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历史文化的浸染,造就了山西独特的民俗风情。
移民潮,造就了丰富的西口文化。西口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体会西口文化,可从中回味先辈的艰辛岁月与晋商的发展经历。
山西的面食文化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面食之根”。
此外,剪纸、面塑、窑洞、锣鼓等无不蕴含着山西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山西的西北方,黄河水由东折南,滔滔而下,这里因此得名河曲。据《河曲旧志》记载:“河邑人耕商塞外草地,春夏出口,岁暮而归,但能经营力作,皆足糊口养家。本境地瘠民贫,仰食于口外者无虑数千人。”土地贫瘠,灾害不断,赋税盘剥,许多贫苦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跨越长城西段的杀虎口,迁居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草原去垦荒、行商。...
在中国,每逢佳节庆喜时,人们总会用面粉做成“面鱼”、“月糕”等象征吉庆的面食,这就是面塑。面塑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在造型和技艺风格上,还是在材料和题材的选择上,都将中国的传统美诠释到极致。历经千年,丰富多彩的面塑在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是流传在我国民间一门古老的艺术,时至今日,剪纸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剪纸在不断传承之后,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尽管在地域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剪纸种类多种多样,但山西作为剪纸大省,有着大量歌颂鱼、蛙、虎、兔等主体的纹样构图,这些线条流畅的纹样构图不仅体现着先民的图腾崇拜遗风,更传承着丰富无比的民风民俗。 ...
在中华民居史上,有着诸多古老的建筑形式,而其中窑洞被誉为“东方一绝”。居住在山西大地的人们就着黄土高原的地理优势,建造了各种风格的窑洞。山西窑洞形式多样,融于自然,以独特的姿态引来世人的瞩目。 窑洞是我国西北黄...
鼓是始于远古时期的打击乐器,锣鼓演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间音乐。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锣鼓文化的发祥地。鼓在山西,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凝聚着历代先民的智慧,以动人心魄的气势,擂出了黄河的磅礴、汾河的温润和太行山的巍峨气势,擂出了山西儿女的纯朴率真。 中国锣鼓渊源悠久,山西是锣鼓的发祥...
山西木版画成名于宋代,山西绛州有位叫杨威的画匠,以《村田乐》而名冠京华。1127年,北宋灭亡,金人从汴梁掳走刻印的工匠将其迁移到今山西平阳一带。 明清时期,山西木版画发展至鼎盛时期,尤其是以历史典故为题材的木版画与平阳当地的戏曲蒲剧相结合,展现了浓郁的地方民俗。清朝道光年间,山西木版画制作的...
上党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民间艺术活动层出不穷。考古专家曾在这里的宋代墓葬发现了关于戏曲的砖雕。 上党梆子发展到清代中期已经较为完善了,具有唱腔高亢、音域宽广、念词唱腔粗犷豪爽、强烈明快,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等特点。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丰富,尤其以古代英雄豪杰的事迹为主。上党梆子的班社最早成立于明...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食醋作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山西的食醋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誉,以香、酸、绵的口感著称。 醋,在古时候称为酢或醯。史料《物原类考》载:“周时称醯,汉时...
在中国,舌尖上的美食数不胜数,而北方人必不能少的传统食物则是面食。“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这句话被世人普遍认同,可见山西面食在中国传统美食中的地位。山西面食文化历史悠久,从可考证的史料记载,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堪称面食文化之根。
唐代诗人杜牧一首脍炙人口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道出了汾酒之名。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典范,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口感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饭后余香”三大特色而著称,在我国白酒品牌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
夏秋交替之际,在山西清徐云梦山上数量庞大的葡萄基地里,绿叶覆盖,一串串色彩鲜艳的葡萄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这就是清徐葡萄,其每年产量达千万余斤,不仅是山西葡萄产量之冠,也是山西著名的葡萄种类。 葡萄,在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