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祖陵圣地
中华民族的根在哪里?在这中华人文圣地和祭祀之乡的黄陵县。黄帝作为华夏文明的文化情感符号,一直被中华儿女所推崇,黄帝亦如一条文化情感的纽带,将世界华人的情感与炎黄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黄帝的传说,我们耳熟能详,而黄帝的归处,就被尘封在这桥山之巅。
中华民族的根在哪里?在这中华人文圣地和祭祀之乡的黄陵县。黄帝作为华夏文明的文化情感符号,一直被中华儿女所推崇,黄帝亦如一条文化情感的纽带,将世界华人的情感与炎黄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黄帝的传说,我们耳熟能详,而黄帝的归处,就被尘封在这桥山之巅。
黄帝陵,简称黄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坐落于黄陵县城北1千米的桥山之巅,所以又被称为“桥陵”。根据史料记载可以得知,早在公元前442年,这里就已经开始举行祭祀黄帝的活动。自唐流行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也一直为历代王朝举行国家祭祀的活动地。
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他在阪泉之战中打败炎帝,在涿鹿之战中杀死蚩尤,被各部落尊为天子。相传中华文化中的甲子、历法、算数、律吕、文字等,皆始于黄帝,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崩,葬桥山”,因此自古以来桥山黄帝陵就被奉为正宗,其声名大大盖过了其他地方如河北、河南、甘肃等地的帝陵。
黄帝手植柏
黄帝手植柏沐浴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目睹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至今依然苍翠挺拔,枝繁叶茂,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黄帝手植柏沐浴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目睹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至今依然苍翠挺拔,枝繁叶茂,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黄帝陵全景
从远处遥望黄帝陵,庄严朴素,气势恢宏,周围古柏环绕,郁郁葱葱。
从远处遥望黄帝陵,庄严朴素,气势恢宏,周围古柏环绕,郁郁葱葱。
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祭奠黄帝陵的皇帝是秦始皇,他在前220年西巡时,“过黄帝祠,备礼致祭”。汉代,桥山上正式起冢为陵,筑台祈仙,现在帝陵前10米处所立的一座高台,便是汉武仙台。自汉以降,唐宋元明清各朝皇帝登基,或亲赴或派员致祭。民国元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专门委派代表团到桥山祭拜轩辕黄帝。抗战初期,国共两党曾组成祭灵团在桥山致祭,毛泽东同志亲笔撰写了祭文。
黄帝陵寝之地,沮水环绕,群山拱抱,古柏参天,遮阴蔽日,环境肃穆幽静。从山下有石道直通山顶陵前,黄帝陵坐北朝南,隐于苍松翠柏之间,冢高3.6米,周围48米。陵前建有祭亭,亭中有一高大的石碑,上刻郭沫若手书的“黄帝陵”三个大字。亭后有石碑一通,上刻“桥山龙驭”四个大字。在陵前还有一座碑亭,内置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竖立的“古轩辕黄帝陵碑”。
在桥山之麓,还有一座黄帝庙,是与黄帝陵相联系的建筑。庙平面呈方形,是典型的的古典院落建筑,大门朝南,上悬“轩辕庙”大字匾额,山门五间,单檐歇山顶。大殿前院有过厅三间,内为碑亭,亭内珍藏着明清以来历代帝王祭祀黄帝的碑文70多块,上面刻有汉、蒙、满等文字的祭文,从碑文上可以看出当时祭祀黄帝陵的情况。碑亭之后为正殿,正殿面阔七间,单檐歇山顶。正殿前檐下正中悬挂“人文初祖”匾额。殿内正中置有轩辕黄帝的石像,像高3.9米,宽3.3米,重有1.15万千克,石像安置在高大的木龛之中。帝像头戴玉冠,身着布袍,手指东方,回首欲呼,再现了当年引导先民、开拓创造新天地的图景。
黄帝陵从1992年开始维修,1995年完工。整修后的黄帝陵焕然一线,5000面象征着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黄色龙旗装点在陵区前后。我们说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以轩辕黄帝初建国家最初形制为开端的。毛泽东同志在《祭黄帝陵文》中所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而今,黄帝陵已经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崇敬的圣地。
轩辕殿
轩辕殿由中国传统建筑大师张锦秋主持设计,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山水形胜、一脉相承、天圆地方、大象无形的特点。
轩辕殿由中国传统建筑大师张锦秋主持设计,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山水形胜、一脉相承、天圆地方、大象无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