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医巫闾

幽州镇山

医巫闾山地处辽宁省中部,其主峰坐落于锦州市北宁县境内,是东北最早见于史籍的名山。《周礼·职方氏》记载:“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屈原亦有“朝发 于太仪兮,夕始临乎於微闾”这样的诗句,有人认为此处的“於微闾”即为医巫闾的异写。

医巫闾山地处辽宁省中部,其主峰坐落于锦州市北宁县境内,是东北最早见于史籍的名山。《周礼·职方氏》记载:“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屈原亦有“朝发 于太仪兮,夕始临乎於微闾”这样的诗句,有人认为此处的“於微闾”即为医巫闾的异写。

医巫闾

【追寻镇山的历史】

医巫闾山驰名古代,称谓甚多。秦汉以前多称作无虑山、无闾山、医无虑山、医无闾山;秦汉以后则称作医巫闾山,这些音同字不同的称谓,均系东胡族语音译,意为“大山”。从金代在北宁地方设广宁府路开始,又称为“广宁大山”。这是“山因城名”,但却叫得不响。现在一般简称为“闾山”。

医巫闾山历史悠久,古代文献记载颇丰。汉代的郑玄注释《周礼·大司乐》“四镇五岳崩”时说:“四镇,山之重大者,谓……幽州医巫闾。”《汉书·地理志》说《周 礼·职方氏》是周代制度,这说明此山在周代就已经驰名。《尔雅·释地》和《淮南子·地形》中都有记载:“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闾之珣玗琪焉。”这是说医巫闾山所产之玉,是中国东方最美的。而《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更记载了:舜即位分冀医巫闾山之地为幽州,于时分州十二,各封一山,以为一州之镇。医巫闾即幽州之镇也。

历史上,各个朝代对镇山包括医巫闾山祭祀的典章制度规定也是十分明确的。隋唐两代时实行的是五大镇山制度(以前只提四镇),医巫闾山被定为北方镇山。隋开皇十四年(594),诏封医巫闾山为“北镇名山”;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始加五镇封号,医巫闾山被封为广宁公;宋代政和三年(1113),封为广宁王;辽金也封为广宁王;元代大德二年(1298),封贞德广宁王。明代修改了祭祀制度,洪武三年(1370)诏:唯孔子之封不改,岳镇海渎以“山水本名称其神”,因之称“医巫闾山之神”。清代因地理位置及统治目的的需要,清帝每次东巡至盛京(今沈阳)经过医巫闾山时,均亲自或派大臣到北镇庙行礼祭告。光绪元年(1875),又对医巫闾山神加“灵应”二字,称为灵应神。据史料记载,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开始望祭医巫闾山起,以后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历代朝廷,凡遇大典,如皇帝即位,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都要亲自或派遣官员来医巫闾山告祭。

【医巫闾山的自然概貌】

医巫闾山属阴山山系的余脉,是内蒙古高原到辽河平原的三大屏障之一,是辽西低山丘陵的一部分。医巫闾山拔地而起,峰峦秀耸,全山海拔多在200~800 米,从南到北有大小山头900多个,海拔600米左右的名峰52座,主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医巫闾山峰峰成景,景景称奇,每座名峰都有绚丽多姿的特异的自然景观。医巫闾山主脊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绵亘百里,像一条巨龙横卧在辽西走廊的东北端,龙首直指渤海湾,龙尾回荡在苍山云海之间,以其庞大的身躯庇护滋润着广阔的辽河平原。

医巫闾山地质地貌较为复杂。它位居阴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与大兴安岭—太行山南北向新华夏系构造隆起带的交接部位。地质结构以前震旦纪的沉积岩构造为主,属晚元古代时的燕山沉陷带,在中生代燕山运动时形成断层褶皱山脉。母岩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地貌呈侵蚀剥蚀低山丘陵特征,阳坡大面积基岩裸露,山石峥嵘,壁立万仞,千姿百态;阴坡土层较厚,植被完好,森林繁茂,林壑幽深。

医巫闾

望海寺

望海寺位于医巫闾山最高峰望海峰上。建于辽代,砖瓦、柱石、遗址尚存,是明和城的一座关隘,故明称“白云关”,白云关由花岗岩石块砌成,达石门盘旋而进,经“代屏石”,便可登上“观音洞”,洞内有一尊泥塑观音,称“望海观音”。洞前平台,站在台前,可远望渤海,故清乾隆皇帝将其名为“望海寺”。

望海寺位于医巫闾山最高峰望海峰上。建于辽代,砖瓦、柱石、遗址尚存,是明和城的一座关隘,故明称“白云关”,白云关由花岗岩石块砌成,达石门盘旋而进,经“代屏石”,便可登上“观音洞”,洞内有一尊泥塑观音,称“望海观音”。洞前平台,站在台前,可远望渤海,故清乾隆皇帝将其名为“望海寺”。

医巫闾

老祖峰

老祖峰,传说闾山老祖在此峰修炼,故称老祖峰,原为辽兵修建的一个哨所。现在改建成100米的微型长城,又叫山脊游览线。老祖峰下偏西处有一巨石,传说闾山老祖曾在石窟窿修炼,炼成后将石崩开,于是此处多了一景,人称“老祖石”。

老祖峰,传说闾山老祖在此峰修炼,故称老祖峰,原为辽兵修建的一个哨所。现在改建成100米的微型长城,又叫山脊游览线。老祖峰下偏西处有一巨石,传说闾山老祖曾在石窟窿修炼,炼成后将石崩开,于是此处多了一景,人称“老祖石”。

医巫闾山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热而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气温8℃,最热在7月,平均气温24℃,极端最高气温达41.6℃;最冷在1月,平均气温-10.5℃,极端最低气温-27.3℃。水资源较为丰富,春、夏、秋溪水不断,冬季冰雪封山。土壤主要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发育的棕色森林土。距村屯较近的山麓地带,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土层较薄,一般在20厘米左右,多为灌丛或荒坡。200米以上地带大部分土层较厚,一般在30厘米以上,自然植被保存较好,山地棕色森林土发育良好。阳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有大面积裸岩出现。阴坡、沟谷土 壤深厚肥沃,乔灌木生长旺盛。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变质片麻岩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土壤石砾含量较大,结构疏松速效养分磷、钾的含量较丰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医巫闾

白象观海

白象观海位于玉泉观上院后面,是一块巨大的石壁,犹如一头巨大的白象,俯瞰苍茫林海,象身、象头倒是有那么点意思,白色的岩石突出在森林上部,因此而得名。

白象观海位于玉泉观上院后面,是一块巨大的石壁,犹如一头巨大的白象,俯瞰苍茫林海,象身、象头倒是有那么点意思,白色的岩石突出在森林上部,因此而得名。

【优美的自然风光】

医巫闾山,素以风景优美著称。《辽海丛书·全辽志·山川志》载:“辽境内,山以医巫闾山为灵秀之最,而千山次之。”《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云:“冀州之境,由太行而东,尊严高峻,惟医巫闾为诸山之冠。”古人云:“医巫闾山,掩抱六重,岩洞泉壑,种种奇胜。”“烟雾出壑,萦绕重峦,莫可胜述”。其山有名峰52座,天然洞谷63处,石棚13个。可谓奇峰怪石,比比皆是,岩洞泉壑,遍布山中。由于地处辽西山地与辽河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山峰层层叠叠,气候适宜,所以山上树木丛生,植物繁茂,品种繁多。植物计有88科303属483种。春来梨花初放,香如雪海;盛夏青山堆绿,翠黛千重;深秋红叶满山,果香漫谷;隆冬层峦积雪,如银似玉。可谓四时佳景,美不胜收,人们称为“东北小黄山”。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来到医巫闾山均被其美景所深深地陶醉,并对许多重要景观起名赞颂,使之增添了文化的灵气,从而美上加美,更加出神入化。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太子耶律贝沉醉于医巫闾山风光,“在闾山绝顶筑室三楹,额题‘望海’,贮书万卷,歌啸其中”。(《辽海丛书·广宁县志》)宋代陈抟赞医巫闾山为绝胜之地,润墨题壁。金代大文学 家蔡珪、王寂等在闾山流连忘返,吟咏赞誉。明代辽东巡抚任洛等官员居士,写下了近百首歌咏、诗词文章。清代的康熙、乾隆、嘉庆等皇帝也情不自禁提笔为医巫闾山题诗。乾隆皇帝不仅题写了“大闾八景”匾,也题写了《大闾八景五言三十韵》。近代著名的伟大爱国者张学良先生,按《尔雅·释地》中“有医巫闾之珣玗琪焉”,分别给其三个儿子起名闾珣、闾玗、闾琪。当代画家张仃先生酷爱医巫闾山之秀美,多次亲来写生,赞闾山“通体成景,景景入画,横看侧看,皆成佳品”。

【众多的文物古迹】

“自古名山僧占多”,医巫闾山也不例外。自唐以后,医巫闾山上寺庙越建越多,唐代建有灵山寺等7座寺院,辽代建有望海堂等2座,金代建有悬岩寺等2座,元代建有云岩寺1座,明代建清安寺等14座,清代建有三清观等46座。这些寺院道观虽多数已仅存遗址,但一些清代建筑尚保存完好。有的经过修复,如闾山大阁(观音阁)、玉泉寺、青岩寺等至今还在对外开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北镇庙。它是全国五大镇山庙中现存唯一的、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大型山神庙,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镇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称医巫闾山神祠。到宋时,这里归辽统治,所以宋朝规定,望祭北镇于定州(今河北曲阳)北岳祠。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在现北镇庙址上建神祠的是金代,不会晚于金大定四年(1164)。目前的北镇庙建筑群为明清所建。北镇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庙选址在距县城2千米,距医巫闾山4千米的一个山阜上,南北长280米,东西长178米,占地面积49800平方米。庙宇依地势而建,南低北高,布局严谨。中轴线的建筑分为四层,每一层的建筑都巧夺天工。庙内还有很有价值的元、明、清碑56通。

清代在北镇庙东侧修建了广宁行宫,又称乾隆行宫,为清乾隆及以后各帝东巡祭祖时驻跸之所。行宫南北长180米,东西宽80米。行宫建有两重宫门,三进院落。每院各一组主要建筑,依次为“仰止 堂”、“含碧斋”、“寝宫”。整个院落均建有配房并建有穿廊串通。可惜行宫于新中国成立初被毁,现存有遗址尚可辨当年的规模。

医巫闾山迷人的自然景观,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的生物资源,优越的自然环境,复杂的地理结构,多样的山丘气候,优厚的土壤条件,为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良好的科研基地。医巫闾山既是自然资源宝库,又是历史博物馆,既是风景旅游胜地,还是重要的研究基地,是镶嵌在辽西走廊上的一颗璀灿的绿色明珠。

医巫闾

双线天

从闾山月牙洞口向北望去,只见北面是两座相向而对的巨大石壁,高度大约20米之多,两座石壁之间,又夹着一道巨大的石屏,呈南北走向,行人在石屏两侧夹缝中可以穿行而过,到达石壁北端。站在石屏前,仰望东西峡谷峰顶,各露出蓝天一线。故称双线天。

从闾山月牙洞口向北望去,只见北面是两座相向而对的巨大石壁,高度大约20米之多,两座石壁之间,又夹着一道巨大的石屏,呈南北走向,行人在石屏两侧夹缝中可以穿行而过,到达石壁北端。站在石屏前,仰望东西峡谷峰顶,各露出蓝天一线。故称双线天。

医巫闾

玉泉寺

医巫闾

青岩寺

青岩寺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常兴店镇境内,医巫闾山南端,占地13平方千米。青岩寺始建于北魏,盛于中唐,至今有1500余年历史,香火绵延,终日不断。

青岩寺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常兴店镇境内,医巫闾山南端,占地13平方千米。青岩寺始建于北魏,盛于中唐,至今有1500余年历史,香火绵延,终日不断。

上一篇:青山沟
下一篇:棒棰岛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