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圣地,海岛古城
文昌之美,其美在文,美在 “以文为昌”;文昌之美,其美在城,美在“以文化城”;文昌之美,其美在人,美在“以文化人”。以文为昌,则文气沛然,文明昌盛;以文化城,则城邑文明,闾里和美;以文化人,则人文蔚起,人杰地灵。解读“以文为昌”,可圈可点之处,可歌可泣之事,可钦可敬之人,无法尽述。
文昌之美,其美在文,美在 “以文为昌”;文昌之美,其美在城,美在“以文化城”;文昌之美,其美在人,美在“以文化人”。以文为昌,则文气沛然,文明昌盛;以文化城,则城邑文明,闾里和美;以文化人,则人文蔚起,人杰地灵。解读“以文为昌”,可圈可点之处,可歌可泣之事,可钦可敬之人,无法尽述。
【古城县治】
从西汉珠崖郡初设的紫贝县,到隋朝临振郡的武德县,再到唐初的平昌县;从贞观元年的文昌县,到今天的文昌市——经过历史波涛的冲刷、岁月风雨的荡涤,古城旧邑迈着“偃武修文”的文明脚步,踏出了一长串闪光发亮的人文印记。
史料介绍,文城县治从元至顺二年(1331)迁至今文城镇北隅文东里一带。明隆庆六年(1572)毁于倭寇。“副使陈复升命知县顾乃尤保城护境,防患安民,叩石建城, 周三百五十丈,广一丈,高一丈五尺,雉堞七百。城池南北两个大门,南门叫‘南薰’,北门叫‘拱北’……铺房十四间”。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琼北大地震,城墙坍塌,士绅出力,民众捐款,护城之心,苍天可鉴。可是断墙毁垣,百孔千疮,修了又塌,塌了又修,修修补补,破残依旧。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进士云茂琦承先启后,立志修城。他邀集众议,劝捐督修,增其旧制,周长增至四百二十丈,高增至二丈二尺,宽增至七尺五寸,垛口增至八百一十个,并把南门易名为“来薰”,北门改为“拱辰”。
城是人造的,城是住人的,城所讲的是人的故事,述说的是人的情感。
文城旧治,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与文昌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与一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密切相连。特别是遵循“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古训的云茂琦,这位被载入清代正史大传的文昌进士,为拓展文城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昌铜锣岭茂密的植被和野菠萝
文昌大澳湾
大澳湾,距离文昌文城镇30千米,是夹在铜鼓岭和铜鼓角之间的诸多海湾之一。这里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整个海湾尚没有人类活动的迹象,海岸线上礁石嶙峋,宽阔的海面浪花朵朵,涛声依旧。
大澳湾,距离文昌文城镇30千米,是夹在铜鼓岭和铜鼓角之间的诸多海湾之一。这里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整个海湾尚没有人类活动的迹象,海岸线上礁石嶙峋,宽阔的海面浪花朵朵,涛声依旧。
史载,清道光二十八年,海盗猖獗,窥文昌城。其时,旧城年久失修,墙体残缺破败,云茂琦忧心忡忡、寝食不安。他向当局提议,亟须重新修葺旧城。为此,茂琦首倡义捐,集资30000贯,按期修复城墙,还在清澜港东侧狭口处增筑炮台,加强防卫,贼不敢犯。
文城孕育了云茂琦,云茂琦为了文城安全、百姓安定,呕心沥血,事功卓著。除修复城墙之外,他还倡导兴学,扶持后进,改造文昌阁、尊经阁等,为文城“输肝剖胆”。
翻阅《文昌县志》,看到一幅虽是手工描绘却非常形象直观的云茂琦主持修葺城墙之后的旧县治平面图,看当年文城,规划布局,错落有致,房屋建筑,鳞次栉比,学宫书院,格局宏大,古城旧邑,文质彬彬,好一幅蕴含丰厚的历史风貌和人文图景。看那呈椭圆形的古城墙,那中轴线的左右分别是县署和文庙,再往右则是文昌宫、尊经阁、明伦堂、万寿宫、蔚文书院,县署左侧则是火雷庙、城隍庙、会厅、武营。城墙之外,左侧是关帝庙、天妃庙、紫云庵,右侧是龙王庙、真武楼、先农庙,西北角是太华庙、北山庙、盂兰寺……林林总总,给人的感觉是“一城灰瓦半城庙”的古朴苍老。弹丸之地汇集这么多历史人文建筑,所反映的就是文昌父老乡亲对中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文昌高隆湾
文南老街骑楼
月亮湾虾塘
相比大澳湾的原生态,高隆湾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规划开发之后的海湾景象,完备的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了别样的海滨享受。而文南老街的骑楼,则是文昌作为华侨之乡的象征,认识了骑楼,才能认识作为华侨之乡的文昌。当然,虾塘作为海洋生活的象征,勤劳的文昌人一辈辈在耕耘着蓝色的土地,在这里繁衍生息。
相比大澳湾的原生态,高隆湾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规划开发之后的海湾景象,完备的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了别样的海滨享受。而文南老街的骑楼,则是文昌作为华侨之乡的象征,认识了骑楼,才能认识作为华侨之乡的文昌。当然,虾塘作为海洋生活的象征,勤劳的文昌人一辈辈在耕耘着蓝色的土地,在这里繁衍生息。
且看古城墙外,田野怀抱,河流若带;新街初成,店铺新开,人气渐聚。这是一处膏腴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成就了古城旧邑,造就了岛东黄金宝地。人聚成城,城兴聚人,人与城互为因果,城与人相辅相成。于是,就有了横跨河面的便民桥、承先桥、太平桥、竹行桥,有了非常便利商旅的水陆交通设施。于是,一代代文昌人奠定了“以文为昌”的城市基石。
【文昌学宫】
话说“文昌之美,其美在文”。那么,大块文章、大雅之堂就是文昌学宫。文昌学宫亦称孔庙,是北宋以后历代文昌县学之所,被誉为“海南第一庙”。这是海南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文化圣殿,是美在“以文为昌”的一个文化视点。
解读“以文为昌”,必须探访文昌学宫,必须透视这座阅历了千年历史的人文建筑。
追踪历史,文昌孔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最先是建在“平昌县治”的旧址何恭都潭布村。元至顺三年(1332),县署移至北山都,孔庙与之一同搬迁。明洪武八年(1375),文昌知县赵文炳将其迁至县署左侧,即现在的孔庙所在地址重修。
这位身为文化人的赵知县很有意思,很有胆魄。他尊文尚学,崇拜孔子,骨子里满是中国文化“以左为尊”的传统观念。赵文炳觉得,让“至圣先师”孔子“屈居右位”简直是大逆不道。于是,他亲自选址,大兴土木,坐西向东的孔庙初成格局。
一座千年孔庙,需要千年人力维持。据统计,创建至今,50多位邑令、知县与缙绅、乡贤携手,修建孔庙30多次。2011年春,文昌市重新界定学宫面积,保护范围扩大到近万平方米,文昌宫、尊经阁和蔚文书院修旧如旧,年底全部完工。得地域文气呵护,这座普通“县学之所”有幸于府学、州学和其他县学,当仁不让稳坐海岛“县学”第一把交椅。
文昌孔庙,比较完好地保存了一幅古代学宫的鲜活图景。从沿江路往西,穿过孔庙大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双龙戏珠”的照壁。它两侧开厢,左边“礼门”,右边“义门”,门外立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条石竖碑。庭院中间,大成殿前,竖立先师孔子塑像。
面对先师塑像,管理人员介绍,1605年琼州大地震,“附近庑廊斋舍、官邸、民房俱塌,唯文庙独存”。似乎天佑斯文,孔庙安然无恙,至圣先师端坐在“万世师表”牌匾下。
文昌学宫的泮池和状元桥
泮池和状元桥是所有学宫的必备建筑,是文化昌隆的象征。跨过状元桥,意味着学业有成。在状元桥后,就是至圣先师孔子像,孔子像的背后就是大成门。原始的建筑布局,讲述着海南第一孔庙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泮池和状元桥是所有学宫的必备建筑,是文化昌隆的象征。跨过状元桥,意味着学业有成。在状元桥后,就是至圣先师孔子像,孔子像的背后就是大成门。原始的建筑布局,讲述着海南第一孔庙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据说,历代修葺者立誓:文昌不出状元,孔庙不开大门。直到科举制度走向灭亡,文昌也没有举子夺魁。因此,孔庙一直没有大门,只是侧门敞开。文庙不设大门,这在我国“圣殿”之中绝无仅有。
然而,中国近代史却特地为文昌打开了“将军之乡”和“华侨之乡”两扇大门—200多名将军驰骋沙场,保家卫国;120多万海外文昌人角逐商海,扬眉吐气。
文昌学宫棂星门
和大成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