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属地,一枝独秀】
与丰富的地下文物相比,陕西民间艺术不但具有历史的积淀和先民的智慧,而且饱含活力,在一代代的传承下技艺不断提高创新,日臻炉火纯青。
在陕西的广阔土地上,不同的民间艺术。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百花齐放。在林林总总的民间工艺佳作中,有静态的,有动态的。所谓静态的,如画作、雕刻、绣品、编织和纸扎艺术等;动态的有西区、社火、锣鼓、歌曲、舞蹈等。就拿锣鼓艺术而言,陕西就有五六十种。这些都是祖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一带的主要地方戏曲、它的发源和成长虽然没有十分可靠的材料考证,但大体上可以肯定,它是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这一地区就是周代的“秦”地,直到现在,人们还都习惯称它为“秦”,“秦腔”也就以此而得名。 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成四路。流行于关中...
《周易》曰:“鼓之舞之以尽神。”由此可见,鼓在中国是精神和力量的表现。最早的鼓是陶器时代的“土鼓”,它标志了农耕文明时期舞蹈的开始。早在商周时代,不仅出现原始的鼓与舞相互结合的形式,鼓还成为了人们团结奋进的力量之源。 在原始社会,人们只知道敲击石器为舞蹈加油助兴;周代,土鼓已用在国家的祭...
“社火”又称“射虎”,是我国西北地区祭祀活动上各种杂戏、杂耍等表演的总称,也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表达形式之一。在古人心中,“社”是大地之神,要祈求平安如意、五谷丰收或驱鬼迎神,都要拜祭社神,而“火”在中国有热闹、喜庆之意。 社火产生的年代很久远,与远古时代的歌舞祭祀、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一...
户县深受古都西安的文化熏陶,曾为十三个王朝的京畿之地,文化积淀颇为深厚。在这片土地上,有著名的佛教祖庭草堂寺,有道教三大祖庭之一,也是王重阳早年修道之地,还有被尊称为“天下祖庭”的重阳宫,李白、杜甫的诗篇更是让高冠瀑布和紫阁峪名声大噪……许多人都习惯称户县为画乡,不仅是因为这里风景如画,还有那户县的农民几乎人人都会,...
陕西省是中国泥塑的发祥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泥塑的产区,凤翔县、乾县、富县及西安郊区的狄寨、鱼化寨等地都曾经或者正在出产泥塑。由于北方四季分明的季节特点,为了给寒冷灰暗的冬日增加一些生活的乐趣,人们用最常见的泥土来捏制玩具,表达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凤翔彩绘泥塑活泼大方,于简洁的造型中透出精致 ...
面花,也叫“礼馍”、“花花馍”。相传是由古代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的产物。在陕西的合阳县,至今仍盛行面花的制作。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民间农妇用白面,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靠巧手揉捏出花、鸟、虫、鱼、猪、狗、鸡、鳖、蝙蝠、青蛙、人物、建筑物等千姿百态,送喜庆、节日、祭祀多种规格的礼馍,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人...
柞水地处秦岭南坡,商洛地区西部,乾佑河和金钱河上游,自古就有“终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称。秦岭为这片土地赋予了创作的灵感。独树一帜的柞水渔鼓起源于陕西柞水县,其声腔源于湖广、江汉,但因柞水县的位置特殊,为中国南北交界之地,语音混杂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方言,柞水音乐的声腔也源于此。 ...
陕西关中盛产小麦,面条就是当地人最喜爱的主食之一。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得非常硬,擀厚、切宽,这就是关中人常说的“biangbiang面”。煮熟后,这种面吃起来光滑、柔软,且嚼起来有筋道,就像那柔软的腰带般。关中人喜欢把这面浇上肉臊子或泼上油辣子,色香味更加诱人,称得上是关中一道独特的美味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