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栖霞寺

六朝胜迹,千佛名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江南春》既表达了对南朝兴亡的感慨,也从侧面反映了推崇佛教、笃信佛陀是南朝时期的社会潮流。“四百八十寺”的说法绝非夸大其词,事实上当时佛寺的数量远远超过这一数字。而栖霞寺, 就是南朝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附近)众多寺庙当中的一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江南春》既表达了对南朝兴亡的感慨,也从侧面反映了推崇佛教、笃信佛陀是南朝时期的社会潮流。“四百八十寺”的说法绝非夸大其词,事实上当时佛寺的数量远远超过这一数字。而栖霞寺, 就是南朝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附近)众多寺庙当中的一座。

有着“六朝胜迹、千佛名蓝”之称的江南名刹栖霞寺,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部的栖霞山中峰西麓,距城区17千米,是我国佛教著名圣地之一,与山东临清灵岩寺、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湖北荆州玉泉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武帝永明二年(484),为居士明僧绍和僧人法度禅师所造,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大雄宝殿、毗卢宝殿、玉佛楼、藏经阁、藏经楼、法堂、念佛堂、过海大师纪念堂、舍利石塔、明征君碑、千佛岩等,整体格局严整美观。

【栖霞山】

栖霞寺

栖霞寺牌坊

栖霞山风景区地处南京东北郊22千米处,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总面积约8.6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286米。栖霞山依地形由三山两涧,即龙山、虎山、中峰、桃花涧、中峰涧组成。栖霞山主要由三峰构成,东峰形状似巨龙,所以叫龙山;西峰的外形像伏虎,所以名虎山;主峰在两山之间,连带左右,如同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所以叫凤翔峰。栖霞寺就坐落在凤翔峰西麓林中,龙山、虎山拱而抱之,玉龙河在前面萦绕,显得十分古朴幽雅。

栖霞寺

古栖霞寺毗卢宝殿

驰名江南的栖霞山虽然谈不上高峻,却有着千年的历史。山上名胜古迹遍布诸峰,山深林茂,泉清石峻,风景迷人,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素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盛名。历史上1751~1784年的34年间,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六次驾临栖霞山并五次驻跸栖霞行宫,入住栖霞山期间,除御赐彩虹明镜、万松山房等为“栖霞山十大景观”以外,还有描写栖霞山的诗123首,匾联44副,佛赞1篇。其中有一首《再题幽居庵》赞叹说:“金陵返跸驻栖霞,西峪幽居清且嘉。窄路入丛云片石,阑春落半锦堆花。”因为山上幽雅清丽的风景美不胜收,所以乾隆皇帝称赞栖霞山为“第一金陵名秀山”。

栖霞寺

满山红叶映骄阳

栖霞山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也是我国观赏红叶的重要场所,“栖霞丹枫”就可以独立作为金陵十景之一。栖霞山的红叶主要以槭树科的红枫、三角枫、鸡爪槭、五角枫,金缕梅科的枫香,漆树科的盐肤木、黄连木,榆科的榉树为主,还有卫茅、椴木、银杏、紫薇等珍稀色叶树种。因为品种 丰富,栖霞山的红叶观赏时期跨度较长,观赏区域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最佳观赏时间是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

栖霞寺

银杏叶及白果

南京的春天和秋天向来短暂,在宝贵的秋季里,位于城东一隅的栖霞山红叶独好。深秋的栖霞山红叶如火,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登高远望,就像云霞栖来,宛如一幅美丽的秋的画卷,景色十分壮观。在满天秋色里,万木凋零,天与地一片金黄,唯独栖霞的枫树成为造物主的宠儿,彩霞漫天,大放光彩。连绵的枫林中偶尔还夹着几棵青翠欲滴的松柏,更显得别具韵味。每年秋天都会有很多人来到栖霞山游玩,观看栖霞红叶,所以“秋栖霞”的名字享誉中外。

【明征君碑】

自古“深山藏古寺”、“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到栖霞寺朝拜或游览参观的人,都会被这座古刹依山傍水、林木繁茂的旖旎风光所折服。来到栖霞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寺前的山门,山门三门并立,中间是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大门门楣上面镶嵌着四个鎏金大字“栖霞古寺”。两侧门额上分别书写着“六朝胜迹”、“千佛名蓝”八个鎏金大字。

栖霞寺

明征君碑背面

栖霞寺

明征君碑

在栖霞寺左侧弥勒殿附近有一个亭子,俗称御碑亭,是为纪念和栖霞寺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隐士明僧绍而建造的。亭子里面竖立着一块石碑,此为著名的明征君碑。此碑高2.74米,宽1.3米,厚0.36米。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由唐代著名书法家、卫尉少卿高正臣书写,通篇都是四六韵文,后面用10首铭词结束,全篇用行书体书写,笔势雄健,飘逸潇洒。石碑的后面镌刻着斗大的“栖霞”两个字,相传是唐高宗亲笔书写。碑文记载了明僧绍的生平事迹,虽然略有残损,但是并不影响观赏。

【藏经楼】

栖霞寺最高处坐落着藏经楼,藏经楼楼下是住持和尚起居办事的法堂,也称 “狮子座”,供宣讲佛法之用。楼下法堂布置了很多书画、楹联,法座后挂有象征释迦牟尼佛说法传道的画像。画像两旁悬挂着1979年重修栖霞寺时,赵朴初会长题写的一副楹联,上联“创业溯南朝想当年花雨六时朗公讲席弘三论”,概括了栖霞寺的历史渊源,说的是“江南三论之祖”僧朗法师弘三论之学的事情;下联“分身还故国喜此日海天一色鉴师行踪重千秋”,指的是唐代著名高僧鉴真的故事。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时,因迷航致使海船漂到了海南岛,在登陆北返途中应弟子灵祐的邀请,到栖霞寺住了三日。

【舍利塔】

栖霞寺

栖霞寺舍利塔

栖霞寺

栖霞寺舍利塔(局部)

舍利塔位于藏经楼南侧,塔高18.04米,塔基边长为5.13米,共七级八面,塔身为八角五层密檐式,立于八角形须弥座式的塔基上。塔基分上下两层,第一层雕刻缠枝莲纹,第二层镌刻飞凤、莲花等图案。塔基的八面刻有海水纹,并雕有龙、凤、鸟、兽、鱼、虾、蟹、鳌等图案,有的腾云驾雾,有的出没山林,也有的沉浮波涛。须弥座是仰莲花座,上为束腰基坛,角柱上各雕金刚、力士、立龙、怪兽,以承塔身。基坛八面浮雕刻着释迦牟尼八相成道图,依次为托生母胎、树下诞生、逾城出家、雪山苦行、降伏魔军、树下成道、鹿苑说法、 鹤林入灭等,雕图用艺术手法展现了释迦牟尼佛传奇的一生。

【千佛岩石窟与栖霞飞天壁画】

千佛岩又称千佛崖、万佛崖,别称千佛岭。石窟位于南京市东北郊20千米处的栖霞山中峰凤翔峰西南麓,是利用山体岩面、裂面形成的崖面的自然走向和高低凹凸的地形地貌条件,沿纵向和横向选择有利施工部位开凿出来的摩岩石窟造像。千佛岩西与栖霞寺、舍利塔毗连,向东北方向延伸,经纱帽峰至中涧峰。窟区全长近200米,宽40余米。千佛岩全区共有大小石窟265个,现有佛像532尊。千佛岩是我国南方开凿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南朝齐梁时期的石窟遗迹,2001年7月16日被国务院公布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岩石窟内不仅有佛像,还有不少壁画,2000年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著名的“栖霞飞天”壁画。栖霞飞天壁画位于千佛岩“中102号” 洞龛中,壁画长80厘米,宽约40厘米,在石壁上涂丹后,用浮雕手法凿出“飞天” 飘逸的形态,两边左右各一个。在同一洞龛的近口左壁上有一个小“飞天” 。栖霞飞天属模印彩绘画方式,利用岩体本色显露画面,在全国石窟中极为罕见。由于壁画地处山坳,又在佛龛的顶部,挡住了千百年风霜雨雪,因此得以幸存。“栖霞飞天”的面世,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更是填补了敦煌文化向东传播的空白,揭示了敦煌文化和以栖霞飞天为代表的南方文化的渊源。

栖霞寺

栖霞寺千佛岩石刻佛像

上一篇:虎丘塔
下一篇:东林书院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