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府学文庙地处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其北面就是“泉城明珠”大明湖,它还接近芙蓉街等老城街巷。济南府学文庙为“中国四大文庙”之一,与山东曲阜孔庙、江苏南京六合文庙及苏州文庙齐名,是中国现存的一座重要的府级文庙。根据相关考评,现在分布在中国各地的文庙中,除了苏州文庙、南京六合文庙、山东曲阜孔庙及江西萍乡文庙之外,始建年代都要比济南府学文庙晚,再加上府学文庙的规模及影响都特别大,因此在全国文庙中所占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文庙与孔圣人】
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文庙的历史是特别悠久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的春秋时期。孔子去世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鲁哀公便将其故居改建成了庙堂,里面所收藏的都是孔子生前所用过的物件,鲁哀公每年都要到这里进行祀奉,而这也成了中国文庙的开端。济南府学文庙最初建立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而文庙现在所留存的建筑都是明洪武二年(1369)重新修建的。府学文庙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被毁坏,又多次被重修。到民国时,其修葺及重修的次数已达到了30多次,可仍然将明朝文庙的规模及建筑布局基本保存了下来。
文庙正殿大成殿
文庙正殿大成殿
府学文庙坐北朝南,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十分合理。从南到北依次为南门、中规中矩亭、棂星门、大小泮池、屏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廊庑、明伦堂、尊经阁等十分重要的建筑。“中规中矩亭”侧立在南门里面东西两侧,两座亭子的造型一方一圆,寓意“无规矩不成方圆”,其意也是要告诫弟子们要想做好学问,就必须要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这也将文庙所推崇的庙学合一的境界体现了出来。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济南府学文庙以前是一组十分庞大的建筑群,现在所留存的影壁、大成殿、泮池和大成门等建筑都是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面展开的,总长度达到了247米,宽度为64~66米,它是济南市区里现在留存的最古老的大型古建筑群。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92年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经过了五年的修葺之后,于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
文庙内孔子72弟子像
[府学文庙内的孔子弟子像除大成殿内安放有颜渊、曾参、子思、孟轲4尊外,其余68尊分别安放在大成殿东西两列廊房内。72弟子人物像全部采用泥塑,原形来自历史文献资料。]
文庙内孔子72弟子像 [府学文庙内的孔子弟子像除大成殿内安放有颜渊、曾参、子思、孟轲4尊外,其余68尊分别安放在大成殿东西两列廊房内。72弟子人物像全部采用泥塑,原形来自历史文献资料。]
【府学文庙内部构造】
影壁处在文庙大门前面,人们称其为“万仞宫墙”,它是文庙中轴线上面的第一座建筑。《论语》中曾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室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意思就是说孔夫子家里的围墙特别高,假如不进到里面去的话,你是根本没有办法看到里面的宏伟建筑及美丽景色的。这里用宫墙之高万仞来比喻孔子的学问及其思想的博大精深。这也就是影壁被后人称为“万仞宫墙”的原因。此座影壁是用砖砌成的,顶用琉璃瓦铺成。其北面正中央有圆形的砖雕装饰图案,属于清代遗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与雕刻艺术价值。
文庙的正殿大成殿是文庙的核心。此殿九开间,面积约480平方米,东西宽34.5米,南北长约13.9米,是全庙最高的建筑,也是山东省最大的单檐庑殿顶建筑和最大的单体古建筑。大成殿的前面是戟门,大门前摆放着戟,以此来显示庄严。殿里面采用减柱的做法,其顶部设有天花,标高也是不同的,明间与次间的天花比较低,梢间与尽间的天花却比较高。前面还有月台、回廊,四周都被青石雕栏环绕。大成殿前面以前是两座御碑亭,左右各一座,形状为六角形,瓦顶用黄色琉璃瓦覆盖。它们修建于康熙年间,目前遗址及残碑仍然存在,已经被复原。在大成殿施工的过程中,殿前出土了两尊驮碑石赑屃。
尊经阁
[尊经阁为双层重山檐建筑,高16.8米,是济南府学文庙建筑群内最高的建筑。]
尊经阁 [尊经阁为双层重山檐建筑,高16.8米,是济南府学文庙建筑群内最高的建筑。]
泮池是府学文庙的一大特点,文庙中不仅有大泮池,还有小泮池。其他文庙里面的泮池通常都是一种象征而已,最多也就是往里面引进一些死水,可是府学文庙里面的泮池不但有水,而且这些水都是源源不断的活泉水,这在中国文庙中是特别少见的。因此这也充分说明济南自古水系就十分发达,更体现了济南作为泉城的特色。泮池里面的泉水来自于南面的芙蓉街,再经过明渠暗道汇集到大小泮池,接着再经过玉带河流到曲水亭,最后再汇入到大明湖。泉城的特色和儒家学说的博大精深在此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大成殿内景
[全国各地的孔庙大成殿都悬挂有“万世师表”匾额,济南府学文庙也不例外。第一块“万世师表”匾额是康熙去山东曲阜孔庙祭孔时所题写,后来康熙根据大臣奏请将此题字制成匾额在全国各州府的孔庙大成殿内正中悬挂。]
大成殿内景 [全国各地的孔庙大成殿都悬挂有“万世师表”匾额,济南府学文庙也不例外。第一块“万世师表”匾额是康熙去山东曲阜孔庙祭孔时所题写,后来康熙根据大臣奏请将此题字制成匾额在全国各州府的孔庙大成殿内正中悬挂。]
“大成门”地处泮池之后,它是进入文庙的最后一道大门,由于其形状十分像古代的兵器“戟”,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戟门。此门的颜色呈朱红色,每扇门上面都按照皇宫礼制钉有108颗门钉,以此来表示文庙建筑规格是很高的。大成门的门槛特别高,意在显示圣庙的庄严气氛。济南府学文庙不但建筑雄伟、雕刻精巧,同时它还将儒家学说的精髓充分地体现出来,而其中的“文庙三宝”是我们不得不提及的。
第一件“宝”便是现在存放在趵突泉公园里面的“龙石”,人们又叫它“龟石”。根据相关记载,这块石头是六七百年以前所遗留下来的太湖石,它曾经被元代政治家及文学家张养浩收藏过,后来又在府学文庙被发现。20世纪50年代,趵突泉公园建成开放时,这块石头就被移到了公园里面进行存放及展示。由于它具有“秀、瘦、透、漏、皱”的特点,因此可以称得上济南的“第一名石”。第二件宝则是一扇屏门,此扇门与“龙石”一样,现在已经不在文庙里面了,它被移到了大明湖公园的南门,成为了济南一扇具有地标特色的大门。古时候,济南民间一直流传着“三山不显出高官,四门不对出王位”的说法。而与文庙相关的第三件“宝贝”便是“三山不显”里面的“铁牛山”。现在,这头长约1.5米,宽约0.6米,高约0.5米的“铁牛”就“俯卧”在府学文庙院中偏东南方向的地方。
济南府学文庙是儒家思想在整个封建时代地位之高的一个有力象征。它不但拥有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同时在中国美学史及建筑史上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们进行儒家文化及古代历史研究的一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