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江南,华北明珠
“万柳跋长堤,江乡景重题。谁知今赵北,大似向杭西。”乾隆皇帝诗中所赞美景出自素有“北国江南”之美誉的“华北明珠”白洋淀。
“万柳跋长堤,江乡景重题。谁知今赵北,大似向杭西。”乾隆皇帝诗中所赞美景出自素有“北国江南”之美誉的“华北明珠”白洋淀。
白洋淀
秋季的白洋淀蒹葭苍苍,别具风情。
秋季的白洋淀蒹葭苍苍,别具风情。
白洋淀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是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白洋淀东界任丘、雄县,西临清苑、徐水,南连高阳,北接容城。总面积366平方千米,85%的水域在安新境内,几乎占安新县总面积的二分之一。白洋淀的所在,是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现有大小淀泊143个,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从北、西、南三面接纳瀑河、唐河、漕河、潴龙河等河流。平均蓄水量13.2亿立方米。为控制湖区水位,在白洋淀东部自然泄水处建有枣林庄大闸,引入大清河北支的南拒马河,扩大水源。2007年5月8日,保定市安新白洋淀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白洋淀在历史上不乏名臣硕辅、文人墨客关于白洋淀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晋代辞赋家左思的《魏都赋》,其中写道“……掘鲤之淀,盖节之渊……”掘鲤淀特指今天的白洋淀,北宋年间始称白羊淀,后因“汪洋浩渺,势连天际”,遂称白洋淀。据史志记载,北宋杨延昭曾在白洋淀屯兵御辽,现在境内的营、寨、口、垒等村名即来源于此;明成祖朱棣曾带兵到留通淀、莲花淀修筑台田,并在洛王淀边修建“乐驾台”记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过白洋淀,在端村、郭里口、赵北口、圈头等地修过行宫,康熙皇帝以“溪光映带”赞美白洋淀大淀风光。
白洋淀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的“雁翎队”利用有利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辗转茫茫大淀,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救国的壮歌。他们打日寇、锄汉奸、端岗楼、打伏击,进行大小战斗70余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有31名雁翎队战士为了民族独立和祖国的解放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白洋淀地区至今还流传着关于雁翎队的民谣:“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汉奸心里直打战,鬼子跺脚喊头疼。雁翎队,是奇兵,端岗楼,像拔葱。淀头、刘庄、十方院,眨眼端个干干净。雁翎队,是天兵,打了伏击打包运。水路切断运输线,旱路击毙杨文凤。雁翎队,是子弟兵,白洋淀百姓最欢迎。群众是水他是鱼,鱼水相连骨肉情。”
白洋淀的荷花
孙犁在《白洋淀纪事》的《荷花淀》中为我们描绘的头顶荷叶伏击日本鬼子汽船的游击健儿、月光下织席沁着新鲜荷叶荷花香的水生嫂,早已成为人们难忘的形象,“荷花淀派”便由此而生。孔厥、袁静描述的英雄儿女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徐光耀塑造的“小兵张嘎”形象,为无数儿童和成年人所喜爱。这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铸就了白洋淀一个文学时代的辉煌,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一道绚丽奇特的景观。
白洋淀水域辽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河北省避暑胜地。这里四季景色分明,水光天色,美不胜收。春天,芦苇出水,满淀青翠,每逢清晨,红日映透淀底,白洋淀好像披上了绿带霞衣;夏天,淀水涨满,鱼跃水面,绿苇摇曳,菱叶灿灿,荷花吐艳,一派水乡景色;秋天,芦花纷飞,稻谷飘香,鸭鹅成群,莲菱遍布,小舟穿梭往来,渔歌此起彼落;冬天,地冻冰封,一片碧玉,恰似一幅巨大的明镜镶嵌在冀中的原野上。
白洋淀水产资源丰富,是有名的淡水鱼场,盛产鲑鱼、鲤鱼、青鱼、虾、河蟹等40多种鱼虾。加之水生植物遍布,野鸭大雁栖息,这里的人们可以捕捞鱼虾,采挖莲藕,还可猎取各类水禽,一年四季,一片繁忙。故被人称为“日进斗金,四季皆秋”的聚宝盆。
白洋淀的鸬鹚
白洋淀旅游的特色,一是乘汽艇或木船,穿行于纵横交错的芦苇丛中,绿水碧波,芦花洁白,鹅鸭成群,肥鱼满舱,一派水乡风情;二是品尝水鲜,白洋淀盛产鱼虾,虾则体大肉厚,鱼则个大肉嫩,是宴席上的佳肴;三是观看渔民拉网捕鱼,甚至可以与渔民一起下淀捕鱼,体验一下渔家的生活,也可以自己备一钓鱼竿,一边划船一边垂钓。
白洋淀附近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古代许多帝王曾到此避暑、水猎,留有四处行宫和大量历史传说。如有一淀称为“捞王淀”,据说是当年乾隆皇帝落水被渔民救起的地方。有关部门还在白洋淀建有康熙水围行宫、大型游泳场、水上体育乐园、野生动物观赏区景点,供游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