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野生动物,素有“国宝”与动物界的“活化石”之称,被誉为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旗舰物种”。它在古时也被称作貔貅、貘,近代才改称大猫熊。后来在某次公开报道中,人们按照旧时习惯从右至左认读,误将“猫熊”读成“熊猫”,将错就错称呼了几十年。
【分布地域】
我国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范围内的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包括16个地、市、州,45个县、194个乡镇,栖息地总面积约为230平方千米。据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目前共有1590只,四川有1206只,占总数的76%。其中,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3。
四川的大熊猫分布于平武、青川、北川、宝兴、汶川、卧龙、绵竹等地,主要集中在海拔2600~3500米、箭竹生长繁茂的地域。它们喜欢栖息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处,这些地方气候湿润,土质肥沃,箭竹遍地,水流潺潺,环境湿度很大,隐蔽条件相对良好。
【生活习性】
大熊猫身体肥圆,走起路来慢吞吞的。因为体内无法贮存过多的食物能量,它必须控制能量消耗,所以平时只会进行小范围的活动,而且只利用气味、声音来传递信息。大熊猫是独行侠,除了发情交配期,一般都单独行动,与同类群体很少接触。
大熊猫过着独居生活,日夜穿梭在茂密的竹林里,主食是各类竹子,此外还喜欢吃野花、藤蔓、苹果、蜂蜜,有时也吃动物的尸体。大熊猫对竹子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除了睡眠与短期活动,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其中多数时间都用在啃食竹子的嫩茎、嫩芽和竹笋上。大熊猫喜欢把窝巢安在至少生长着两种竹子的地方,原因是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后,便可转食另一种竹子。
大熊猫很爱喝水,在窝巢选址时会首先考虑水源问题。温暖的季节里,大熊猫每天至少要喝一次水。到了冬季,高山流水被冰封,有的大熊猫会不辞劳苦地长途跋涉,沿着溪谷向下寻水,若是遇到溪水正结薄冰,它还会用前掌将冰拍碎再美美舔饮。
通常情况下,野外大熊猫可以活到18~20岁,圈养状态下的大熊猫会超过30岁。
【交配繁殖】
如果是在圈养条件下,雌性大熊猫会在4岁左右、雄性大熊猫会在6岁左右性成熟。野生雌雄大熊猫的性成熟稍微晚些。每年3~5月,是大熊猫一年一度的发情期,大概持续两三天。它们通过对方留下的气味逐渐聚在一起,而后进行交配。
大熊猫的婚姻实行多雄多雌制,也就是说:在交配现场,有时是一只雄性与一只雌性交配,有时是多只雄性先后与同一雌性交配,有时是一只雄性与多只雌性交配。交配完成以后,雌雄大熊猫会分开单独生活,雌性大熊猫将完成妊娠、分娩和育幼等后续任务。
大熊猫是世界上出生和成年后身体比例相差最大的动物。初生时的幼仔体重很轻,最轻的仅有50克,最重的也不过225克,一般都在145克左右,仅为成年大熊猫体重的千分之一。雌性大熊猫生育幼仔后,通常会照顾孩子一年半至两年,直到自己的下一个孩子出生。
【保护基地】
我国在四川卧龙设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它是国家级第三大自然保护区,也是四川省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珍稀动植物最多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的卧龙研究中心是中国圈养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基地。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卧龙研究中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将大熊猫转移到雅安碧峰峡基地。该基地是集大熊猫饲养、繁育、救护于一体的熊猫乐园,目前成为中国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多的大熊猫繁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