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民族祭海神
我国重要的海洋民族——京族,通常在农历六月或八月初十,祭祀他们崇奉的海洋之神,活动内容丰富,流程紧密,既是一次虔诚的祭祀活动,也是一次共度良宵的盛会。
我国重要的海洋民族——京族,通常在农历六月或八月初十,祭祀他们崇奉的海洋之神,活动内容丰富,流程紧密,既是一次虔诚的祭祀活动,也是一次共度良宵的盛会。
【京族】
京族这个海洋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境内,人口约2.8万人,其聚居地被称作 “京族三岛”——江平镇的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同时还包括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则散居在北部湾附近的陆地上。
京族是古代骆越人的后裔,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大约是在16世纪开始陆续从越南的图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来的,最早迁来的一批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京族过去曾被称作“安南”、“越族”,1958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语言,称“京语”。
京族传统服饰朴素美观,独具特色。男子上衣多为窄袖,袒胸束腰、长至膝盖,裤子长而宽。女性外衣一般无领、对襟,衣身较紧,颜色以黑色或褐色居多。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上尖下圆,民族特征明显。京族女性喜欢戴耳环,头发从中间分开,两边留有“落水”,脑后结辫,发辫一般都用黑布条缠着盘绕在头顶上。
京族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杂粮有番薯、芋头等,每逢节庆之日还会做糯米饭和糯米糖粥。由于靠海,肉食以鱼虾为多,并喜欢用鱼汁做日常调味品。
京族传统文艺多种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口头文学内容丰富,传统的戏剧形式——“嘲剧”,既有越南风格又兼具本土特点。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长约75厘米,琴身呈长方形,一般由半片大竹筒或3块木片制成,一端插一根与琴身成直角的小圆柱或金属片,另一端安装把手,两端由高至低拉一根弦,演奏出来的声音非常幽雅动听。
过去京族人的房屋全为竹木构造,茅草或竹篾做壁,涂上泥巴,或用石头压
着。屋内在竹条和木条上铺草席,入屋脱鞋,休息、吃饭全在草席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京族人的住房已多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或三层楼,室内设施整齐、美观,房屋周围还会种植果树、剑麻、仙人掌等作物。在京族人的村子里,“哈亭”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京语为“盖殿阁”,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京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唱哈节,通常在这里举行。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供奉着村里人崇拜的神
以及各家族的祖先牌位。
【唱哈节盛况】
唱哈节的举办日期各地不同,其间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据调查,“哈”在京语中有“吃”和“歌”两种意思,即祭神、给神吃、给众人吃,以及在哈亭中唱歌、唱歌给神听、给大家听,因此,“唱哈节”历来有“吃节”和“唱节”两种翻译。
过“唱哈节”时,村子里男女老少都穿着一新,聚集在哈亭。活动内容可分为“迎神”、“祭神”、“入席”、“听哈”、“乡饮”、“送神”几个部分。
迎神活动在“唱哈”的前一天正午举行,众人高举两面大旗和十三面三角牙边彩旗,扛着罗伞、兵器、香案、敬酒台等物,敲锣打鼓,场面极为壮观。队伍到达海边,则搭建一个神台,面对三岛开辟神和海上保护神的方向,群体跪拜,读祝者大声诵读经文,香公用传统的行“珓卜”(即算卦)方式请神,“胜珓”三次则表示神明镇海大王已请到。然后还要到“高山大王庙”把高山神也请到哈亭。将神明接到亭中,众人则在香公的带领下,三叩九拜,把一个“关梁”架在当门横梁上,表示神明已在哈亭安排妥当。
祭祀的神灵包括镇海大王、高山大王、广达大王、安灵大王、兴道大王,首先由主祭者带领人们向诸神敬酒和献礼,亭外还要用生猪血祭祀“光身神”,祭文用毛笔写在大红纸上,是京族古老的“字喃”,诵读完毕后即当众焚烧。其间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
祭神结束,则进行入席听哈饮宴,京族人称为“坐蒙”或“哈宴”,6~8人为一席,酒菜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大部分由各家自备。在“唱哈”的三天中,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大家一边吃一边听“哈妹”(又称“桃姑”)唱歌。
“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一般有三人:一个男性叫作“哈哥”或“琴公”,两个女子叫作“哈妹”或“桃姑”。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间,手拿两块小竹片,伴随着各种动作,边唱边敲,伴唱的“哈妹”则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着竹制的梆子伴奏。“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一节三弦琴。三人一唱一和一伴奏,等主唱“哈妹”示意换人,则由另一 个“哈妹”接替主唱,“唱哈”活动要连续进行三天,歌词内容包括民间传说、爱情佳话、哲理故事等。
“唱哈”结束就要举行“送神”仪式,先由“哈头”们把门楣上的“关梁”打开,将神灵送回庙里。一位“桃姑”在后殿的中间,手持花棍,跳“花棍舞”,寓意驱邪纳福、祈求众人平安。跳完舞,“桃姑”就把花棍抛出亭外,据说接到的人能获得吉祥幸福,所以引得众人争相抢夺。“送神”仪式与“迎神”时基本一致,不同处在于这时候诵读的是“送神词”(或称“送神调”),“送神”完毕,“唱哈节”即结束。
在节日期间,不善唱歌的男子还会参与其他活动,如斗牛、比武、角力竞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样引人入胜。
【节日起源和传承】
据当地人传说,在古时,京族人民受尽压迫,有一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以传授歌舞为名,鼓励京族人民起来反抗统治阶级,他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深得京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在他离开后,人们便修建“哈亭”,在里面摆上他的灵位,定期纪念。久而久之,一年一度的唱哈便成为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如今的唱哈节除了祭祀海神、乐享歌声,京族人还借机举办各种贸易和旅游活动。
作为我国的海洋民族,京族“唱哈节”的传承和延续,对于丰富广西的传统艺术,保持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