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故乡的华北第一宅
在天津的年画故乡杨柳青,有一座华丽精美的晚清民居大院,这便是曾被誉为华北第一宅的石家大院。这座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大院曾是富豪家宅,现在被改建成了杨柳青年画博物馆。无论是寻访华北地区古老的大院文化,还是欣赏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史,这里都是个值得一探的好地方。
【昔日豪门聚荣光】
石家大院坐落在天津著名的年画之乡——杨柳青镇,这里以年画著名,风景也如画般秀美。这个古老的大院有着辉煌的过往,清朝时期,它是著名的津门富豪八大家之一,石家的豪宅,又称“尊美堂”,有“华北第一宅”之称。
俯瞰石家大院全貌
大院动工于1875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院子,足足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将主要建筑完工。大院坐北朝南,规模宏大,构造精巧。中间有一条60多米长的大甬道将大院划为东西两侧,共12个院落,都是四合套式,正偏布局,院中还跨院,院中又套院,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从起居室、花厅,到戏楼、佛堂、车马厩,共有房屋278间,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整体的建筑布局、装修风格都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那个时代的民俗民风和文化氛围,也是天津石家风光一时的见证。
津门八大家指的是当时天津最著名的八家富户豪门。他们的兴衰起落,正是一部近代天津的政治经济发展史。石家自清乾隆年间落户杨柳青,以掌船营运起家,渐渐扩大家业,人丁兴旺,成为富甲一方的粮商兼大地主,到了光绪年间,石元仕主持尊美堂,不但善于积累家产,更注重于扩大政治势力,结交权贵,通达乡里,得到了朝廷赐的四品卿衔,一时间名满津门,财势无双,集地主、官僚、资本家的身份于一身,石家大院在他的掌舵中也达到了显赫的顶点,万千荣光,照耀着富贵厅堂。
然而在石元仕病故之后,石家元气大伤,加上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石家已初显颓势。后来离开杨柳青石家大院,到天津市内定居,最终更是流落到负债度日,一蹶不振。石家大院,这个曾名噪一时的家族的凭证,在目睹了石家的发家、鼎盛、衰落直到破败的过程之后,被拆分变卖。旧时王谢堂前燕,终于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再也不复昔日荣耀。
石家大院回廊
石家大院内景
2006年5月25日,石家大院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到了20世纪80年代,石家大院被列为展现历史民俗遗存的文物建筑,经过了保护和修复,重新开辟为“杨柳青年画博物馆”,对八方游人敞开了大门。我们终于也有幸见识这旧时豪富之宅。
【“华北第一宅”的文化遗风】
进入石家大院,迎面而来的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由大青方砖铺就,这是整个大院的中轴线。两旁院落依次排布,整齐划一。甬道宽阔,是典型的北方民居巷道之态。据说石家的人在准备动工之前先考察了当时各种各样的建筑,参考了多个王府官邸和大户民宅,就地绘制蓝图。正式起地基时高薪从北京请来了几十位建筑的能工巧匠,采用的是保存了50年之久的上等砖木石材,耗费了几十万两白银,终于建成了华北第一大宅,也树立了近代民居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石家大院甬道
甬路上坐落着5座门楼,花色古朴,形态各异,从大门向内,门楼渐渐升高,寓意为“步步高升”。层层递进的门楼造成了视觉的无限延伸,远远望去,仿佛里边蕴藏着一个古老又神秘的世界。两边院落的院门每个都是三级台阶,取“连升三级”之意。尤为特别的是,在前檐与山墙的交界之处,伸出条状青石一块,有人工装饰痕迹,内有“石”家高升的含义。这处处都语带吉祥,反映了旧时大家庭期望更为富贵、荣耀的心理。
甬道东西的用途划分各有不同。东边为内宅,原是石氏家族的起居寝室、书房、内账房等。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除湿系统、取暖设备等生活细节,全部与紫禁城的设计相仿,可见当时民间富豪的奢华享受。各个房间装饰华美,做工精细,磨砖对缝,砖雕木刻花样繁复,极尽华丽奢侈之能事。现在已经完全被改造为展品陈列区,除了石家家眷当年的用品,最主要的是杨柳青年画的历代杰作,以及砖雕、木雕、泥塑艺术品等。但遗留下来的砖墙木门、老式家具等,还是能让人感受到往日封建大家庭里豪华却又刻板的生活痕迹。他们的生活方式、一言一行未免让今日的我们感到好奇,然而却也只能在原地感受那种陈旧、淳厚的历史气息。
【深宅大院里的尊贵旧梦】
甬路西侧是石家会见宾客、举办活动、诵经礼佛的地方,主要建筑有花厅、戏楼、佛堂等。现在已经基本恢复了原有的陈设风貌,建成了“石府复原陈列区”,最大限度地为人们还原当年富豪的生活。
与东边的内宅相比,这里的建筑用材更为考究,装饰做工也更为精细,雕梁画栋,漆朱涂彩,不愧是富豪石家对外的门面所在。花厅就是客厅,是石家接待外人之地。地下有暖风通道,冬天每天要在墙外的地炉里烧200斤的木炭向室内供热。室内有四扇木雕花屏,当时的价钱是1200两白银,合算下来一花一叶的价钱都够百姓生活好一段时间。这些木雕花屏现在已是国宝级文物。院子里有高达5米的大天棚,能遮风挡雨。当年在杨柳青镇的街道上远远就可望见,标示着富豪之家的气派。
与花厅一墙之隔的戏楼是华北民宅中最大的戏楼,气势恢宏,精美华丽,可供200人共同听戏饮宴。这里的花棂格扇全部用楠木原色所制,精雕细刻,十分名贵。当时的社会名流时常在此聚会,京剧名家孙菊仙、谭鑫培等都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
西院还是现在“杨柳青年画博物馆”的主展厅,展现了具有浓郁天津民间特色的杨柳青年画、剪纸、风筝、民间花会道具等,其中不乏精品,充分体现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天津古朴自然的民俗风情。
石家大院里的长廊、回廊层叠,加起来能有800多米,每一个转弯都停滞着一段时光的旧事,精致的廊檐下似乎还萦绕着当年唱大戏时锣鼓的喧闹,那些曾经在这里上演的繁华、奢靡、纠结与迷乱,不过是红尘中的一场清梦,在历史扬起的烟尘中渐渐归于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