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之无愧的“地下长城”
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茫茫戈壁之中,“苍藤蔓架覆檐前,满缀明珠络索园”的吐鲁番无疑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这个高温、干旱,降雨量小于蒸发量的地方,能够孕育出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靠的是新疆地区的一种独特的井——坎儿井。
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茫茫戈壁之中,“苍藤蔓架覆檐前,满缀明珠络索园”的吐鲁番无疑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这个高温、干旱,降雨量小于蒸发量的地方,能够孕育出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靠的是新疆地区的一种独特的井——坎儿井。
坎儿井古称“井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干旱地区取用地下水的一种渠道,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地区。
在吐鲁番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可以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状如同小火山锥,排列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坎儿”是维吾尔语“井穴”的意思,坎儿井是一种维系绿洲生存的特殊灌溉系统,由竖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涝坝4个部分组成,它把地层中的潜流沿着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农田或涝坝。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多条,其中以吐鲁番盆地最多,共有1200多条,总长超过5000千米。吐鲁番地区年降雨量仅为16毫米,而蒸发量达3000毫米,根本不可能利用地面水来灌溉农田。坎儿井由地下暗渠输水,可减少水蒸发,水温水量稳定,水质也不受污染,同时渠道水顺地形流淌,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古代新疆人民创造出这种独特的坎儿井,浇灌滋润了吐鲁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与当地特殊的地理条件密不可分。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当水流出山口后,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沙砾石由黏土或钙质胶结,质地坚实,因此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吐鲁番干旱酷热,水分蒸发量大,风季时尘沙漫天,往往风过沙停,水渠常被黄沙掩没;而坎儿井是由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水分蒸发量小,流量稳定。所以,坎儿井非常适合吐鲁番的自然条件。
坎儿井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汉代在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的技术,称为“井渠法”。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井渠法”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气候、地质条件的坎儿井。
可以说,坎儿井是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吐鲁番现存坎儿井多是清代以后陆续建造和维修的,老井有百岁高龄。如今,虽然吐鲁番已有了现代化的引水手段,但坎儿井仍然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坎儿井一角
坎儿井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