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明延平郡王祠胃郑成功纪念馆

明延平郡王祠坐落于台南市,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里不但是最早的官方祭祀郑成功的场所,还是普通人纪念郑成功的好去处。从1662年百姓集资修建“开山王庙”纪念郑成功以来,历经明清两朝和其后百年的重修,古祠已经与原来的“开山王庙”大不相同。从当初的小庙,到如今的延平郡王祠,三百多年风雨苍黄如白驹过隙,巍巍青山碧海间,这一间祠堂又如何能完全诉说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感恩?

【民族英雄郑成功】

明延平郡王祠胃郑成功纪念馆 延平郡王祠郑成功坐像

延平郡王祠郑成功坐像

明末清初,中国大陆正处于朝代更迭的时期,荷兰人乘虚而入,以东印度公司为名在台湾进行殖民统治。他们不仅在岛上横征暴敛,而且还在海上劫掠华人与东南亚来往的船只,使岛上居民和过往商船都饱受其苦。

1661年,37岁的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进军台湾,准备与荷兰殖民者开战。郑成功率军进攻荷兰人的主要据点之一是普罗民遮城(现在的赤崁楼),并在赤崁楼设置承天府,以此为据点向台湾各地进军。经历一年的激战,荷兰代表请求和谈,最终殖民者退出台湾。

郑成功人台以后,大力弘扬儒学,劝课农桑,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台湾的生活方式有了改进,台湾人民开始重视教育和科技。英雄末路是历史的黯然神伤,入台一年后,由于长期操劳和水土不服,郑成功病倒在床,大陆传来郑成功父亲被流放的消息,他一病不起。郑成功逝世时年仅39岁,民间传说郑成功去世前天地变色,昏天暗地,狂风大作,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持续了三天,天地才风平浪静。

民族英雄郑成功以盖世的气魄和勇气,以及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大战荷兰殖民者,为台湾人民重新撑起一片蓝天,开辟了新的生活,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这是英雄的一生,是不凡的一生。沧海横流,带走无数往事与琐碎,然而郑成功却始终站在台湾的历史上空,台湾人民用尽自己的心志去怀念去敬仰去感恩他的英雄事迹和他给台湾带来的焕然一新。

【古祠奉英雄】

1655年,明昭宗封郑成功为延平王,因此这座古祠被称为延平郡王祠。

古祠小巧别致,立于台南中西区。古祠入口有一座红色山门,红色的石墙上凿出一面墙顶以琉璃瓦遮盖,“明延平郡王祠”的横匾高悬在门洞上方。穿过山门,就会看到白色的石坊立在中间。石坊左右的柱子上镌刻着一副对联,石柱的横梁上书四个大字:忠肝义胆。这四个字工整浑厚,写出了郑成功的一生戎马岁月和可昭日月的忠心。

古木苍翠碧绿,石坊通体洁白,石坊在古木的掩映下显得圣洁美丽。石坊后面有十一座福建传统建筑,红色的屋墙镶着白色的门边,绿色的琉璃瓦斑斑驳驳,更显出这幽幽古祠的安宁平静。向外伸展的屋檐分别雕刻着几只蹲坐展望的神兽。古祠令人追古怀今,不禁感慨岁月流光,英雄气概则万年流长。

延平郡王祠中有一座郑成功的雕像,立于一片绿草之上。灰白色大理石雕像上,郑成功身着戎装,骑在战马之上,目光炯炯,望向远方。雕刻细腻入微,郑成功的神态像是眺望未来,又像是回首戎马倥偬的一生。

明延平郡王祠胃郑成功纪念馆 台南明延平郡王祠 [明延平郡王祠为三进式建筑,图为前殿。]

台南明延平郡王祠 [明延平郡王祠为三进式建筑,图为前殿。]

古祠的正殿中供奉着郑成功的金身塑像,塑像形态逼真,坐在层层金色布幔围拱的神龛之上,接受着后来人的跪拜和祭奠。

后殿太妃祠,供奉着的是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太妃祠前种着一株古梅,梅树枝干曲曲折折,开花时淡雅芬芳,在红楼绿顶之间别具韵味。

诗人郑成功

郑成功不但武艺高强,领导力卓越,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写的《复台》感动了无数人: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另外,他还写有《春三月至虞偈牧斋师通孙爱世兄游剑门》等长诗。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