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青藏高原的古格王国被人们称作“最接近天空的国度”。这个曾经站立在世界之巅、傲视群雄的高原王国在公元10~16世纪达到全盛,17世纪遭到内部瓦解而宣告灭亡,算起来先后传承了20余代国王。作为一段千年历史的见证者,今天的古格遗址让游客能有幸目睹当年那个王国从兴盛走向衰亡的历程。
【回望那段喧嚣的历史】
古格王国是西藏地区继吐蕃国之后的又一高原政权。841年末,正值吐蕃没落之时,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因为倡导灭佛,被密咒僧人杀死,吐蕃国开始走向分裂。朗达玛死后,留下奥松和云丹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奥松和云丹各据一方,云丹据拉萨,称为“大派”,奥松避居山南,称为“小派”。两派之间针锋相对,战事不绝,断断续续展开了20多年的派系斗争,并最终在869年引发了整个平民大暴动。奥松之子贝考赞在暴动中被奴隶起义军所杀,作为吐蕃王朝首邑的拉萨城,包括布达拉宫,也随着吐蕃的瓦解而日现沧桑……西藏高原上建立200多年的吐蕃王朝解体了。
贝考赞的儿子吉德尼玛衮见大势已去,仓仓皇皇带着100多人向西逃亡到象雄。吉德尼玛衮后来娶了当地头人的女儿,建立政权,并将象雄改称阿里。他去世后,王国一分为三: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后来扩展为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后来被古格吞并;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象雄在此后即成为古格王国,德祖衮便成为古格王国的开国君主。
德祖兖的儿子柯日继承亲王位后,大力提倡佛教,并起法名“意希沃”。意希沃为了弘扬佛法,特地选派了21名青年到克什米尔去学习佛教。没想到这21位学生出行后正逢瘟疫流行,死了19人,仅仁钦桑布和玛·雷必喜两人幸存。为了表彰、鼓励这两位年轻的学者,更是为了宣扬佛教,意希沃又在11世纪兴建了古格王国规模最大也最为有名的托林寺。有了意希沃的大力支持,仁钦桑布更加勤奋好学,后来终于修成西藏著名的大译师。这一段时期,受意希沃的影响,佛教在古格王国境内蓬勃发展起来。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峡亲自到阿里地区弘法,使阿里成为佛教的复兴之地,这在佛教史上被称为“上路弘法”。
佛教的兴盛,诞生了一批建筑杰作,当时的古格国土境内,寺庙如林,佛塔遍地,宗教事业异常繁盛。一些商贾贸易也随之兴起,古格王国渐渐又成为古西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之一。
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位于西藏高原最西端的古格王国当时已北抵日土县,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王朝都城札不让,位于现扎达县城西18千米的象泉河南岸,当时的古格王国仅人口就传有10万之众。
托林寺遗址
散布在荒原之中的断壁残垣
17世纪时,古格王国迎来了从印度果阿转道而来的西方传教士葡萄牙人,葡萄牙人说服了古格国王改信天主教。古格国王因为与当时古格国藏传佛教徒的领袖,也就是他的亲弟弟之间矛盾较深,便想借助西方传教士的力量削弱佛教的影响,来巩固自己的势力与地位。但到了1633年,古格王国内的僧侣们率先发动叛乱,古格国王的弟弟趁机向与古格同宗的西部邻族拉达克王室请兵,利用拉达克军队强攻古格王宫!
古格王宫建于山上,是当时西藏防守能力最强的军事堡垒,王宫内的大小庙堂宫殿之间布满碉堡、工事和地道,而且周围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行,除此之外全部是悬崖。拉达克军队在长时间强攻之后,未取得丝毫进展。于是,狡猾而残暴的拉达克军队便逼迫古格的平民百姓日夜劳作,在半山腰处修建一座石头楼,意欲待楼与山顶一样高时,可以直接入侵古格王宫!
然而,当石头楼仅仅修到十几米高时,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一说是不堪劳作的古格百姓在山腰处凄苦放歌,被古格国王听到,不愿让子民承受痛苦、更不愿投降的国王无奈之下,纵身跳崖,古格遂城破国亡;另一说是古格国王不愿百姓受此奴役,与拉达克人达成口头协议:国王献城投降,拉达克人也必须放生所有的古格百姓。但当国王出城以后,拉达克人背信弃义,将所有的古格百姓屠杀殆尽,又将宁死不屈的古格士兵斩去头颅抛尸山洞,最后,古格国王及全家人也被野蛮的入侵者带回拉达克都城关进监狱……
通往王宫的密道
【触摸斑驳的历史遗迹】
280多年以后,英国人麦克斯·扬第一个踏进了古格王国遗址,之后,多个国家的人陆续来到这片神秘的土地。他们均被眼前这座规模宏伟、气势恢宏的王国遗址所震惊,那最负盛名的都城札不让遗址从山麓到山顶高达300多米,层叠摞起的房屋、大大小小的佛塔与密密麻麻的洞窟几乎遍布全山。紧接着,北面的香孜、香巴、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也都相继现世,那些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的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倒的佛塔更是难以计数……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考察队对这一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察,正式测定古格王国遗址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房屋遗迹445间,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1处,武器库1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窑4座,壁葬1处,木棺土葬1处。
古格王国遗址中遗存数量最多、最为完整的是古格壁画。古格壁画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特点,多存于遗址中面积最大的红殿和白殿两座建筑之中。
遗址风光
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将西藏西部众多的秘密深锁其中。
红殿藏语叫“拉康玛波”,因其墙上涂有红色而得名,是一座平面略呈方形的单层平顶藏式大殿,坐西朝东,大门浮雕中间刻有6个梵文大字。白殿位于红殿之下,坐北朝南,藏语叫“拉康噶波”,因其外墙为白色而得名。白殿和红殿面积均为300平方米左右,殿内墙上绘满了精美壁画,其绘画风格与西藏中部或东部有明显不同。白殿最出名的一幅是吐蕃历代赞普和古格国王世系的壁画,红殿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意希沃迎请佛学大师阿底峡的壁画。古格壁画的绘画技艺十分高超,甚至有一幅画面,上下看各有两人和两个动物图案,而从左右看每边又都是两人和两个动物,还有一幅着意刻画女性生殖器官的人体画像,这和西藏其他地方的女体壁画也大不相同,它很可能表现的是对女性的崇拜。
与红殿相邻的还有一座大威德殿,大威德是西藏佛教中最重要的护法神之一,大威德殿即专为他而造。时至今日,大威德殿虽然已空无一物,但殿内的壁画却保存较好。再往高处看去,便是坛城殿。坛城殿,藏语叫“金科拉康”,是山顶王宫区唯一保存较好的地面建筑,面积30平方米左右。坛城殿修在高出地面1米多的台地上,四面雕有飞檐,四周也绘满精彩纷呈的古格壁画。
红殿大门
红殿大门的三层门楣、门框和正中的竖木板上均刻有人物、动物、花草等图案的浮雕,造型都十分生动。
与札不让遗址相距不远有个叫“鲁巴”的地方,“鲁巴”在藏语中即为“冶炼人”。 古格王朝鼎盛时期,鲁巴就以精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时托林寺,包括其他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法器,都是出自鲁巴工匠之手。鲁巴工匠铸造的佛像是由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通体无接缝,如自然形成,有的成品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据传,鲁巴佛像中最为神奇的是“古格银眼”铜像,但这珍稀之作仅流于传闻,并未有人亲眼目睹。直到1997年,我国考古队员才在皮央遗址杜康大殿的挖掘工作中,发现了一件“古格银眼”。这尊“古格银眼”佛像头戴化佛宝冠,四臂各执法器,结跏趺坐于兽座莲台,头生三眼,三只眼球都采用镀银的技法镶成,整座雕像看起来金银交叠,光芒凛凛,尤其是眼部银光,熠熠生辉,确为雕像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古格王国地处西藏西部,而西藏西部素来就流传着“黄金之乡”的种种传说,古格自然也盛产黄金白银。在现今的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等遗址中均出土过一批数量极大的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这种经书是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用金汁、银汁代墨错行写成。当书页翻开时,黑色纸面上华光闪烁,极尽高贵,由此可见古格王国当年的奢华与繁荣。
这片遗址还留给后人一个最深刻、最难解的谜,即藏尸洞。藏尸洞开凿在距地表高3米的山沟崖壁上,洞口很小,宽仅0.8米,高仅l.2米。该洞是一组三室洞窟,主室面积稍大,约有10平方米。通过主室的小洞口可以看到,后室和南侧室都非常小,每个洞内都叠压着二三层尸体,但没有一具是完整的,更奇怪的是看不到一具头骨。三个洞室之中,除了骨骼杂乱的尸体之外,便是破衣、碎布、绳子和小木棍等。大略估算一下,洞里尸体应在30具以上。30具不完整尸骨当中,有近10具是用藏式无领粗布长袍和毛质粗呢包裹,腰部紧系毛织绳,绳两端绕向长袍,将尸骨曲折捆绑成团。看来,当年堆放在这里的尸体是被人用绳子捆绑折成屈肢状后才放入洞中的。
藏尸洞是当年古格兵败灭国后的历史佐证吗?这些无头尸体难道就是坚守王宫直至最后一刻的英勇将士吗?许多中外考古学家并未急下定论,因为他们还发现在洞中居然放有年轻女性的尸体。虽然战时女性参战也偶有出现,但在屠国灭城之后再将女尸放入洞中就似乎不合常理了。从民俗角度来看,这也许是某种需备人殉的古老葬礼?再说,藏尸洞里的尸体只有几十具,而古格王国曾经号称有10万之众,一个泱泱大国真的被赶尽杀绝,没有后裔留世了吗?还是古格国虚张声势自称有10万民众?这个历史遗留之谜至今也未能破解。
岁月的风尘烟气弥漫飘散,繁盛一时的高原文明随着古格王国的衰亡已变得模糊不清,顺着时光向后望去,1000多年以前的巍峨都城已化为一堆堆高丘厚土,与那些壁画、雕像、经文、佛塔、洞穴一起慢慢融入世人的记忆里。
古格壁画色彩鲜艳,至今保留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