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冉庄地道

易守难攻的地下长城

冉庄地道战遗址地处华北平原中部,位于保定市西南30千米处的清苑县冉庄镇,南距省会石家庄130千米,北距首都北京140千米,距京石高速公路清苑口17千米,省级公路保衡路在遗址东9千米处南北纵穿,省级公路蠡野路在冉庄村北东西横贯。冉庄地道战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战争遗址,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冉庄人民与日寇艰苦卓绝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

冉庄地道战遗址地处华北平原中部,位于保定市西南30千米处的清苑县冉庄镇,南距省会石家庄130千米,北距首都北京140千米,距京石高速公路清苑口17千米,省级公路保衡路在遗址东9千米处南北纵穿,省级公路蠡野路在冉庄村北东西横贯。冉庄地道战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战争遗址,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冉庄人民与日寇艰苦卓绝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

冉庄始建于隋代,唐代植槐于街,宋朝一度繁荣,素有唐村宋镇之说。冉庄地道始挖于1938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大举南侵,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为了防御敌人的袭击,保护自己,抗御外侮,冉庄一带人民开始挖地洞,最后挖成地道。根据战争需要,地道逐步延长,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千米的地道网。冉庄地道一般宽0.7米~0.8米,高1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

冉庄地道

冉庄地道战遗址雕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在抗战时期全村450户,当时地道口405个,其中用于作战的地道口30个,通往外村突围的地道口3个,其他地上地下各种作战工事140处。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阱等多处秘密设施。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糟、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地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冉庄地道

古树古钟

看似普通的古树和树上的古钟,但是对于熟悉电影《地道战》的观众来说,这棵古树和古钟的意义就不一样。当年,这部著名的电影就是在冉庄拍摄的。冉庄,这块红色的土地,在抗日战争期间,冉庄民兵利用地道配合八路军、武工队对敌作战达157次之多,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强盗。

看似普通的古树和树上的古钟,但是对于熟悉电影《地道战》的观众来说,这棵古树和古钟的意义就不一样。当年,这部著名的电影就是在冉庄拍摄的。冉庄,这块红色的土地,在抗日战争期间,冉庄民兵利用地道配合八路军、武工队对敌作战达157次之多,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强盗。

1938年秋,原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曾来到冉庄,在抗日村公所收编了“清苑县西片联庄会”,把5000余人的杂牌武装改编成人民自卫军,扩大了抗日力量。中共清苑县委、县政府以及九地委城工部、保定城市工作委员会,都曾先后驻冉庄办公;清苑县人民武装委员会长期驻冉庄指挥地道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冉庄人民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获得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1944年3月,在村东口的一次战斗中,几个老大娘和日伪军巧妙周旋,利用地堡和地雷击毙敌人13个,开创了以弱胜强的战例。1945年春的一天,五百多敌人侵犯冉庄。队长高振峰带领民兵英勇地同敌人展开了两个多小时的战斗,打死敌人6名,打伤12名,并击毙伪团长1名。1945年夏的一天,700多名日伪军从东、北、西三面包围了冉庄。冉庄民兵在地道的掩护下,打死敌人数十名,再一次取得胜利。

冉庄地道

地道入口

如果要认识什么是人民战争,那么冉庄就是人民战争的典型教材。从当时躲避敌人的窨子到能攻能守的地道,冉庄群众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利用一切资源,把地道打造成了反抗侵略的地下长城。

如果要认识什么是人民战争,那么冉庄就是人民战争的典型教材。从当时躲避敌人的窨子到能攻能守的地道,冉庄群众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利用一切资源,把地道打造成了反抗侵略的地下长城。

抗战期间涌现出张森林、李连瑞等革命烈士,时过几十年后,李连瑞烈士同30多位冉庄烈士同眠在村旁烈士陵园。陪伴着这片热土,陪伴着这个保留着30万平方米的旧址村庄,陪伴着这里勇敢、勤劳、善良的人民。李连瑞的家,同重点保护区民居建筑群一样,完好如初。不同的是,现在这里已成为地道战遗址的主要组成部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馆址所在地。这座建筑古朴的宅院如今不只属于李连瑞,不只属于清苑、保定、河北,它已属于全国、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如今,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20万平方米,保留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

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现对游客开放1200米。纪念馆展厅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展厅内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431件,其中一、二、三级文物共98件。主要有挖地道使用过的镐、锨、辘轳和照明灯等用具;民兵集合、作战使用过的铜锣、军号、牛角号;土兵工厂制作的土枪、土炮、地雷、手榴弹、翻火子弹及烈士遗物、遗诗、资料、照片、奖旗和群众支前使用的纺车、织布机、运输工具、救护伤员的担架等。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59年建馆并对游人开放,已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聂荣臻元帅、杨成武将军、吕正操司令员,以及张爱萍、萧克、孙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革命前辈先后为冉庄地道战遗址和纪念馆题词。2003年11月29日、2004年2月11日、2005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对冉庄地道战遗址的保护工作作出3次重要批示。并于2004年11月9日亲临冉庄视察,作出了要“维护好、保护好、宣传好”的指示。

冉庄地道战遗址,1956年被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省军区确定为第一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年初被列为全国首批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电影《地道战》的主拍摄地。《地道战》1965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后,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国内影片中拷贝次数最多的影片。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冉庄地道

地道内景

进入地道里面,实际上空间并不大,但是通道四通八达,如同迷宫一般,敌人即便进入地道,也很难在里面找到出路,更何况里面有翻板陷坑,地道被打造成了完备的防御工事。

进入地道里面,实际上空间并不大,但是通道四通八达,如同迷宫一般,敌人即便进入地道,也很难在里面找到出路,更何况里面有翻板陷坑,地道被打造成了完备的防御工事。

冉庄地道

碾子工事

冉庄地道不仅仅利用地道打击敌人,连农村里常见的碾子也被改造成防御工事,随时打击敌人。

冉庄地道不仅仅利用地道打击敌人,连农村里常见的碾子也被改造成防御工事,随时打击敌人。

上一篇:西柏坡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