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尤其是鲁中南地区,最受欢迎的主食便是煎饼。它驰名于大江南北,其在山东人心中的地位是其他山珍海味所不能替代的。尽管现在人们的饮食结构有所改变,主食类食物的选择越来越多,但丝毫不能改变山东人民对于煎饼的钟爱,它也成了齐鲁地区饮食文化的集中体现。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是山东淄博人氏,他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即使才华横溢也依然摆脱不了生活的窘迫,家乡的煎饼就是他赖以生存的主食之一。从小便食用煎饼的他在文章中更难掩对煎饼的喜爱,曾作《煎饼赋》赞颂煎饼道:“上盘薄脆连甘露,透油飞果有掏环。”
蒲松龄还对煎饼的由来进行了考证,他说:“独煎饼则合米为之,齐人以代面食,二月二日尤竞之……岂非自古至今,惟齐有之欤?”说明了煎饼是用米制作而成的,二月初二把煎饼系在门首的习俗在唐宋之际出现。而早在北齐时期,煎饼就已经开始被普遍食用了。
北宋时期,从内蒙古出土的窖藏铁制烹饪器中,有的是三角的,有的是平圆形的,这是地道的制作煎饼的器具。可见,那时的煎饼制作方法已经成熟。
沂蒙小调
沂蒙小调
煎饼的食用方法也很有特点。以煎饼为主食,涂抹上酱,再夹以葱一起食用是山东民间的重要饮食习惯之一。而在煎饼上抹上甜面酱,再加以油条卷食是天津人在山东煎饼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煎饼果子”,现在流行于京津地区的各大城市街头。关于山东煎饼卷大葱这个特色小吃,在沂蒙山区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据说很久以前的沂蒙山区有位黄妹,她自小跟着继母生活,饱受虐待,十八岁时,黄妹想嫁给青梅竹马的玩伴梁马,但继母贪图钱财,将黄妹许配给了邻村的一个地主。继母想除掉梁马,便将其骗到家中,谎称若梁马在自己家读书考取功名,便可娶黄妹。继母问:“你在此学习需要什么吗?”“有纸笔就足够了。”憨厚的梁马应声道。哪知道搬进书房后,全套的笔墨纸砚是准备好了,但是梁马看了很长时间的书也没见有人来送饭,这才知道上了继母的当,继母是想饿死梁马。黄妹得知了这个情况,便烙了很多薄饼,切成纸张大小,再把葱洗净,一根根捆扎在一起,叫丫鬟给梁马送去。家奴拦下丫鬟不让进,丫鬟说道:“这是老夫人让送去的纸笔。”家奴这才放她进去。依靠着黄妹送的煎饼卷大葱,梁马顺利地迎来考试的那一天,并考取了状元,最终与黄妹结成了眷侣。这个传说故事正体现了山东人民对于美食的智慧和对煎饼的依赖之情。薄薄的煎饼,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淄博市博山西县的菜煎饼也是山东有名的民间小吃。它用已经做好的煎饼包上豆腐末、剁碎的粉条、韭菜、虾皮等过油炒熟的馅料,折叠起来再煎烙至金黄即可享用。很多饭店也把这道煎饼盘菜作为特色菜品推出,受到了山东本地人和外来游客的欢迎。
柿子煎饼是山东益都的一种风味小吃。秋季是柿子丰收的季节,人们将柿子肉小心取出,与小米一起磨成糊状,在鏊子上摊成圆形,摊熟的饼是橙红色的,吃起来可以感到一阵香甜。
枣煎饼是曲阜孔府家厨开创的名品。做法是:将山东本地红枣经水泡制之后去核,将枣肉磨成糊状,再用细纱布过滤。这时掺入适量米糊进行摊制。煎饼最后折叠成长方形便可食用。外脆内香的枣煎饼,代表了山东煎饼的上乘手艺。
摊制煎饼的工具叫作“鏊子” [铁制,圆形,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加热后,上面即可摊制煎饼。摊煎饼讲究厚度和火候,是一个“技术活儿”。]
煎饼卷大葱 [是山东非常有名的小吃,也是山东人的最爱。]
今天,老人们仍然很注重煎饼制作的手艺。如果哪家待嫁姑娘可以做得一手好煎饼,那么必定会受到未来公婆的好评,可见山东人民对煎饼的挚爱之情。薄薄一张饼,渗透的却是博大深厚的齐鲁饮食文化。饼香四溢,情思更浓。
山东煎饼
山东的煎饼主要有摊煎饼、刮煎饼等类型。所用的原料可粗可细,小米、高粱米、玉米等皆可用来制作。摊煎饼做出来后较为松软,不宜长时间保留,即食口味最佳。刮煎饼以泰安为代表,多是鲁西地域的民间做法。这种煎饼制作前,要将米糊发酵一段时间,这样才能刮出后略带酸味,所以又叫作酸煎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