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琼州四大文化村

水南攀丹,文山金花

三亚的水南村,海口的攀丹村、文山村和金花村被称为古琼州四大文化名村。

三亚的水南村,海口的攀丹村、文山村和金花村被称为古琼州四大文化名村。

琼州四大文化村

【珠崖风景水南村】

卢多逊曾为水南村作诗一首《崖州古城水南村》:“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鱼盐家给无墟市,禾忝年登有酒樽。远客仗藜来往熟,却疑身世在桃源。”

水南村位于三亚市崖城镇的中南部,因地处海南第四大河流——宁远河下游之南而得名。历代名士在此留下丰富的史迹:历代被贬谪、流放崖州(三亚)的贤相、名臣、学士有15人之多,其中10人居住在水南村。

汉代路博德伏波将军在海南岛上的开郡治地。西汉元封元年(前110),西汉路博德伏波将军平定百越、南海后,在海南设珠崖、儋耳两郡,在三亚置临振县,县治就选址在得“龙盘鳌居”之地利的水南村。由此溯源,水南村已有了上下两千年的村史,堪称海南千年第一文化古村。

隋朝“圣母”冼夫人“汤沐邑”的开府之地。1400多年前,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 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的谯国冼夫人,征服海南后,奏请命在海南建立了崖州,临振县纳入崖州辖管。当时,论海南物候地产、风物民情及河港之便,唯临振县水南村俱佳。为彰武功,隋文帝便将物华天宝的临振县赐封给冼夫人作为“汤沐邑”,即供食俸之地。自此,冼夫人及后代便相袭在作为临振县治的水南村开府设帐,安民兴业。隋大业六年(610),临振县改置临振郡(郡治仍在水南村),冼夫人在海南获称“郡主冼太夫人”即源于此。自隋至唐天宝数百年间,冼夫人后代一直依托皇朝赐封的水南村郡治地,对海南南部进行着管理和开拓。

唐朝大和尚鉴真在海南岛上的佛迹圣地。唐天宝七年(748),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传教,遇海难漂泊崖州湾。振州别驾冯崇债亲率四百甲兵,将鉴真一行接迎置于水南村的太守衙设斋供养。鉴真在水南村休整一年,主持修建了大云寺,设坛传经布道,水南村因之成为海南历史上早期佛事鼎盛之地。今日南山寺的兴建,正是传承和弘扬了这一历史佛缘。

海南岛上寓居朝廷将相之乡。自唐至宋、元年间,因遭朝廷贬谪、流放到三亚的贤相名臣、流寓名士有20多名,大都寓居在水南村,因而又有“幽人处士家”之称,并有卢多逊宰相的“水南风情诗”、“父子进士”的佳话……其中在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唐宋两代名相、名臣有7人,他们是:因反对武则天失败而遭贬的初唐宰相韩瑗;晚唐时期力排内忧外患、反对朋党遭打击的功德高厚的政治家、两朝辅佐宰相李德裕;曾监修国史的北宋吏部尚书、宋仁宗朝宰相丁谓;《旧五代史》编者、翰林学士、北宋太祖朝宰相卢多逊;荐举岳飞为抗金统帅,反对投降而与秦桧做不屈斗争的南宋“首推宰相”赵鼎;在民族危难关头冒死向宋高宗皇帝上书,请斩奸党秦桧示众的爱国名臣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元代著名诗人、晋王朝位及相权的中书参政知事王仕熙等。这些朝廷名相、名臣、名贤在寓居水南村期间,兴办教育,敷扬教化,留下了儒相风雅、武臣浩气的美誉,使水南村自古就获称“衣冠礼乐”之乡。

我国古代棉纺技术改革家黄道婆的第二故乡。宋代以前,三亚的棉纺手工业居全国领先地位。水南村耕织发达,且依托大旦商港,成为崖州棉纺织品生产和交易集贸地。宋末年间,黄道婆自松江府乌泥泾流落崖州,在水南村居住了四十年,潜心学习棉纺技艺,成了织艺超群的“崖州织女”。至暮年,身怀绝技的黄道婆才惜别水南村,返回乌泥泾,进一步改革了从水南村带回的棉纺车,创新了棉纺技艺,终而成了我国元代科技革新的女科学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纺织业技术发展的贡献,凝聚着水南村人的智慧结晶。

古代三亚人文崛起的灵杰之地。明代,三亚破天荒出了一对父子进士,被赞为“海外衣冠盛事”。这对父子进士就是世居水南村的钟芳和钟允谦。钟芳自幼有“崖州神童”之誉,于明正德二年(1501)中进士二甲第二名,宦迹江浙诸省,官累迁至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等职,文集获载入《四库全书》,被尊为“岭海巨儒”、“南溟奇才”,与明代海南丘濬、海瑞并称“琼州三星”。其子钟允谦于明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次子钟允直也中举人,满门鼎盛。钟芳多才多艺,蜚声中原,成了三亚古代人才的标志,更给了水南村以荣耀。“钟芳中进”的历史佳话激励着代代水南村人,孕育了“诚信文明,图强兴业”的水南人精神。

水南村,千年文脉传承,将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新姿瞩目于世。

琼州四大文化村

水南村古老的街道和斑驳的石墙

【唐氏进士世家攀丹村】

琼山府城东厢攀丹村,古称蕃诞、蕃疍,俗称番东。唐代已有此地名,当时因濒临海边和南渡江入海口,本是疍民聚 居地,故名蕃诞。今属海口市振东区辖,分上丹、中丹、下丹村,沿琼山府城镇东门街一直伸延至海口国兴大道,村长约2千米。

海南琼山攀丹村是海南四大文化名村之一。这跟攀丹村唐震的后裔科甲蝉联及其教书育人有极大的关系。攀丹唐氏是岛内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宋元明清累朝衣冠蝉联,名人辈出,仅明代就出了6名进士,中举者更多。

唐震是海南唐氏入琼始祖,南宋正奏名科文举进士和绍定二年特奏名科武举进士。历官司直、通判、知州、府帅、三江提督,宋淳祐初擢台阁特奏、晋太傅、诰授光禄大夫,墓葬琼山狮子岭,是南宋一位爱国爱民的忠臣良将。

琼州四大文化村

攀丹村唐氏宗祠内部

排列有序的排位,是攀丹唐姓对于祖先的记忆,承载着这个族群的历史和文化。

排列有序的排位,是攀丹唐姓对于祖先的记忆,承载着这个族群的历史和文化。

唐震与长子唐叔建(琼山县尉)落籍攀丹村,置书数万卷,在琼山东厢筑“攀丹义学堂”,又名“攀丹义学院”,父子修圣贤之学“兴礼教、以化黎民、郡人曾立碑颂之”。震公后裔,继承和发扬了兴学重教的传统。如唐次道、唐次翁、唐阊、唐孔宣、唐安寿、唐谊方、唐衡、唐胄等代代相传,为琼岛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丘濬、王佐、海瑞等名贤,都是唐氏门人。王佐是唐瑶的外孙,其母唐朝选让王佐归攀丹求学;丘濬是唐舟的女婿(丘唐氏夫人是女诗人);冯银为明代女诗人,是唐舟孙子唐继祖之妻。正德初,唐胄夺职还乡,二十年里,掌教书院,广招学子,著书育人,把“攀丹义学书院”改为“养优书院”。正德十四年按察司副使王弘又将“养优书院”改为“西洲书院”,“西洲书院”至清战火而废之。正是因为攀丹唐震的后裔重教育人,宋元明清,其后裔累朝衣冠蝉联者甚多,进士、举人、乡贤良才比比皆是。

攀丹村不仅唐氏人才辈出,而且有许多吸引人的胜景。

琼州四大文化村

唐氏宗祠外景

以前壮观的宗祠虽然变得朴实无华,但是对于一个古村的历史而言,却有着不可磨灭的象征意义。

以前壮观的宗祠虽然变得朴实无华,但是对于一个古村的历史而言,却有着不可磨灭的象征意义。

胜景之一是府城东门外青云桥至攀丹村头的明代石牌坊表群。青云桥及青云路是佥宪汪尧章根据唐胄的建议修筑的。桥头高处耸立着唐胄书写阴刻的“青云桥路坊”,桥尾不远处是一片空阔地,竖立着名曰“青云”、“进士”、“会魁”、“省魁”、“联桂”、“联壁”、“天衢”等近10座牌坊,均为官府和当地士民为旌表和纪念唐氏蝉联进士、举人和名士而建。古时这里曾是琼山南渡江东岸各都图和文昌等县商民进入府城的必经之路,平时车马行人游客来来往往,热闹非凡,形成了几百年兴旺不衰的景象。

胜景之二是攀丹村前的古榕林。其中有两株是迁琼始祖唐震亲手所栽的大榕树,盘根错节,枝叶繁茂,苍劲奇特,风根飘摇,盛夏十分阴凉。当时府城许多名流常来此树荫下聚会,海内若干名士曾为古榕赋诗。在唐宅南边还有个著名的“榕岗”,岗上遍植榕树,已经成林,岗四周为藕池,为唐胄的父亲唐正修建,是他吟咏的地方。他喜欢并且善于作诗,晚年常与诗友聚集岗上拈令吟哦,著有《榕岗集》4卷,府学教授庄文玄为之作序。明代王佐等名人也写了不少赞誉唐正的诗章。

胜景之三是唐胄在村前所凿挖的“像池”和“竹根泉井”。唐胄父唐正在世时,曾于宅门之外开挖一大池种荷养鱼。唐正死后,唐胄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被夺官居家近20年。其期间,因修青云桥路和开阔宅门前道路而填平了父亲所挖的荷池,唐胄便在稍远一点的地方另挖一个像父亲原来所挖荷池一样大小的新池,池中筑小丘,四畔种上柏树和翠竹,为纪念生父,唐胄命之为“像池”,池边竖有一记文石碑。攀丹村有“竹根泉”、“峻灵泉”、“养桂泉”三口古井,至今仍被饮用。其中竹根井为唐胄被罢官居家时所凿,井壁上所嵌一块石碑上,刻着唐胄亲笔写的 隶书“竹根泉”3字。此井至今保存完好,尽管现在已用上自来水,但不少村民还经常到“竹根井”打水洗衣服和洗菜等。

胜景之四是村庙和唐氏宗祠。自宋至清,攀丹唐氏是海南的名门望族,累朝出名宦,居家多隐士,村庙和祠堂一直营修得富丽堂皇,地方官绅乡民常来瞻仰谒拜,香火不断。后因唐震后裔多迁岛内各地和海外,至今世居攀丹村的唐氏后代仅剩下十几户,只有每年清明节,海内外唐代后人才聚集到琼山狮子岭祭扫唐震、叔建墓和陶公山唐胄墓。近年村神庙已改成文化室,唐氏祠堂早已荒废。

攀丹唐震世家,累朝兴学,教化黎民,传播文化,对海南、对国家功不可没。但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唐震、唐胄故居与“西洲书院”、唐氏宗祠、“四景”及十几座牌坊等文物惨遭破坏。后人应继承修复,并对文化古迹的丰富内涵加以发扬光大,这对古迹的保护和旅游的开发利用有相当大的价值。

琼州四大文化村

文山村的水滨人家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是人们经常形容一个地方之美的语言。这八个字,放在文山村一点也不过分,典型的海南民居坐落在水边,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静谧祥和。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是人们经常形容一个地方之美的语言。这八个字,放在文山村一点也不过分,典型的海南民居坐落在水边,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静谧祥和。

【古韵悠悠文山村】

从府城走高速公路到文山村约30千米,现全村1800多人大部分为周姓人氏。文山村的出名缘于周家先祖周秀梅公。周秀梅公,祖籍福建莆田甘蔗园村,进士出身,翰林院学士。当南宋之战乱,为了避祸,绍熙五年(1194)携子榜湘(进士、大理寺评事)渡琼,居原琼山县遵都图(今遵潭镇)秀梅里。秀梅公渡琼后,继配颜氏生一子榜源。大儿子榜湘传于宝祐六年(1258)中解元登进士。后来周秀梅的长支第四代周榘,迁居员山里(今文山村),并落地生根,生息繁衍。从此文山村成为琼州大地一个人杰地灵之地。文山村重教,村民以“耕读传世”为荣。自南 宋以来,村里一直有社学。一代代周氏子弟“焚膏继晷,秉烛夜读”,成就学业。先后出了周宾、周宗本、周世昭3名进士、15名举人、58名贡生。文山村,因周氏进士世家而闻名琼州,自南宋理宗年间起已有750余年的历史,成为海南四大古文化村之一。

明正德进士、广西参政林士元《员山里记》里的典故:明嘉靖初,巡抚谈公巡视员山里,看到“里中士大夫冠盖相见者不下十百”,惊问:“此何地耶,人文若此其楚楚耶?”得知乃周氏“一族兄弟团居于此”时,他不禁鼓掌大笑,赞道:“吾巡视多矣,未有若员之文士接踵,官员济济,如此里也。”此事过后,“员山里”便更名“文山村”。

明代进士、礼部尚书王弘诲写的“文山八景”甚雅:“绿水环龙”、“横桥渡马”、“竹松笼月”、“楼阁丛云”、“塘尾甘泉”、“岸头娇柳”、“莲塘鱼唱”、“石岭樵歌”。而另一种概括与眼前的景物更为吻合:“村成莲花”、“水环玉带”、“仙洞聚奇”、“山城拥障”、“蛾案围光”、“鱼桥钓月”、“五井饮和”、“三元镇口”。

村成莲花:村居地势团圆,中高边低,八面披离,交互层叠,状如莲花。村人筑宅东南西北任取方向,所在皆宜。

水环玉带:村前有一长水塘,环绕三面,终年积水不涸。村人种莲塘中,荷花水光互相掩映,色呈苍碧,水如玉带。

仙洞聚奇:村后山冈一带,西北方有石洞数穴。探之深黝,不知底蕴。因有数洞离奇,状态各异,令览观者流连忘返。

山城拥障:村后有一长山,势似城墙,拥卫村庄,与石城墙内外围抱,为村居后方屏障。

蛾案围光:村前方叠起重案,弯环围绕,状似蛾眉。案上草色青绿,每当天清日朗时,塘水彼此射映,团成光气倒影,案景浮沉荡漾,照人眉目。

琼州四大文化村

文山村的古树

琼州四大文化村

文山村的湖泊

琼州四大文化村

文山村古榕树的倒影

琼州四大文化村

文山村古老的街巷

鱼桥钓月:村前塘中,横架两桥贯通东西,以便村人出入来往。值风清月朗之夜,波心印月,人在桥上钓鱼,亦如钓月。

五井饮和:环村四境,分东南西北与中央,为五方。各就中心点开凿水井,各井中以东北方一井为最佳水质,井水清甜,人因称为甘泉,饮之滋润和平,令人延年益寿。

三元镇口:村东北方,距离半里许,凸起三阜,曰三元墩,以塞塘水溢出大江 之路,为镇水口之要点。形学家言,水有停蓄,方不至泄。村有此墩,亦乡居之福地。

【丘濬海瑞故乡——金花村】

海口市金花村古称下田村,后因丘濬在《下田村》中“有人问我家居处,朱桔金花满下田”的诗句而改为今名。明代名臣丘濬、海瑞是金花村的同村老乡。丘、海名扬四海,他们的故里金花村却鲜为人知。该村地址四至:东起今府城朱云路,南至大路街,西至金花横路,北至红城湖路,方圆约1平方千米。

金花村出名的主要原因,在于该村明代出了两位闻名全国、名垂青史的名臣。一位是丘濬,一位是海瑞。丘濬(1418~1495),自景泰五年(1454)考中二甲进士第一名,历代宗、英宗、宪宗、孝宗4朝,40余年一直在京任要职,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实为宰相。即使他耄耋之年右眼已失明,皇帝仍不恩准他连章乞归之请求,直至75岁在京城病逝。丘濬还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戏剧家和诗人,一生著作甚多。特别是他在《大前衍义补》一书中,早就明确提出了劳动耗费决定价值的理论,比西欧经济学家17世纪60年代提出的“劳动价值论”还要早200多年。

金花村另一位著名人物是海瑞(1514~1587),他四岁丧父,靠母亲谢氏抚养。其母是一个贤惠、刚直的妇女,从小就教诲海瑞习读《孝经》、《大学》、《中庸》等书籍。在母亲的教诲和影响下,海瑞养成了刚直不阿的性格,因此自号刚峰。海瑞官至都察院督都御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清官,他的《治安疏》惊世骇俗,震古烁今。1569年7月,海瑞回到了海南琼山老家,一直闲居了16年之久。海瑞居家不忘时事,经常深入民间,关心人民疾苦,还支持地方官员办事。朝中有人一再推荐他,但因身居相位的张居正嫉妒他的威望,不让他复出。张居正死后,明万历十三年(1585),海瑞被神宗起用, 为南京都察院金都御史,又调任南京吏部侍郎。当时,海瑞虽然年逾古稀,犹雄心不泯,希望再为人民做点好事,欲整顿朝纲。但终因心力不支,1587年卒在南京任上,享年73岁。

这两颗闪亮的明星,是海南人民的骄傲和楷模,五六百年来海南的官员和百姓一直怀念和敬仰他们。在府城,有用其谥分别命名的“文庄路”、“忠介路”,有为纪念他们的“丘公祠”、“海公祠”,有用他们名字命名的学校,历代官民都捐资营修他们的故居、坟墓,供世人瞻仰、祭拜,有历代官员文人留下大量颂扬两公的诗章。最近,海口市政府还将侧旁有丘濬墓和海瑞墓的疏港大道改名为丘海大道,以为纪念。

琼州四大文化村

海瑞祠

金花村因为丘濬和海瑞而出名,海瑞作为明代清官的典型,被后代所尊仰。而今,海瑞祠宇依然迎接着游客的朝拜。舞台上,关于海瑞的戏剧依旧在演出,人们在弦管声中聆听这位海南先贤的人生故事。

金花村因为丘濬和海瑞而出名,海瑞作为明代清官的典型,被后代所尊仰。而今,海瑞祠宇依然迎接着游客的朝拜。舞台上,关于海瑞的戏剧依旧在演出,人们在弦管声中聆听这位海南先贤的人生故事。

琼州四大文化村

琼台书院内景

琼台书院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中山北路,相传是后人为纪念海南第一才子、明朝大学士丘濬而建。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年(1705),据传由于丘濬号琼台,人称琼台先生,故书院由此得名。

琼台书院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中山北路,相传是后人为纪念海南第一才子、明朝大学士丘濬而建。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年(1705),据传由于丘濬号琼台,人称琼台先生,故书院由此得名。

历史上金花村丘、海两家族都非常重视教育,人才辈出。丘濬的曾祖父丘均禄,祖籍福建晋江,元末被元帅府派遣渡琼任职,落居下田村;祖父丘普,是临高县一名医官;父丘传早逝;兄丘源是岁贡生、一名中医。丘濬长子丘敦,太学生出身,卒于京邸;丘濬季子丘京,荫授中书舍人;丘濬孙丘火、曾孙丘郊先后荫授尚宝司丞;丘濬六代孙丘承箕,郡庠生,博洽经史;七代孙丘尔懿万历年间中举人,其弟丘尔谷任江西赣县知县。

海氏家族也是代代文人。海瑞的先祖是福建人,南宋时从福建迁到广州。海瑞的曾祖父海答儿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从军至琼,落居下田村;祖父海宽是个举人,曾任福建松溪县知县。海瑞的父亲兄弟3人都是读书人,其中伯父海澄于天顺元年(1457)中进士,曾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叔父海闵是举人,他父亲海翰是廪生。海瑞本人也是举人,功业载入史册,气节彪炳千古,为一族之冠冕。海瑞的侄子海鹏也中举人,官梧州通判;侄孙海迈举人出身,官处州推官;海迈之孙海廷芳清康熙八年也中举人。

金花村古时不仅人才辈出,而且环境优美、名胜极多。丘濬故居“可继堂”,规模最大时有“丘宅十八屋”之说,也是 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故居,里面的床、椅子等丘濬用过的家具现今依然保存完好。丘濬故居显得格外整洁。我们在丘濬故居前看到一块石碑上写着:丘濬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瑞故居亦为当时人们观瞻之胜地。海瑞谢世后因后继乏人,故居逐步破败。海瑞故居现只有一面残墙还挺立在那里,上面书写着“海瑞故居”四个大字,取而代之的是2003年新建的一座仿古建筑群。

据了解,表贤亭也称乡贤亭、四贤亭、四牌楼,位于今府城镇忠介路与绣衣坊接口处,是明成化七年(1471)为广东按察司副使涂木创建,所旌表者为同一时代的琼山人丘濬、薛远、林杰和文昌人邢宥。该亭是仿宋式建筑,高檐飞啄,黄墙绿瓦,红漆巨柱,金光闪耀,是当时最讲究的建筑。与表贤亭齐名的还有竹轩、乐耕亭等名胜。竹轩位于府城西500米,靠近“学士庄”,是丘濬私塾同窗好友唐瑜居住地,许多文人墨客常来此吟诗作对。乐耕亭在今海口墨客村,同下田村只隔一田肚(即今红城湖),是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丘濬曾孙丘郊(唐胄大女婿)所建。当时海瑞、唐穆等府城有志气、有学问的青年学子,经常聚集在此谈古论今、弈棋比剑,吸引了全琼各县学子来此以文会友,探讨学问。后来唐穆考中了进士,海瑞也考中了举人,成为海南历史上的有名人物。

海瑞曾为乐耕亭题诗一首:“源流活水溢平川,桃花花香总自然。海上疑成真世界,人间谁信不神仙。棋惊宿鸟摇深竹,歌歇行云入九天。良会莫教轻住别,每随流水惜芳年。”而今,竹轩、乐耕亭对于现代人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回忆。昔日的车来轿往、吟诗作赋也已成为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

琼州四大文化村

海瑞故居牌坊

上一篇:潭门镇
下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