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海安花鼓

敲镇伐鼓都卢语,聒得居人夜不眠

海安花鼓的形成时间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时期,据《明斋真识?广陵韵事》记载,“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又夜,始以乡野、继以镇市,始以村俗民氓、继以纨绔子弟”。清代同治年间的《海陵?竹枝词》也说:“村部平安时作会,觋巫歌舞历年年,敲镇伐鼓都卢语,聒得居人夜不眠。”说明清代时花鼓就已流传很广了。

海安花鼓的形成时间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时期,据《明斋真识?广陵韵事》记载,“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又夜,始以乡野、继以镇市,始以村俗民氓、继以纨绔子弟”。清代同治年间的《海陵?竹枝词》也说:“村部平安时作会,觋巫歌舞历年年,敲镇伐鼓都卢语,聒得居人夜不眠。”说明清代时花鼓就已流传很广了。

海安花鼓

南通的大型活动中一定不能缺少海安花鼓表演

作为南通民间歌舞中最具特色的歌舞形式之一,海安花鼓有着4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最早流行于南通市海安县东部地区,盛行于角斜、旧场、李堡、曹园、西场一带,也傍及如东的浒零、东台的新街等地,尤其盛行于“红旗民兵团”所在地角斜镇,因此又叫“角斜花鼓”。海安花鼓与苏北地区流行的“牵驴花鼓”、苏南地区流传的“渔篮花鼓”、“洛子花鼓”一样,在明代以前均属于歌舞相随的戏曲表演节目。海安花鼓也曾与泰兴花鼓、牵驴花鼓等民间花鼓一起,统称为“扬州花鼓”。

【别样的表演形式】

海安花鼓

海安花鼓在南通园博园展现自己的魅力

海安花鼓戏以前是一旦一丑一生的“三小戏”,也就是主要角色是红娘子(旦角)、相公(生角)和骚鞑子(丑角),花鼓表演的主体部分由红娘子(旦角)、相公(生角)和骚鞑子(丑角)出场入角。正式表演分三段:先是“打场子”,也就是广场演出,以花鼓灯、镗锣、莲湘为道具,表演歌舞杂耍;之后是演出主体“唱奉献”,在室内进行,用“花鼓调”、“莲湘调”、“穿心调”等曲牌演唱折子戏;接着是“收场子”,仍以歌舞杂耍为主。如今海安花鼓的歌舞表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创新,由“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引发出“十里花鼓舞不同”的鲜明特色。

【舞出的如画世界】

“海安花鼓把我们带进了三月的江 南,你看,春雨绿了秧田、红了桃花,小桥流水,如诗如梦如画。”这是1999年10月1日晚,江苏南通“海安花鼓”参加在天安门广场前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联欢晚会”献演时,中央电视台解说员激动兴奋的介绍话语。这支代表江苏省,由南通市文化局组团的海安花鼓演出阵容十分庞大,由320名少女组成。编导们为海安花鼓方阵精心设计了“小桥流水”、“绿色秧田”、“花瓣”等优美图案,随着舞蹈队形的流动,如同绿荫成行,使得那红花鼓宛如绿荫中的点点桃花,让人充满期待、无比神往。

“海安花鼓”为国庆50周年的倾情献礼,得到了世人对这一传统花鼓戏的高度赞誉与广泛关注。媒体向全国转播时,称海安花鼓“远看似风摆杨柳,近视若芙蓉出水”,并称其为少见的“女子柔情花鼓”。新华社在《人民的节日》一文中称赞“海安花鼓”说:“从江南水乡飘来了藕荷清香,一身翠绿的少女们迈着轻盈的舞步,在长安街勾勒出一个春光明媚的如画世界。”海安花鼓表演队也因此次成功演出,被国庆活动指挥部表彰为“五好表演队”。中央电视台还将海安花鼓等优秀节目重新剪辑,制成光盘向世界发行。

2001年,海安花鼓获国家文化部“群星奖”金奖。2007年3月,海安花鼓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8月8日,海安花鼓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节目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的表演。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海安花鼓参加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江苏活动周”的表演。民间歌舞的发展,既要保留传统精髓,又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海安花鼓获得的成功,是编导及音乐创作者正确处理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关系的杰出范例,这种创新理念与精神,值得其他传统艺术学习与借鉴。

上一篇:江南丝竹
下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