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氏庄园坐落于山东烟台栖霞市区,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至1935年基本建成。它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拥有房产5500多间,土地6万亩,现保存厅堂楼厢480多间,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1988年,牟氏庄园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庄园的活化石】
牟氏庄园是清朝时胶东地区有名的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几代人居住的地方。牟墨林的皮肤有些黑,名字中又带有一个“墨”字,绰号“牟二黑子”,因此牟氏庄园又被人们称为牟二黑庄园。
牟氏庄园的发展是从牟墨林和他父亲开始的。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是绝大多数读书人所选择的道路,牟氏父子却选择了归隐田园,置地农耕。牟墨林处事精明,“善务农”、“善用其财”,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之后,其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一度成为名传胶东的大地主。牟氏庄园是中国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集中反映。牟氏族人以家为本,春稼秋穑,顺天应时,“西忠来”庄园正门上的“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正是牟氏族人看淡功名、追求宁静、积攒家业的精神写照。
牟氏庄园气势恢宏的建筑群
牟氏庄园气势恢宏的建筑群
牟氏庄园的建筑古朴壮观,内涵深沉。整个庄园面南背北,共分三组,包括六个院落。六个大院自成体系,各自立了堂号,分别是“东忠来”、“西忠来”、“日新堂”、“宝善堂”、“师古堂”及“南忠来”。每个院子四进至七进不等,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为南群房、平房、客厅、大楼、小楼、北群及东西群厢多进四合院落,层层递进,秩序井然,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落。庄园以其恢宏的规模、深沉的内涵,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价为“百年庄园之活化石”、“六百年旺气之所在”。
牟氏庄园正门
穿堂门儿一线开
【牟氏庄园三大怪】
有着近300年历史的牟氏庄园在建筑工艺上十分独特,雕刻及砌凿工艺也十分细腻精湛,明柱花窗更是美不胜收。牟氏庄园在建筑上的创新数不胜数,有着“三雕”、“六怪”、“九绝”的艺术特色,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独一无二的“三大怪”。
第一怪,穿堂门儿一线开。牟氏庄园有六个自成体系,又相互衔接的大院,四周以群房代替围墙。这六个大宅院内的正房尽管数量有别,但都依照客厅后是住宅大楼或大堂屋的顺序排列。每座客厅均有后门,并且,客厅的前后门与主楼或大堂屋的院门、屏门、房门,以及北群房的房门全在一条直线上。这种建筑风格,突破了栖霞当地农村“房门不得前后开”的老规矩。
第二怪,炕洞设在寝室外。中国北方的农家房舍都有炕,炕是农民熟睡解乏的场所。为了在冬天睡到热炕,多将灶台与炕相通连,使做饭的烟火从炕下通过来热炕;或者在炕前开个洞口,从洞口向炕洞里添加草木燃料以热炕。牟氏家族一年四季都要睡热炕,为的是除潮暖身,保健养生。并且,他们别出心裁,将炕洞口设在寝室外墙的适当位置,让仆人每天按时烧炕。这样一来,一则可以保持室内清洁,二则免得烧炕的仆人加燃料时影响屋内主人的休息,三则可以防止室内火灾,可谓一举多得。
虎皮墙选用形状各异、色泽不同的各种杂石,精心打磨、堆砌而成。远看墙石斑斑点点,好似老虎,故称“虎皮墙”。
虎皮墙选用形状各异、色泽不同的各种杂石,精心打磨、堆砌而成。远看墙石斑斑点点,好似老虎,故称“虎皮墙”。
第三怪,烟囱立在山墙外。纵观中国南北建筑,烟囱大都立于屋脊或檐坡上,但牟氏庄园近百个烟囱,全部独立于墙体之外。这些烟囱全以小方砖砌成,被嵌在墙体里面的精致石条高高托起,如同小小的楼阁,令人称奇。通常建筑的烟囱都是被放置在房屋顶上的,同时因为各方面条件的制约,造成了烟囱造型比较单调简陋的现状。牟氏庄园的烟囱,既解除了烟囱对屋顶的压力,又可以根据美学原理来设计烟囱的高度,体量它与主体建筑之间的比例关系,同时还可以按照其基本功能及科学原理设计它的形式及结构,可谓别具匠心。
牟氏庄园还有许多创造性建筑,像用彩砖所拼成的花墙“虎皮墙”、精美的“地漏”、“拴马石”等,都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达。
西忠来大楼雕刻匀称俊秀的花门窗
西忠来小姐楼建于光绪年间 [曾是主人牟墨林第三个孙子牟宗夔夫妻居住的地方。1939年遭到日寇焚毁,现在的小姐楼是在原址上重建起来的。]
烟囱立在山墙外
图为东忠来寝楼。 [“东忠来”是牟墨林的第四个孙子牟宗彝的住宅,由门厅、客厅、两栋双层寝楼、寝室、单厢及东群厢等构成6进5个院落。]
【晚清封建社会的缩影】
牟氏庄园是清朝晚期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建筑都是严格根据封建地主阶级等级观念来布局的。大厅里面供奉着祖先,老爷居住在楼阁里面,妻妾子女住在平房里面,佣人住在群房里。粮仓、磨房、碾房、粉房、油房、棺寿房、酿酒房等一般都在群厢里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却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
庄园戏楼
[几百年过去了,风云变幻,世事变迁,多少人来了又走,多少戏唱了又散……只有这座木制的戏楼,始终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世间的风风雨雨。]
庄园戏楼 [几百年过去了,风云变幻,世事变迁,多少人来了又走,多少戏唱了又散……只有这座木制的戏楼,始终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世间的风风雨雨。]
牟氏庄园里面的“东忠来”大楼是大院落里面最晚落成的一个,它集成并发展了牟氏庄园早期的建筑风格,所具有的时代特点也更加鲜明突出。东忠来大楼以前装有四扇屏门,平时都是紧闭的,只有当家中有贵客到来的时候,这些门才会被打开。客人从正中间进入,而随行人员及其家人则只能从两侧进入。在当时的时代里,这里是一个等级特别森严、尊卑尤其分明的世界,仅仅从其建筑格局上就可以认识到这一点。在这个多进的院落里面,第一进主体建筑为前厅,它跟进深更小的倒座、东群厢、南四间共同构成了建筑的第一序列,它们是财房先生、长工、门卫及其他勤杂人员居住及活动的场所,其位置处于前面,房间面积比较小,数量比较多,风格也极其简朴。第二进则是大厅,这些建筑体量较大,装饰也比较豪华,这里仍然属于“公共空间”,与大门距离比较近。第三进则是大楼,通常被称为“老爷楼”,这里是庄园主人们居住的场所。其进深跟大厅相比略微收缩,大致分为上下两层,楼上是书房,楼下则为卧室。院里面都配有东西两厢,分别属于妻妾临时居住场所及专用伙房。在整个牟氏庄园的建筑体系里面,大楼体量最大,高度最高,其位置也处在中间,可以俯视全院,其气势特别庄严雄伟,这就充分体现出庄园主人在整个家族里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第四进也是楼房,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少爷楼”,这里是少爷居住的地方,跟大楼相比,这里的面积明显减少了,同时高度也降低了。第五进则属于最后一进建筑,这些建筑体量特别小,屋架也比较低,这里便是庄园女眷居住的地方。
牟氏庄园如此的布局充分表明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尊卑有序、内外分明看得特别重,在住房结构的安排上也将这种尊卑、长幼、男女及主仆之间的差别表现得特别明显。可以这样说,牟氏庄园的每一处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其建筑整体上给人一种安静、沉稳的感觉。而它所流露出来的民间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它更把中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给展现得淋漓尽致。庄园内的珍藏品让人惊叹,当你置身其中时,便可以十分容易地想象出当年牟氏家族的庞大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