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藏族服饰具有鲜明特色。虽然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拉萨、日喀则等城市的不少藏族群众渐渐穿起了汉服,但阿里等许多地方的群众仍以传统服饰为主。尤其是在喜庆节日里,到处可见藏族同胞们穿戴着宽大舒适的藏袍、华丽鲜亮的皮帽与粗犷舒适的牛皮靴子,还有那点缀其间、珍贵又美丽的各类饰物,让人感觉他们像是把所有的财富都穿在了身上。
【温暖宽大的藏袍】
最能表现藏族风情的服饰可能就是藏袍了。藏袍主要用棉布、绸缎、羊皮、氆氇等制成,没有口袋,不系纽扣,犹如一种无须量体裁衣的直线服装,它最明显的特点是长袖、宽腰与右襟,最讲究的地方在衣领、襟边、袖口、下摆与腰带等处,许多藏族群众往往会在这些地方镶上贵重的毛皮、氆氇或丝绸绲边。藏袍与青藏高原的独特地理与气候环境及长期形成的畜牧业生产和生活习性紧密相关,青藏高原海拔高,年平均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很大,即使在夏季,早晚与中午也冷暖有别。早先的藏族同胞多以游牧为生,经常露天行宿,在炎热的中午,他们会脱下一只袖子围系在腰间,傍晚或早晨来临时,再穿上两只袖子,待到夜宿时,牧民们又会将藏袍腰带解下系住底襟,再将袍领提至头顶,这样,宽大的藏袍就变成了暖和的睡袋。
藏族男女非常喜欢这种袍式衣服。白天劳动时,他们会脱掉一袖或者双袖,左右围扎在腰间,冷了便穿上袖子取暖,更冷时还可以拽起长长的袖口捂住鼻子,将衣袖部分当作口罩使用。女式藏袍要比男式藏袍长些,男子在束腰带时,通常将袍子下摆提到膝盖处,女子束腰带时,先用头部顶住衣服领子,再穿袖束腰,而且提起袍子下摆时只需遮住脚踝。这样一来,袍子长出的那一截便会在她们胸前鼓突出来,成了个大口袋,木碗、装糌粑的食袋、酥油盒,甚至一只小羊羔、一个小婴儿都可以往里塞。
藏袍主要有农区、牧区之分,一般而言,牧区藏袍讲求实用温暖,农区藏袍讲究美观漂亮,甚至可以直接用于舞台表演。农区藏袍把藏族同胞们的爱美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这里的藏族女子,她们会在节日期间,穿上珍贵的羊皮袍、水獭皮袍,再缀上用金银美玉、珊瑚玛瑙、珍珠猫眼石、玻璃赛珞璐等制成的各种精美饰物,有些爱美的姑娘甚至将塑料小玩意儿也佩在身上,这些林林总总的饰品加上藏袍,重量可达三四十斤,穿戴起来并不轻松。
华丽的藏袍与头饰
藏饰
藏族女子很喜欢佩戴具有浓浓民族特色的饰品。西藏的珠宝首饰主要由珍珠、玛瑙、金、银等材料制成,每个饰品的寓意也各不相同。其中比较名贵的有西藏天珠,单眼天珠代表智慧,并能保佑夫妻和睦,三眼天珠能带来滚滚财源。此外,她们的手镯、戒指等饰品上通常还刻有古怪的梵语,据说能起到辟邪、祈福的作用。
别小看了虽然笨重却富丽堂皇的藏袍,那些用金银珠宝、珍珠松石等穿缀而成的袍子极其昂贵,价格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很多藏家只凭一代人之力根本无法置齐一套贵重的藏袍,他们往往会累积两三代人的资财才会做成这样一件类似传家宝的衣物。在西藏东部的昌都等地,还可以看到一些康巴汉子在头部、颈部、耳朵、手部佩戴着用金银或玉石制作的首饰,腰间悬挂着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等。藏北的女性还喜欢将头发梳成多股小辫,再戴上缀有绿松石、贝壳、银币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中,很少见到如此重视衣物与装饰的,所以有人说,藏族人民是把财富穿在了身上。
宽大温暖的藏袍
身着邦典的藏族妇女
狐皮帽子
【彩色邦典与狐皮帽子】
“邦典”算是藏族妇女的特有标志,它其实就是汉人所讲的围裙。藏族围裙大多用彩色氆氇制成,氆氇是当地人手工织制的一种毛呢,藏族妇女们喜欢将大红、翠绿、天蓝、柠檬黄、深紫与洁白等氆氇色条有规律地繁复交接。这种彩色围裙初时只由当地的已婚妇女佩戴,后来许多未婚姑娘也纷纷系起,每到节日期间,她们唱起歌谣,舞动脚步,美丽的“邦典”便如彩蝶般旋转飞舞,极为靓丽。据说,藏地最有名的“邦典”产地是在贡噶县姐德秀区,那儿一向被人誉为“围裙之乡”。
“狐皮帽子毛儿黄,轻风吹动像波浪……”藏地流传的一首民谣里还唱到了狐皮帽子,这是藏族同胞们在冬、春季节最喜欢戴的一种帽子,它可以视作藏式皮袍的最佳搭配。说起狐皮帽还有段历史。古时候,藏区曾有条法律:谁在战争中因临阵脱逃而被抓获,人们便会给谁戴上一顶拖着长长尾巴的狐皮帽子,让他在大庭广众下接受战友们的斥责与惩罚,那时的狐皮帽子被当作一种耻辱。17世纪左右,藏王废除了这条法律,狐皮帽子却因御寒效果不错而渐渐流传开来。
早先,狐皮帽子通常用整只火红色狐皮加工制作,红狐狸的头尾与四脚都完整保留下来。做好的帽子戴在头上,于脑后交叉围拢,下方吊有略长的狐尾,耳朵前垂有两只狐爪。现在藏地常见的狐皮帽子分为圆顶筒形与尖顶袋形两种,但不管哪种,帽檐部分都由上等藏狐皮制成。藏区牧民们非常喜欢狐皮帽,天热时就将帽檐卷高,天冷时则将帽檐的耳后部分拉下,盖住耳、颈、肩部,能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不过,现在许多藏族同胞也把它当作一种漂亮的装饰品。
【四大藏靴各具特色】
在藏族服饰中需要重点提及的还有靴子,目前藏靴主要分为楚郎、果子巷、牛鼻子藏靴、青海藏靴四种。
楚郎是最为常见的藏靴,制作工艺也比较简单,通常将两块厚牛皮压制成船形,再将周围翻卷起来的部分经过加工,与羊毛靴筒缝制在一起就算完成。这种藏靴的好处在于一是售价便宜,二是方便换底,所以在藏区受到普遍欢迎。与之相比,青海藏靴的制作工艺显得很复杂:先将一张生牛皮经过熟皮、染色等工序,制成手感柔软、不干裂、无皱纹、色泽透亮的缝靴革,而后再按图形分片裁出,用定形木头依型缝制。青海藏靴的靴底要用5~7层牛皮,缝制靴底时还要求针码不能少于57~58针,针码多或少均为不合格产品。果子巷与牛鼻子藏靴虽然不像青海藏靴那样要求严格,但至少也需要几十道工序。前者的特点在于做工精细,装饰华丽,后者的特点在于不分左右脚,靴筒高至膝盖处,等同于半条裤子,这两种藏靴在青海玉树和四川雅安一带比较常见。
由于西藏面积广大,自然条件、生产方式与历史发展、宗教信仰均有不同,拉萨、林芝、阿里等地服饰之间的差异也不胜枚举,上文提到的藏袍、邦典、狐皮帽与靴子仅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若从款式、等级上区分,藏族服饰至少可以分为200多种,藏族也由此成为我国服饰变化最多的一个民族,游客们在进入西藏时,可以从藏族同胞的不同穿着上细细品味不同的藏乡风情。
藏族氆氇皮底女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