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常常被后人称道和向往。人们追求的是那份神秘和古老的文明。中华民族上下5千年文明史,孕育出了多处人类文化,浙江嘉兴市就是古文化的代表之一。让我们跟随时间的脚步,一起迈入这座古城,聆听和感受历史脉搏的跳动。
嘉兴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中心地带,位于浙江东北部地区,城市整体介于北纬30°21′~31°02′,东经120°18′~121°16′之间,属东亚季风区。四季分明,温度适宜,雨水充足,并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特点。城市整体面积达4650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为3915平方千米,包括平原、丘陵、海洋、湖泊、江水等多种地貌。城市整体地势较低,平均海拔只有3.7米,还有200多个山丘分布在杭州湾北岸一带,最高处为地处海盐与海宁交界的高阳市。根据最新的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常住人口达244.52万人。
嘉兴城市风光
晾丝
【历史上的富庶繁华之地】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嘉兴市乍浦镇马家浜遗址证明了距今7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活和劳作。遗址中出土了米粒、稻谷和稻草等,出土的工具包括穿陶杵、孔斧、骨耜等农耕用具和骨鱼镖、骨镞、石镞等渔猎工具。这些都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优秀的生活技能。此外,榫卯结构的木柱、房屋外的排水沟、形态各异的陶器、炊具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本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春秋时期,嘉兴名为长水,又称槜李,吴越双雄还曾在此进行王者角逐。战国时,嘉兴成为楚国领土,秦朝时属会稽郡。三国时期赤乌五年(242),正式改称嘉兴。嘉兴首个繁荣时期出现在隋朝。隋炀帝登基后,迁都洛阳,为保证江南物资及时、顺利地运到洛阳,下令开凿大运河,并于隋大业六年(610)修建了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长约400千米的江南运河,途经嘉兴,为嘉兴农田灌溉和江上贸易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朝廷在嘉兴附近设置华亭县,共屯田27处,使嘉兴成为当时唐朝东南重要的产粮区,更有“嘉禾一 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五代十国时期,由郡升级为府,改称嘉兴郡。
宋元时期,由于江南物产丰富,贸易发达,嘉兴的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有“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等说法。明宣德年间,嘉兴府辖区已增至7县,称为一府七县。此后500年间,嘉兴府的体制没有发生过变动。航运的发达和地理环境的优势推动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以商品形式销售海内外,其中,嘉兴王江泾镇的丝绸获得了“衣被天下”的美名,坊间流传着“收不完的魏塘纱”的说法,桐乡濮院镇丝绸也有“日产万匹”的盛况,真实地反映了嘉兴经济的繁荣和生活的富庶。
南湖
乘坐画舫游览共产党的诞生地南湖,在薄雾的笼罩下,绿树、画舫、小桥组成了一幅漂亮的江南水墨画。
乌镇夜景
月河街旧时是嘉兴工业、商贸最为繁盛的地方。如今,古老的街道上依然商铺林立,热闹非凡。
西塘晨曦
【自然风光与文化韵味相结合】
嘉兴是一个具有江南水乡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2600多年的建城史,赋予了嘉兴古朴、舒缓的个性。嘉兴是我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截至2012年,嘉兴拥有国家5a级景区2个,国家4a级景区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国家著名5a级景区南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嘉兴市城南,总面积276.3万平方米,水域面积98万平方米。南湖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秀美景致闻名于世,并与杭州西湖和南京玄武湖并称江南三大名湖。景区山清水秀,园林设计集工艺和美 观于一身,岭峻谷深,百花争艳,鸟鸣鱼跃,亭台楼阁,假山顽石点缀景区之内。南湖光辉的红色历史与秀美的风光相依相伴,这里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摇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南湖的一艘画舫上举行,并在此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今天的南湖已经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江南古镇桐乡乌镇、嘉善西塘和月河历史街区,以及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等一批著名景观,构成了独有的江南水乡特色。桐乡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历史悠久的西塘古镇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著称,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淳厚的民风以及特有的文化气质吸引着八方来客。月河历史街区内质朴的传统民居展现了浓厚的水乡古城风貌,街区内众多百年老店的繁荣之景再现了旧时嘉兴“江南府城”的繁华。海盐南北湖三面环山,一面 临海,是我国唯一集山、海、湖于一体的风景区。九龙山上独特的地质环境创造了浙南自然景观的一朵奇葩,以“松翠、滩长、礁美、石奇、寺古”而闻名。海宁盐官的钱江潮,素称天下奇观。境内范蠡湖、梅家荡、莲泗荡、麟瑞湖、夏墓荡、祥符荡等众多湖泊,都是历史上的名湖。
美丽的嘉兴吸引了众多文学名士来此居住,也培养了众多古今名人大家。东晋时期的干宝随父南迁,定居于嘉兴;宋代名家刘禹锡生于嘉兴;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故居位于嘉兴盐官镇西门内周家兜,文学巨匠茅盾先生的故居坐落在乌镇观前街与新华路交接处,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首《再别康桥》将读者的心留在了淡淡的云彩和油油的青荇中,而徐志摩却将居所安置在了嘉兴硖石镇干河街40号一幢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楼里……沈钧儒、丰子恺、李叔同、金庸等名家为嘉兴增添了无尽的文学光彩。
南北湖全景
南北湖山不高,但层峦叠翠,水不深,但曲折蜿蜒,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享誉江南。
海宁迎面潮
杭州湾呈大喇叭口状,潮波受到越来越窄的江岸约束,来不及均匀上升,潮水涌积,终于在丁桥大尖山附近激起高达数米的白浪水墙。
【多管齐下,经济产业遍地开花】
嘉兴市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国家在改革开放时期对嘉兴的定位——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发挥自身优势,根据新时期经济和贸易的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路线,支撑起嘉兴经济的两根支柱——农业和工业。
农业在嘉兴市一直是重中之重,作为浙江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粮油、畜牧、海产品、茧类食品的产量始终名列前茅。从2005年到现在,农村百姓年人均收入连续8年稳坐浙江头把交椅。目前,嘉兴已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23家,市级超过200家,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有39家之多。嘉兴的农业特产中闻名大江南北的有五芳斋粽子、南湖菱、平湖西瓜、汾湖蟹、文虎酱鸭等。其中,五芳斋粽子被誉为“粽子大王”,距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是端午节时馈赠亲友的上乘之选。
在工业发展的道路上,嘉兴不断推进工业升级,发展和壮大传统强项,促进工业现代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2012年,嘉兴市工业总产值突破了6千亿元大关。海宁沿着这条发展之路将皮革业做到全国龙头位置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生产的皮革制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外国友人的青睐,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皮衣之都”。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能源和便利的交通。嘉兴发电厂的建立,确保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嘉兴成为南北通商的重要枢纽,大运河保障了海上贸易的顺利进行,陆路方面嘉兴具有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等交通方式。这些都为嘉兴市与周边经济最发达的上海、杭州、苏州等的贸易和商业往来提供了便利。未来几年中,嘉兴市还会投资至少1000亿元 修建杭州湾跨海大桥复线和沪杭高速公路二通道等一批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这些设施都会在未来为建设更美好更繁荣的嘉兴市作出巨大的贡献。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今天发达富庶的嘉兴市,优势产业农业在浙江起到了领头人的作用,在全国也成为众多城市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多种知名农产品的畅销,甚至飞到海外友人的餐桌上,是对嘉兴市农业经济的极大认可。工业紧跟改革步伐,在国家政策的引领和指导下,为嘉兴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实惠,让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名城持续快速地向前发展。
海宁皮革城全景
五芳斋的粽子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