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河北梆子

燕赵大地的宫商正韵

河北梆子是地方戏曲之一,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它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山陕梆子”传入河北之后,经河北人民培育而形成的,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

河北梆子是地方戏曲之一,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它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山陕梆子”传入河北之后,经河北人民培育而形成的,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

河北梆子

在1880年左右,北至海参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南至广州、福州,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河北梆子是一个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大剧种。河北梆子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山西梆子和秦腔伴随山陕商业的延伸进入京师及河北地区。山陕商业尤其是山西商人所经营的钱庄、典当、酿造业,几乎遍布河北各主要城镇。商人出于业务联络、应酬等需要,于是便把家乡流行的山陕梆子引进到其所经商的地方,以此取悦于顾主和壮其声势。

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群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不断进行改革、创造。特别是后继人才和从业群体的当地化,在演员队伍中,河北人逐渐增多,这更是导致山陕梆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到了道光年间,这种长期活动在河北的山陕梆子便逐步发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在19世纪40年代,河北就有了直隶梆子科班。至道光末年,在京南雄县马务头和定兴相继又涌现出三庆和、祥泰等直隶梆子科班。道光年间的科班,当属最早的河北梆子科班,也是河北梆子诞生的重要标志。

河北梆子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500多个,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有的反映阶级压迫,有的歌颂抗击侵略战争的英雄人物,有的赞美妇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有的反映农村生活的风趣……在反映当代生活方面,自1890年到1937年河北梆子编演了150多个时装戏。

从河北梆子的形成到兴起,其间,曾出现过三个大的艺术流派。一支为直隶老派,另一支为山陕派,这两派统称为京梆子。在这两派之后,又产生了一个直隶新派,标志着河北梆子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直隶老派,成长于农村,细分起来,还有南北之别,以上海为中心的河北梆子,谓之南派;以京津为中心,流行于河北、山东以及东北三省的河北梆子,谓之北派。

河北梆子

2007年1月31日,在河北艺术中心新春晚会的录制现场上,一名三岁儿童表演的河北梆子《林冲发配》。

两派比较,南派略弱,北派较强。南派形成于清光绪中期,是由北派派生出来的。直隶老派的特点是文武兼备,唱做并重,唱文戏的也会演武戏,文武不分,只是不同演员各有侧重而已。在剧目方面很重视革新,河北梆子时装戏的兴起,就是由直隶老派率先搞起来的。北派的唱念,基本上是以直隶语言为基础,留有一些山陕韵味。演唱上讲究平稳、舒展、刚劲、质朴,尚简练,不尚花哨。而南派的唱念特点,虽然也以直隶语言为基础,但在唱腔上却较多地保留了原系山陕梆子的“二音”假声花腔,并重婉转柔美之趣。然而在念白中,却较北派更直隶化,很少有山陕韵味。南北两派尽管有这些区别,两派的共同之处,还是多于不同之处,毕竟都是直隶老派。

河北梆子

河北省梆子剧院一团创排,梅花奖获得者许荷英主演的河北梆子《大都名伶》在河北大戏院演出。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王宝钏·别窑》剧照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少儿培训基地学生毕业汇报演出,表演了传统名剧《宝莲灯》。

山陕派,以来自山陕的艺人为代表。光绪年间,有较多的山陕梆子艺人(山西人居多)先后拥入北京,改唱河北梆子。这些艺人为了与直隶老派梆子演员合作演出,同时也为了博得当地观众的欢迎,在登台献艺之前,必先经过短期的改弦更腔的改造,这种改造,当时谓之“治扭”。山陕艺人唱的这种经过“治扭”的梆子,自然与地道的直隶老派梆子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念白方面仍不免带有浓重的山陕韵味。尽管有些山陕派演员在念白中糅进了直隶语音,但总是不地道,当时人称这种直隶语音与山陕语音掺半的口白为“臭板子”。也有少数山陕演员仍念“蒲白”(以山西蒲州语音为基础的韵白),坚持不改,并以此为正宗,这是山陕派在念白方面的显著特征。在唱腔方面,与直隶老派比较起来,板式结构与使用规范全都相同,唯情趣、韵味有差别,山陕派具有凄凉、悲壮、哀怨、酸楚的特点。除此,在表演方面,山陕派非常崇尚特技。如翎子功、翅子功、发缕功、髯口功、椅子功、跻功等,都是山陕演员所擅长的。在这方面胜直隶老派一筹。

山陕派与直隶老派的合作,形成了光绪年间河北梆子与京剧争衡的局面,扩大了河北梆子的影响,推动了剧种的发展。

直隶新派,是一支在直隶老派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河北梆子新军,是直隶老派的新发展。新派梆子兴起于清末民初,它以迅猛之势风靡剧坛,席卷了直隶老派与山陕派的演出阵地。迫使直隶老派演员纷纷效法,山陕派退避三舍,湮没不彰,一举成为河北梆子的主流。直隶新派以女演员为中心,以唱功卓越著称。唱腔上较老派繁难,具有高亢、华丽、曲折、跳跃的特点,极富震撼力,听后使人感到痛快淋漓,荡气回肠,伴奏音乐也极为火炽、激烈。其唱念一扫老派梆子所保留的某些山陕韵味,彻底河北地方化了。新中国成立后所流行的河北梆子,就是直隶新派的延续。

新派演员一般来说是以文戏为主,不尚武功,更绝少有山陕派那样的特技表演,上演的剧目多是唱功戏。此外,新派还继承了直隶老派编演时装戏的传统,大演时装戏。在其兴旺时期,新派梆子承袭了由老派开拓的流布地域,仍然是南到上海,北至哈巴罗夫斯克和乌兰巴托。新派在艺术上善于革新,不为旧习所拘束,打破了以山陕为正宗的传统观念。不仅彻底改造了老派直隶梆子中的山陕余音,完全由直隶语音取而代之,而且还创出了许多新的唱腔板式,如大慢板、反调二六、单导板、长搭调等,这些都是老派梆子所没有的。

河北梆子的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艺术家,如田际云、魏连升、侯俊山、何景山,赵佩云(小香水)、王莹仙(金刚钻)都以唱腔高亢优美、变化多端而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名家辈出,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的表演技巧,生旦净丑各有自己的表演程式和特长。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使观众更加喜爱河北梆子这个剧种。

上一篇:安国药材
下一篇:皮影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