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奇迹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曾用生动传神的诗歌赞扬秦军的气势,透过诗歌,我们可以想象秦军的英勇风姿,但无论这想象力是多么丰富,都无法与现实相比。秦始皇兵马俑,这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就用了现实的奇迹将秦朝的文明传承至今,震惊世界。兵马俑规模巨大、无比威武,每一尊兵马俑都仿佛重现了曾经恢宏的战争场面……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曾用生动传神的诗歌赞扬秦军的气势,透过诗歌,我们可以想象秦军的英勇风姿,但无论这想象力是多么丰富,都无法与现实相比。秦始皇兵马俑,这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就用了现实的奇迹将秦朝的文明传承至今,震惊世界。兵马俑规模巨大、无比威武,每一尊兵马俑都仿佛重现了曾经恢宏的战争场面……
【三坑并立,震人心扉】
如果说每一个博物馆都有动人的故事,那么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故事未免太多,因为它是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如果它一开始就是秘密而且隆重地存在的话,那么它的出土就显得过于随意——1974年,几个农民在抗旱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这座奇迹宝地的源头。
考古学家按照发掘的时间,把兵马俑坑先后编成一、二、三号坑。三个坑呈“品” 字形,总面积约为22780平方米,其中陶俑陶马共有7400件左右。
一号坑是三个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它东西的长度为230米,南北为62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足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一号坑的军阵由步兵和车兵组成,在这长方形的排列方阵中,它们又被细致地分为前锋、主体、侧翼和后卫。
立射俑
立射俑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是秦始皇兵马俑中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
立射俑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是秦始皇兵马俑中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
面东而立的兵马俑是前锋部队,为了防止敌人从背后偷袭,其他三个方向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前锋部队一共三排,每排有70人。秦国军队有不准戴头盔的军规,所以秦军有“科头锐士”的称号,因而这些兵俑也都未戴头盔。他们手持强弓劲弩,昭示着他们曾经的骁勇善战和辉煌的战绩。
兵马俑的中间有38路面东而立的队伍,他们由步兵和骑兵组成,构成了军队的主体。古代兵阵中讲究“前后整齐,整体必宏”,而这一号坑的军队排列就像一把利剑般锋 锐,杀气十足。俑坑中的马匹为河西走廊马,身高1.5米,长2米之多,马耳尖翘,体型非常健美。
一号坑北面就是二号坑,其平面呈曲尺形,面积约为6000多平方米,二号坑由四个小的军阵构成,它们可以组成一支强大的军阵,也可以自成军阵,能守能攻,反应极快,灵活性极强。
在二号坑出土的陶俑文物中,有将军俑、跪射俑、骑马俑、立射俑和鞍马俑等。将军俑处于领导地位,所以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头戴长冠,冠带垂至下胸,身穿双重战袍,双肩和前后胸都有彩绸做成的花结,代表着他曾立过两次战功;而他所穿的盔甲却以肚脐为界,肚脐以上是上片压住下片,以下则是下片压住上片。这个将军俑真是形神兼备,他的腹部微微凸起,原来“将军肚”在秦代时就已有了;他的手指指向前方,眉头紧缩,仿佛正指挥着千军万马,在战场与敌人一决雌雄。
二号坑西边便是三号坑,它是三个坑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仅有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从建筑布局来看,这里主要由车马房和南北厢房构成。三号坑中出土的文物最少,有4匹马俑、一辆铜马车和68个陶俑,但是这些陶俑所持的兵器与一、二号坑中的明显不同。一、二号坑中的陶俑所持的为长射和短射等杀伤力较大的兵器,但是三号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则大部分为无刃的铜殳,这种兵器主要用于仪仗;而且在南厢房中还发现了一些朽骨和残鹿角,这代表着这里也许是占卜或祷告之地。种种迹象表明,三号坑也许就是地下军队的指挥部——军幕。
秦始皇兵马俑三个坑的阵型中,既有决胜千里之外的强大军队,又有运筹帷幄的后部将领,足见秦代布军的严谨、齐整。
步兵俑坑
兵马俑在塑造人物方面注意刻画细节,注重表现心理和个性的变化,表现了高超的雕塑技巧。
二号铜车马
名为“安车”,分为前后两室,前室较小,仅供御手一人乘坐。上罩一个穹窿式的篷盖,状如龟甲,前后室均罩于篷盖之下,具有防风避雨、防尘防晒的实效。御官俑身佩长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后车室内没有发现兵器,舆内仅置有铜方壶和铜折页各一件,舆底为类似于古车软垫的“文茵”方形大铜板。
名为“安车”,分为前后两室,前室较小,仅供御手一人乘坐。上罩一个穹窿式的篷盖,状如龟甲,前后室均罩于篷盖之下,具有防风避雨、防尘防晒的实效。御官俑身佩长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后车室内没有发现兵器,舆内仅置有铜方壶和铜折页各一件,舆底为类似于古车软垫的“文茵”方形大铜板。
【惊世骇俗的铜马车】
与秦俑相比,铜马车精巧的工艺会让人眼前一亮,其卓越的技巧令人惊叹。秦陵二号铜马车是一辆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内的软垫皆为精美的彩绘,铜板的表面覆盖着各种颜色鲜艳的几何图案和花纹。远远望去,这铜马车真可以说是古代的小轿车了,可躺可卧,被考古学家尊称为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
考古学家还发现,二号铜马车共由3462个铸造件构成,其中金铸件共有737件,重约3千克,银铸件983件,重约4千克,铜铸件1742件,总重量高达1230多千克。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都是一次性铸造而成,那篷盖与伞盖,不仅面积大,弧度适中,而且厚薄不一,这样高难度的工艺在现代都极难达到,而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却能一次性浇筑成功,着实让人惊叹。
彩绘陶俑
当年着有鲜艳颜色的彩绘陶俑在出土时被氧气氧化,颜色消失殆尽,只残留了一些彩绘的痕迹。
当年着有鲜艳颜色的彩绘陶俑在出土时被氧气氧化,颜色消失殆尽,只残留了一些彩绘的痕迹。
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人望尘莫及,八匹铜马和两个御官俑无论是整体的造型,还是细节上的神态、性格、气质,无一不刻画得惟妙惟肖,可以与秦俑坑中那雕塑极佳的将军俑相媲美。
铜马、铜俑可谓被铸造得形神兼备,那铜马的笼头,精致非凡,由82节细小的金管和78节细小的银管互相串连而成,每节金银管的长度为0.8厘米,其做工的精细和灵活程度可见一斑。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马所佩戴的缨络全部采用铜丝而制,考古专家拿着放大镜仔细地研究了那些细如发丝的铜丝,吃惊地发现,铜丝全部属于无锻打制工艺,采用拔丝法制成,粗细均匀,对接面规整且严实,而且这铜丝仅有0.5毫米,其焊接工艺和制作方法一直到现在仍旧是个未解之谜。
【艺术价值,璀璨长流】
兵马俑整体来看是如此健美、浑厚以及洗练,仔细观察的话,每个陶俑的神态、神韵和脸型都有些许的差异,这些形象充满了个性特征,因而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单就那精致的雕塑就已经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高度。不仅如此,那些陶马也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有的呈现张嘴嘶鸣的姿态,有的则闭嘴静立,所有的一切都闪烁着秦俑富有韵律的艺术魅力。唯一遗憾的是,当年刚出土的兵马俑还有着鲜艳和谐的彩绘,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只能看到那些残留的彩绘还未褪完的痕迹。
秦俑的设计者再现了2000年前秦军气吞河山的磅礴之气,值得称赞的是,他们不单追求单个陶俑的形象,更是精心地把8000余形体高大的陶俑组成的庞大军系完整地展现出来,那些陶俑有身穿战袍、足登短靴、冲锋陷阵的锐士,有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秦俑表现的虽是古代的军事,但它没有选择残忍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展示将士的防守局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严阵以待的临场面。
俑坑局部
面对这栩栩如生的战士,仿佛看到威武雄壮的军队从烟尘滚滚中迎面而来,脑海中闪现一幅两军对战,战鼓雷鸣的场面,似乎又回到了那金戈铁马的年代。
面对这栩栩如生的战士,仿佛看到威武雄壮的军队从烟尘滚滚中迎面而来,脑海中闪现一幅两军对战,战鼓雷鸣的场面,似乎又回到了那金戈铁马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