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的南大门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北距北京140千米,东距天津145千米,西南距石家庄125千米,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保定即“永保大都安定”之意。保定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入选2008中国魅力城市200强。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北距北京140千米,东距天津145千米,西南距石家庄125千米,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保定即“永保大都安定”之意。保定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入选2008中国魅力城市200强。
【保定府的历史沿革】
保定市作为河北省的地级市,辖4区3市18县,其中市区面积126平方千米。保定在殷商时期为北燕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与中山国和燕国与赵国的交绥之地,有“燕之南陲,赵之北鄙”之称,燕国、中山国曾在保定境内建都。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为上谷郡,保定位于其中。北宋建隆元年(960)于清苑县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981)保塞军升为保州,清苑县更名保塞县。宋淳化三年(992)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因处于宋辽边界,宋辽多次在此地发生战争。金代保塞县复名清苑县,并复置满城县。金末年,保州城在战乱中成为废墟。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张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划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筑寺庙,造园林,修筑土城墙,疏浚护城河,引一亩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御作用又改善城中水质,并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新建的保州城为京师门户,为燕南一大都会。蒙古窝阔台汗十一年(1239)以保州为顺天路治所,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顺天路为保定路,辖1录事司、7州、8县,州领11县,“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明洪武元年(1368)改保定路为保定府。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决定将国都迁北平(迁都后改称北京),并将北平行都司更名为大宁都司,迁驻保定,负责京畿附近的护卫与安全。清沿旧制,仍设保定府。清康熙八年(1669),直隶巡抚移驻保定,保定为直隶省省会。自清雍正八年(1730)至清朝灭亡(1911)直隶总督驻此,保定一直是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中心。
保定农业生态园
保定市农业生态园位于保定市西南部,是集农业示范、碳汇经济、生态环保、科学普及、农技推广、民俗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保定市农业生态园位于保定市西南部,是集农业示范、碳汇经济、生态环保、科学普及、农技推广、民俗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定】
保定府始建于六百多年前明洪武年间,现今国内保存得最完整的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坐落于古城中心,名列全国十大名园的古莲花池就在近旁。始建于元代的大慈阁,为畿南上谷八景之一。肃穆壮观的易县清西陵,古老凝重的满城汉墓,透着慷慨悲歌之气的古易水和燕下都遗址,远去了鼓角争鸣的雄县宋代地下战道遗址,显示着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冉庄地道战遗址和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等数不胜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旅游区特色。
古莲花池地处河北保定市闹市区,是保定古城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古莲花池始建于唐高宗年间,后经元、明重修扩建,雍正十一年(1733),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花池开办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后又辟为皇帝的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古莲花池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
竞秀公园
竞秀公园始为苗圃,建于1958年,后经不断改建为“工人公园”,1988年5月1日正式定名为“竞秀公园”,意为与狼峰竞秀。该园景点布局合理,立意新颖,以植物造景与园林建筑相结合,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寓古城文化于建园之中。
竞秀公园始为苗圃,建于1958年,后经不断改建为“工人公园”,1988年5月1日正式定名为“竞秀公园”,意为与狼峰竞秀。该园景点布局合理,立意新颖,以植物造景与园林建筑相结合,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寓古城文化于建园之中。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下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位于河北保定市区东风东路,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若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头衔。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下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位于河北保定市区东风东路,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若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头衔。
保定军校广场
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水心亭居其中。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莲池实为我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形容它,故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大慈阁位于保定市裕华西路与古莲花池紧邻,是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古建筑代表作和古城保定的象征,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
大慈阁由元代蔡国公张柔创建(始建于1227~1232),原名大悲阁,位居保定古八景之首,史称“市阁凌霄”。大慈阁通高31米,阁前是22级台阶,移目阁内,观音菩萨矗立于莲瓣须弥座上,神态安然。观音像为木雕,高5.5米,42只手臂持各种法器。阁内两侧有壁画十八罗汉及经变故事,为清末作品,神态各异,是阁内艺术珍品。二三层皆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阁内藻井、檩枋均绘旋子彩绘,四周作围廊,依栏鸟瞰,市井民宅历历在目。登上三层,凭窗极目,西部群山隐隐诸峰,尽收眼底。前人赞美大慈阁的诗有“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通衢谁建凌虚阁,留与居人作伟观”、“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园金阁碧云端”、“不染菩提云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悬”等名句。大慈阁内尚存石碑四通,分别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五年(1648)、道光二十六年(1846)、民国三十一年(1942)修缮大慈阁的经过,是研究大慈阁的宝贵资料。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北宋熙宁四年(1091),就在古莲花池内建立了“州学”;元代增建“万卷楼”,明代扩建为“府学”,并增建二程(程颐、程颢)书院,金台书院和上谷书院;清雍正年间,成立莲花池书院。目前,保定市大专院校数量居全国中等城市之冠,市区千人自然科技人员拥有量居全省第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春秋战国时燕国大夫郭隗、义士荆轲、汉昭烈帝刘备、宋太祖赵匡胤、科学家祖冲之、郦道元,元代戏曲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等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保定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祥地,培养了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李富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蔡畅、向警予等一大批中国早期革命家。我国近代历史上清朝末年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就建在保定东郊,叶挺、赵博生等高级将领及蒋介石、白崇禧、陈诚、顾祝同、刘峙等国民党的将官都曾在该校就读。
保定还曾是义和团活动的重要地区,北方辛亥革命的发祥地,全省第一个共产党支部诞生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风起云涌的反帝、反封、抗日、解放斗争,都曾在这里留下光辉业绩。《红旗谱》、《风云初记》、《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都记载着保定昨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