,共同把踩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据苗族老人讲,芦笙踩堂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期,苗族祖先经常狩猎飞禽走兽用作衣食,一位经验丰富又独具智慧的小伙子,用竹木等材料制作了一支芦笙,他一边吹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声,一边跳舞模仿鸟兽的动作,引诱各类鸟兽前来,因而人们每次出猎都能有所收获。这种方式经过长时间的传承,逐渐成为苗族同胞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无论是祭祀还是婚丧嫁娶,都会有芦笙踩堂的活动,到今天则演变为欢庆丰收以及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的传统节日。

在过苗年的队伍中,头戴华丽银饰、身着盛装的苗家妹子往往是队伍里最显眼的,虽然来自不同的苗家,但她们的服饰打扮却多是整齐靓丽,风格一致——绣着五彩图案的长裙、传统斜襟上衣,银光闪闪的首饰,从头到脚都是一幅独具苗家特色的旖旎风情。芦笙踩堂的过程中,苗家人传统的“坐妹”习俗也传承了下来。

坐妹,顾名思义,即“与妹同坐”,和壮族的歌圩类似,苗族的小伙姑娘们在唱歌跳舞的过程中,如果一对青年男女两情相悦,就相互约定一起谈恋爱,苗语叫“侠配”,意为男青年夜晚串寨找姑娘谈恋爱的意思,“坐妹”一词反而是外来词。“坐妹”是融水苗族同胞追求女孩的一种求爱方式,一般都在晚上进行,苗族人认为,家里的姑娘大了,就应该有人追求,而且越多越好,追求的人越多,越说明姑娘漂亮。

“坐妹”往往是在一阵欢快的音乐中开始的。吃过晚饭,几个后生仔(小伙子)根据刺探好的“情报”来到达配(姑娘)们聚集的地方,后生们也不敲门,而是用笛箫吹出动人的曲调,表达他们到来的信息。如果曲子确实讨得了苗妹的欢心,房门便会打开。青年男女围坐在一个火塘边,互相交谈,对唱山歌,到很晚才散开。其间情投意合的年轻人,便相互约定单独约会,此后的“坐妹”当然就不允许外人参加了。

过苗年时除了以上传统习俗,还有舞龙、斗牛、赛马、踩花山等娱乐项目,在长达几天的群众活动中,苗家儿女欢庆丰收,祷祝好运,拉近了同族兄弟之间的感情,更多的是都收获了沉甸甸的喜悦。

苗年庆丰收

佩戴银饰的苗族姑娘

苗年庆丰收

吹芦笙的苗族青年

苗年庆丰收

参加节日聚会的盛装苗族姑娘们

上一篇:三月壮乡
下一篇:铜鼓文化
元芳,你怎么看?
加载中...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