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文明之光的国宝
1978年2月,因为要扩建厂房,驻军某部雷达修理所在湖北随州一个叫作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开山炸石。施工过程中,屡屡出现比较奇怪的现象,这引起了修理所领导的重视,他们决定停止施工,向随县县委报告,随后,一个由省、地、县三地专家及工作人员组成的勘探小组来到这里。从此揭开曾侯乙墓的神秘面纱,一段埋藏在历史里的秘密重现人间。
1978年2月,因为要扩建厂房,驻军某部雷达修理所在湖北随州一个叫作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开山炸石。施工过程中,屡屡出现比较奇怪的现象,这引起了修理所领导的重视,他们决定停止施工,向随县县委报告,随后,一个由省、地、县三地专家及工作人员组成的勘探小组来到这里。从此揭开曾侯乙墓的神秘面纱,一段埋藏在历史里的秘密重现人间。
【慷慨的墓主人】
据史料记载及考古研究得到的数据显示,位于随州擂鼓墩的古墓是春秋战国时期曾国国君曾侯乙的陵墓。曾侯乙乃周王室宗亲,姓姬名乙,大约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这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的王室宗亲、一国之君给我们留下了难计其数的文物珍品。
据统计,曾侯乙墓中总共出土礼乐器、漆木、金玉器、兵器、车马器、竹简等珍贵文物1.5万多件。其中最主要的乐器达9种125件,最主要的礼器有镬鼎、升鼎、饲鼎、簋、大尊缶、联座壶、冰鉴、尊盘等百余件。在这当中尤以九鼎八簋、编钟、编磬等青铜礼乐器最为著名,如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青铜错金磬架、青铜尊盘,等等。这些青铜器有的精美小巧,有的庞大而工序复杂,代表了周王朝诸侯的尊贵身份,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先秦时期在青铜铸造、艺术、天文等各方面的极高造诣。墓中出图的金玉器具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其中的金盏重达2156克,乃考古发现的最大先秦金器。墓中玉器则多雕刻成常见小动物,如牛、羊、猪、鸡、鸭等,可能寓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此外,曾侯乙墓中还发现大量漆器,总数量多达220件,品种齐全、风格古朴、保 存良好,是迄今为止先秦漆器发现最多的一次。古墓里放着大量先秦兵器、车马器和竹简。兵器包括戈、矛、戟、殳、弓、箭、盾、甲胄等,车马器数量众多,带有明显的先秦风格,也不乏能够提升战斗力的新型车具,如出土于北室的两件矛状车具。北室还出土了大量竹简,总字数达6696字,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竹简实物,是研究战国文化的宝贵资料。
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金碗
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铜冰鉴
曾侯乙墓出土的鼓座
【古墓结构严密】
曾侯乙墓分东、中、北、西4个墓室,东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约220平方米,离地面大约13米。墓主曾侯乙居最大的东室,曾侯乙的木棺就摆放在这间墓室里。曾侯乙的木棺分内外两层。出土时因含有水分,内棺重达2吨,曾侯乙的尸体由多层丝织物包裹起来,置于内棺中间,据测算,曾侯乙死的时候年仅45岁。
内棺用楠木制成,外壁绘有精美彩画,彩画颜色主要为黄、金、黑三色,图案形象以龙凤、怪兽为主。研究专家认为在棺木上绘制这些神态威严的神仙和猛兽,可能是为了祈祷死者死了之后能够得道升天。也有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图案可能具有驱鬼辟邪的作用,以防死者的尸体被妖魔鬼怪毁坏。外棺长3.2米、宽2.1米,高约2.2米,出土时重达7000千克。棺身由10根“工”字形的铜架镶嵌连接10块平直厚重的楠木而成,放置于底板四周的铜质框架上。底部框架则由10个圆形铜足托举而起。
东室除了曾侯乙的主棺之外,还摆放着8个陪葬的小木棺,与中室相连的门洞处还放置1具狗棺。西墓室放置13具棺木,是曾侯乙的陪葬室,考古研究得到的数据显示,这些陪葬人多为女性,且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最大的不超过35岁,封建君王墓葬之奢侈和残忍可见一斑。古墓北室放置大量兵器、车马和竹简。古墓中室摆放着大量的礼乐器具,推测可能是曾侯乙的迎宾接待厅或娱乐场所。
为了防潮,这些墓室的顶上均填塞了较厚的木炭,总用量达6万千克。木炭之上又使用青膏泥和白膏泥密封,再覆盖石板和泥土至墓室入口。如此周密的防护措施甚至令现代建筑专家都为之惊叹,这或许就是曾侯乙墓被发掘时,墓室内所有文 物全都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尊盘与十六节龙凤玉佩】
除曾侯乙编钟之外,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精品,它就是放置于曾侯乙墓中室里的镂空青铜尊盘。这件青铜器由尊和盘组成,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尊口镂刻大量龙蛇花纹,这些龙蛇相互缠绕,栩栩如生,好像正在空中游走一样。尊后下方分东、西、南、北各攀附一只豹子,豹身同样镂刻有龙蛇图案。整座铜尊周身镂刻龙蛇图案,共计有龙蛇60条,制作工艺之复杂令人咋舌。这还不算完,铜盘的制作更加复杂,除了盘口分布和铜尊口一样的镂空图案之外,盘身、四个盘柄、盘足等所有地方全镂刻有惟妙惟肖的龙蛇,总共达104条之多!考古专家称,这件复杂精美的铜器集浑铸、分铸、焊接、失蜡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堪称青铜器铸造史上的奇迹。
十六节龙凤玉佩则出自于曾侯乙的主棺,全长48厘米,宽8.3厘米,由13片镂空玉片及24个玉扣连接而成。整条玉佩可拆卸为5块长度不同、环片数量不等的连环玉佩。第一块玉佩由2片2环组成;第二块玉佩由3片6环组成;第三块玉佩最小,仅有2环;第四块玉佩有3片4环;第五块玉佩有5片6环。这些玉佩拆散时可自成一体,连在一起时又非常完美和谐。而且每一玉片和玉环上都刻有精美花纹,如第一块玉佩的上片雕有方形夔龙,而下片则雕刻有夔凤图案。整条玉佩的雕刻花纹全使用隐起阴线的方法进行雕琢,图案起伏自然,精美绝伦。
最令人惊叹的是,十六节龙凤玉佩的左右玉片和环扣均出自同一块玉料,制作前,先按照所需节数从不同方向分割玉料,分割时使玉片两两相连。然后在玉片相连处镂刻出一两个可以活动的环套,使玉片与玉片能自然相连。所以,这条玉佩从制作到完工,总共需要经历切割、打孔、镂雕、雕刻纹饰等多重工艺,实属罕见。
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节龙凤玉佩
曾侯乙墓出土的玉梳
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漆盒
【曾侯乙编钟】
在曾侯乙墓的众多古文物中,曾侯乙编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件。虽然在四千年前中国就出现了青铜编钟,而且迄今为 止,我国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百多套编钟,但曾侯乙编钟却是所有被发现的编钟中,规模最大、铸造最精致、音乐性能最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件。这件国宝级编钟总长7.48米,宽3.35米,高约2.73米。钟架由6个青铜铸造的剑武士和8个青铜圆柱托举起来,铜钟则悬挂于7根彩绘木梁上,整件编钟总计拥有246个构件。不论钟架、钟钩还是铜钟上面都有铭文,据统计,整个编钟上总共分布着3755个铭文,内容均与铜钟编号及音律相关。根据这些铭文的提示,我们可以使用这套编钟演奏出非常优美的旋律。
曾侯乙编钟局部
曾侯乙编钟总共有65个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挂,上层悬挂三组,共19个;中层悬挂三组,共33个;下层悬挂两组,共12个。最大的铜钟高153.4厘米,重253.6千克,最小的铜钟高20.4厘米,重2.4千克,65个铜钟总重量达到3.5吨。其中,悬挂于下层正中的鎛钟乃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
曾侯乙编钟还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地方,那就是分别敲击铜钟的正面和侧面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而且两个乐音之间不偏不倚正好相差三度。研究专家一开始也不明其原因,后来在《梦溪笔谈》中找到了答案。原来,编钟的铜钟称“合瓦”,即两片“瓦”合在一起,所以结合部分会有突出的棱,这个棱会加速衰减钟声,所以敲击不同地方就会出现不同的乐音。不过,单靠这个特殊的棱还不足以控制两个不同乐音之间相差三度。后经现代科学验证发现,铜钟的厚薄度,铸造金属的化学成分等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曾侯乙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