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文明奇迹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由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组成,土堆隆起的顶部为椭圆形,南北长东西窄,最高处高出堆旁的田地大约10米。粗看上去,该遗址其貌不扬,可已有5000~3000年的历史,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它昭示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由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组成,土堆隆起的顶部为椭圆形,南北长东西窄,最高处高出堆旁的田地大约10米。粗看上去,该遗址其貌不扬,可已有5000~3000年的历史,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它昭示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人头鸟身青铜器像
【数次发掘】
1929年春季的某一天,农民燕道诚在自家老屋旁边掘水沟时,无意中挖出一块色彩斑斓的玉石。惊喜之下,他挥动锄头继续扩大面积,接连又挖出石璧、玉璧、玉璋等上百件珍贵古物。一年以后,这批文物流之于世,因其具有浓厚的古蜀特色而引起了多方关注,一度被称作“广汉玉器”,许多文物商人聚集在这一带竞相收购。
1934年,前华西大学博物馆美籍教授葛维汉与助手林名均等人率先对三星堆一带进行发掘,获得了不少玉器文物。这批经过鉴定的古物,受到郭沫若的高度评价,称葛维汉是“华西考古的开拓者”。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省各文物考古机构对此地进行过多次调查。因为工作地点的不同,这片遗址在当时被称作真武宫遗址、横梁子遗址、月亮湾遗址、中兴场遗址等,后来考虑到都属于同一片遗址群落,于是在1980年后被统一命名为三星堆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期,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研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先后对其进行了七次保护性发掘,大片房屋遗址相继出土,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
三星堆铜戴冠纵目面具。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面向前伸出约10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额铸高约70厘米。
三星堆铜戴冠纵目面具。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面向前伸出约10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额铸高约70厘米。
三星堆出土文物跪坐人像
三星堆遗址的首次发现缘于一次偶然,令它名声大噪居然也是缘于另一次偶然。1986年,当地砖厂工人在这一带取土时,偶然挖到一块象牙。当年7月与9月,两座商代大型祭祀坑随之浮现,象牙、玉器、石器、青铜器、陶器等几千件稀世之宝重见天日。这批古物历史年代悠久,而且工艺精湛造型奇特,刚一面世便震惊全国轰动了全世界。张爱萍将军还为其亲笔题词:“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198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建工作站,专项负责遗址的保护、发掘和研究工作。1988年,三星堆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后十几年里,考古学家继续扩大范围,对三星堆文明的探索从成都平原一直延伸到了渝东地区和陕南地区。
【庞大规模与典型遗迹】
三星堆遗址在发现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前后经历过十多次大规模发掘,现在已完整地呈现在世人眼前。这片遗址主要分布在鸭子河和马牧河两岸的脊背形台地上,东起回龙村、西至大堰村、南迄米花村、北抵鸭子河,总面积约为12平方千米。三星堆遗址主要有房屋基址、祭台、贵族墓葬区、陶窑、灰坑等各种遗迹,还出土了金器、玉器、青铜器、石器、陶器、象牙等上万件古物。遗迹与古物分布最集中、堆积最丰富的地点为仁胜、真武、三星、回龙四个村子,并以三星和真武两村为核心区域。
在三星堆零散分布的众多遗迹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其中,东城墙长约1800米,西城墙被鸭子河河水冲刷毁坏,残存800多米,南城墙筑在马牧河的几字形弯道上,长约210余米。月亮湾内城墙位于月亮湾台地东缘,分作南北两段,城墙地面现存部分总长约650米。
这些城墙占据了东、南、西三面,与北侧的鸭子河共同组成一片具有防御体系的古城。古城内外可以分为祭祀区、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等,俨然一座具有一定规模、功能比较完备的古代都邑。考古学家们通过各方面鉴定,推断这里是四五千年以前古蜀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之一,极有可能是古蜀国的王都。
在这座古代都邑的遗迹中,两座商代大型祭祀坑属于最重要的发现。两座坑室分别被命名为一号坑、二号坑,均为东北—南北走向,坑口呈长方形,一号坑的坑口三面各有一条坑道向外延伸,二号坑不带坑道,两座坑室均口大底小坑壁整齐。大批青铜制品、黄金制品、玉器、石器、象牙、海贝、骨器等珍贵文物在坑室里全部分层摆放,有不少在葬前或葬时经过焚烧与破坏,呈现烧焦、发黑、变形、碎裂等现象。
仁胜村墓地与青关山遗址也是两处比较重要的遗址,分别位于仁胜村和鸭子河南岸。仁胜村墓地是一片由29座小型墓穴组成的公共墓地。这些墓穴分布密集排列有序,朝向基本一致,其中大多数墓室里都葬有仰身直肢式人形骨架,一多半墓室里都伴有随葬品。墓穴的下葬年代基本一致,均为夏王朝时期。青关山遗址则是一座大型红烧土房屋基址,面积约为100平方米,很可能是一座建于商朝的宫殿式建筑遗址。
据统计,三星堆的古文化遗址分布点多达几十处。考古学家通过各方面鉴定,推断这片遗址距今约有5000~3000年的历史,具体年代范围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末周初,也就是从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800年,其时间跨度大概为2000年。
【举世无双的珍稀古物】
在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建有一座现 代化专题性的三星堆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为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馆内辟有“三星伴月”、“众神之国”、“千载蜀魂”与“三星永耀”四大单元,展示了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有中原地带夏商时期的常见器物,还出现了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青铜面像、金杖等许多举世罕见的古器。
三星堆出土的二号大型铜神树仅保留着下半段,整体形态不明,下面为一个圆盘底座。三条象征树根的斜撑之间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双手前伸。
三星堆出土的二号大型铜神树仅保留着下半段,整体形态不明,下面为一个圆盘底座。三条象征树根的斜撑之间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双手前伸。
三星堆金面人头铜像
青铜大立人重约180千克,通高260.8厘米,人像高180厘米。该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饰有华丽精美的龙纹,并配有鸟纹、虫纹和目纹等。人像双手环握中空,两臂在胸 前呈半环抱状,双脚戴有足镯,站立在方形怪兽座上,像是一位领袖或法师正在作法。
青铜面具里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顺风耳”造型。这三件面像的共同点是脸部庞大,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大似兽耳,极尽夸张,嘴部阔至耳根,微微上翘,令人匪夷所思。最大的一件面像通高65厘米,宽138厘米,圆柱形眼珠突出眼眶达16.5厘米。另一件面像鼻梁上方镶有高达66厘米的装饰物,显得无比怪诞诡异。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
青铜神树的造型奇妙又精美,三星堆遗址共出土了8棵青铜树。最大的一号铜树通高396厘米,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呈圆环状,底座之上为三山相连状,树干部分高384厘米,接铸于山顶正中。一号铜树分有三层树枝,每层 又分为三根枝丫,枝丫端部缀有果实,一根果枝上站着一只神鸟,另两根果枝优美下垂。考古学家推测,这座青铜神树应该是代表东方的神木“扶桑”,9只神鸟可能是取“九日居下枝”之意,它的顶部在出土时稍有缺损,应该还立有1只神鸟,象征着“一日居上枝”。
金杖是出土文物中比较特殊的一件古物,它并非用金属制成,而是用捶打好的金箔包卷起来的一根木杆。木杆全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净重约500克,只是杆体早已碳化消失,只剩下表面完整的金箔。金杖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一共刻有三组图案,一组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像,另一组是两只头部相对的鸟,还有一组是两条背部相对的鱼。因为在三星堆所有的出土文物中,只有金杖上标有符号图案,而其他古物没有任何图文,所以这根金杖显得尤其特殊。
除此以外,博物馆里还拥有大量的礼器、乐器、兵器、兽像、动物等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古物珍品。据考古学家推测,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古物大部分出自古蜀国王室,它们不仅代表了古蜀文明的最高成就,在庞大的中国文物群体中也属于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的首席中国考古学专家杰西卡·罗森称赞道:“从这些发现来看,比有名的中国兵马俑更要非同凡响……广汉的发现可能是一次出土金属文物最多的发现,它们的发现可能让人们对东方艺术进行重新评价。”
三星堆遗址的全面出土揭开了川西平原上古蜀国的神秘面纱,将古蜀国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并填补了中国考古学上青铜文化、青铜艺术上的许多空白。如今,这片遗址已被列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三星堆博物馆也被辟为全国科技教育基地与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