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同治年间,历百年沧桑演变而成的石库门,采西洋建筑之风格,取江南民宅之精髓,将乌漆大门与西洋门楣相结合,演绎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堪称中西合璧的杰作。石库门承载着老上海人的记忆,用锅碗瓢盆敲击出来一曲曲酸甜苦辣的生活乐章。
【中西合璧的杰作】
说起石库门,可能会勾起许多老上海人心中的记忆,就如同北京四合院与老北京人的关系,石库门与老上海人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说它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一点也不为过,如今在许多地区仍完好无损地保留了石库门原来的模样。从外形上看,石库门既不是中国传统样式的居民住宅,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欧式风格建筑,正是中西合璧的一大杰作。其建筑在采用欧洲联排式结构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江南民居的样式,里面是江南传统房屋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外面用联排式的方法将一个又一个的小院落串联起来,使得整幢建筑看起来很有特点。而石库门的局部设计,也无不体现出这一点。房屋搭建得很矮,一般是二层楼房,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坡形的屋顶与普通建筑没有两样,不同之处在于房顶处常设有老虎窗,用于通风采光。建筑的外墙用红砖砌成,上面刻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另外,在弄口处设有中国传统式牌楼。
从这三幅图片来看,石库门的门楣中西合璧,很有特点。门楣有半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造型,中间的花纹以西洋花卉图案居多。
此外,石库门最经典的当属那扇大门了。石库门门框是由一圈石头围拢来的。早期的门框简洁明了,后期的门框增加了一些线脚,以凸显美感。门扇一般采用实心黑漆木门,上挂有铜制或铁制的门环,通过敲击木门发出砰砰的声响,以告示屋主人有客来访。门楣应该是大门最精彩的部分,上面的装饰十分丰富,早期受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影响,采用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后期受西式建筑风格影响,常做成三角形、半圆形、弧形等几何形状。如此出色的大门也成了这类建筑的代名词,“石库门”一词也应运而生。
直到今天,尽管最初的一些石库门建筑已被改造,可那中西合璧式的经典造型仍风韵犹存,接受着时间一轮又一轮的考验。
上海石库门建筑群
石库门
石库门作为近代上海的重要住宅建筑,不仅是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宝贵的城市人文遗产。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1921年中共“一大”在这里召开。今天,石库门作为上海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已经被收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库门的前世今生】
最早的石库门究竟诞生于何时?翻阅史籍,《上海卢湾城区史》这本书上清晰地记载了这么一句话:“研究发现,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起源于清同治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
那么最早的石库门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其间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呢?考证发现,最早的石库门萌芽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洪秀全带领的太平军陆续攻下了江浙地区,这一带的富豪、官绅、地主们为求自保,纷纷举家迁往上海租界以寻求洋人的 庇护。一时之间,上海涌进来大批的逃难者,其中有一部分是官绅地主。如何安置他们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考虑到人多和节省土地两方面的因素,列强给他们安排了石库门。
到了19世纪70年代,列强为赢得更多利润,开始引入西洋联排式建筑,同时融入了江南民居特色。于是,不久之后一个个的“石库门”单元被串联起来,一排排的石库门住宅之间,形成了一条条的“弄堂”。这时期的石库门被后人叫作“老石库门”,但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石库门,只是雏形。
发展到20世纪初,老石库门被新石库门取代,与之发生的变化是:单元面积占地更小了,平面上更紧凑,三开间、五开间的传统平面形式较少采用,取而代之的是单开间或双开间的平面。建筑结构上以砖墙承重代替传统的立帖式。墙面铺上了清水的青砖或红砖。这样的改造使得石库门日趋成熟。
20世纪30年代,新式里弄和花园里弄逐渐兴起并广泛流行,石库门被人遗弃,风光不再,开始沦为下层居民的栖身之所。30~40年代,日本先后两次侵略上海,上海市民的房子大部分被烧光捣毁。于是,石库门又成了老百姓的避难所。但这些房子不再是当年独门独户的模式,一间房子被房主同时出租给好几户人家,出现了一户一间,共用厨房的现象。接之而来的是大杂院时代。形形色色的人挤在一座石库门里,有商贩、流亡艺术家、普通农户等,鱼龙混杂,不一而论。由于人口剧增,住房紧张,原来一门一户的住宅变成了一门多户。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72房客”现象。
21世纪的今天,面对城市化改造的需要,旧有的石库门被改造成了新天地,又以新的姿态成了人们追忆过往的好去处。
石库门长长的胡同
石库门建筑群
【狭小天地里的风味人情】
推开那扇乌漆大门,一番狭小天地里的风味人情扑鼻而来,那画面如同一幅绘制得精美的人情风俗画惟妙惟肖地呈现在眼前。仰头向上看,映入眼帘的是天井。与水井不同,这是用来装天的,但只有一 块巴掌大小。走到天井正下方,举头望天,还真有一种井底之蛙的感觉。可别小看了这么一块地方,它在石库门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面积虽小但却充当了传统住宅庭院的角色;另一方面,它的存在缓解了石库门布局的紧凑和密集,增加了一些通透感和舒适感。当然,它也是天然的采光通气设施。试想,若是在密集黑不见底的石库门里没有一处采光的地方,那生活在里面的人们该是多么的暗淡!正是因为有了它,这里才成了老人们聊天、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好场所。许多时光和美好记忆常常在这里停留,成了老上海人的追忆。
再往前就是客堂间,正好在天井的正前方。客堂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客厅,以前用来招呼客人,现在大都成了杂物间。还有部分客堂间则被隔成单间出租,中间只留狭窄的过道。
从过道穿过客堂间,径直走就来到了公共厨房。这里早上和中午都比较冷清,租户们一般在外面吃饭。而到了晚上,这里瞬间就热闹起来。各家各户的家庭主妇齐聚在一间厨房里。一来二往,大家成了熟人朋友,常常在摘菜、炒菜、做饭之际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
出了厨房,旁侧是通往楼上的木台阶。向上走,在楼梯的拐角处有一两处小屋子,名曰“亭子间”。据说,在这里面曾发生过许多浪漫美丽的爱情故事。
再往上走,就来到了二楼。扑面而来的是一排厢房。厢房以前是石库门主人的卧室,如今都尽可能地租给了外人。继续往前走就是晒台,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阳台。这里也是一处公共场所,为大家所共用。但在这里往往会听到住户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尽管如此,石库门里却形成了一种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石库门情结”。时间恍然,数十年已过,就算是在今天的上海,仍有许多上海人心怀这样一种情结,对过往邻里间亲密的关系无比怀念和向往。
伴着新天地时代的来到,20世纪的石库门生活已不复存在,邻里间你来我往、亲密无间的画面已不可见,然而由老上海人用锅碗瓢盆敲击出来的一曲曲酸甜苦辣的生活乐章却时时在人们心中响起,成为老上海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上海新天地是利用以前的旧石库门改造而成,别具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