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
灵渠,原名澪渠或零渠,始凿于秦始皇28年(前219)前后。有关灵渠的最早史籍记载初见于《淮南子·人间训》。秦军南征百越,“无以转饷”,乃命史禄“以卒凿渠而通粮道”,湘漓二水得以贯通。此后历经汉、唐、宋、元直到近代都有增修整治,二千二百余年维持功能,未尝荒废。
灵渠,原名澪渠或零渠,始凿于秦始皇28年(前219)前后。有关灵渠的最早史籍记载初见于《淮南子·人间训》。秦军南征百越,“无以转饷”,乃命史禄“以卒凿渠而通粮道”,湘漓二水得以贯通。此后历经汉、唐、宋、元直到近代都有增修整治,二千二百余年维持功能,未尝荒废。
【灵渠的历史作用】
公元前221年,秦国吞并六国之后,立即先后向南、北两个方向发动了战争。于公元前219年,对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土著民族——百越,发动了征服行动。
出乎秦始皇所料,南征百越的50万大军,并没有迅速压垮当地越人的反抗。在越人的袭扰下,屠惟率领的秦军遇到了过去未曾遇到的危机。尽管秦军训练有素,但是在百越人利用复杂地形和广大地域所展开的游击战面前,这支正规军,一开始难免吃亏。秦军屡遭袭击,处境艰难,难于速胜。既然不能速胜,秦军的给养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从中原到岭南,要越过五道山岭,给养输运十分困难。不保证给养,这场战争无法维持。针对这一问题,负责后勤供给的史禄奉秦始皇命令,主持修建了一条跨越漓江源头和湘江分水岭上的运河——灵渠。
灵渠凿通之后,大量的经长江与湘江间的水道抵达长沙的秦军人员和物资,溯湘江南下,能够经灵渠通达漓江,再经漓江进珠江,东南可达广州,入南海;由珠江支流东江可进入福建,由北江可进入湖南南部;往西可溯珠江而上,经左右江和红水河进入滇、黔地区。由于秦军有了便捷的物资供应运输线和军事行动交通线,很快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再加上对百越人民的安抚,在灵渠竣工的当年——公元前224年,平定岭南的战争即告结束。秦帝国向岭南的进军,特别是灵渠这一浩大的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竣工,在无意中,向岭南的土著居民展示和传播了当时属世界一流的先进的中原文明。
【灵渠的选址】
漓江和湘江之间的分水岭是南岭山脉(越城岭和海洋山)的高山大岭,兴安县位于南岭山脉的最低处,在兴安县城附近, 分水岭降低为一条近南北向的古称越城峤(太史庙岭)的土岭。湘江上游的海阳河与漓江上游的始安水的最近距离只有1.7千米,相隔的就是这列宽三百余米,高三十余米的土岭。只要把这座岭挖穿,就可以使海阳河与始安水接通,实现湘江与漓江的连接。虽然始安水的地势较高,可是始安水流量甚微,不能作为运河的水源,须以湘江上源海阳河作为水源,水量才充足够用。但是海阳河要比始安水低得多,水不能自流,需要拦河筑坝抬高水位。经海阳河与始安水的最近距离修建渠道,拦河坝要高出河岸7米,开渠的地形条件也不好。从该位置出发,沿海阳河上溯2.3千米(即是现在的渠首位置),以此处作为渠首位置,虽然增加了凿渠长度,但是渠首高度增加,只需筑高出河岸1.1米的拦河坝,就可将水位抬得足够高,使海阳河水经过渠道注入始安水,再注入漓江。
灵渠两岸秀美的风景
灵渠的飞来石
【灵渠的工程特点】
渠道工程与渠首工程是灵渠水利工程的两大部分。以拦水坝——大小天平为界,大小天平、铧嘴以及分水塘组成了灵渠的渠首工程。大小天平是铧犁形的拦水坝,坝顶可以溢流,这避免了大小天平受到过大的压力,具有保护大坝的作用。铧嘴是与大小天平邻近的位于海阳河内的分水堰,其现在的形 状如同一块远古时代的玉圭。由于大小天平对海阳河水具有阻挡、抬高作用,于是在坝前形成了一个蓄水池塘——分水塘。分水塘具有稳定流出大小天平水量的作用。
古树吞碑
此景为天下一奇,一棵已有780多年的重杨树正在吞吃着一块乾隆十二年的古碑,而且至今重杨树还在以每三年一厘米的速度吞吃着树下的古碑,几百年以后,也许人们就再也见不到这块乾隆年间的古碑了。
此景为天下一奇,一棵已有780多年的重杨树正在吞吃着一块乾隆十二年的古碑,而且至今重杨树还在以每三年一厘米的速度吞吃着树下的古碑,几百年以后,也许人们就再也见不到这块乾隆年间的古碑了。
灵渠的渠道工程包括:南渠、北渠、秦堤、湘江故道、陡门以及泄水天平。南渠与漓江沟通,秦堤修筑于南渠与湘江故道之间,使南渠与湘江故道隔离。为了修筑大小天平以及铧嘴的需要,北渠是一个前期工程,它取代了被大小天平截断的湘江故道,将海阳河的水引入湘江,从而使大小天平以及铧嘴的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工程结束后,北渠顺理成章地起到了通航作用。由于北渠连接湘江,南渠连接漓江,所以,湘江与漓江通过南、北二渠,被连接起来。被截断的湘江故道也仍然有用,具有蓄水、泄洪作用。在涨水期,来自海阳河的水漫过大小天平,经过湘江故道,流入湘江,保障了秦堤的安全。泄水天平是设置于南、北渠的溢流设施,起排洪作用。南、北渠共有泄水天平5处。位于南渠秦堤上的一座泄水天平长达42米,其功能是起着第二溢洪道的作用。当海阳河水暴涨,大小天平的泄洪能力不足时,洪水势必涌进南、北渠,当南、北渠水位超过泄水天平的坝顶时,就再次分洪,泄入湘江故道,这就保护了秦堤,保护了南、北渠,使兴安县城免受洪灾。我们看到,大小天平前后的两个蓄水 区域分水塘和湘江故道是灵渠运行的重要一环,这两个蓄水区起到了缓解水势变化、容纳多余水量和泄洪的作用。
海阳河每年有4个月的枯水期,在此期间,灵渠不能自然通航。故此灵渠设有陡门,陡门是古老的中国船闸的称谓。历史上有据可查的陡门,南渠有30座,北渠有4座。陡门的作用是拦阻水流、抬高水位、蓄水通舟。上游的船来到时,用竹杠塞陡,用席子靠在杠上堵水,等到水位升高到一定位置,将陡杠抽去,船就可过陡门。根据有籍可查的资料,世界上最早的船闸装置——陡门,是唐朝李渤设计的,它比巴拿马运河上的船闸早1000多年,堪称世界船闸的鼻祖。
【灵渠的价值】
灵渠使长江的支流湘江和珠江的支流漓江相沟通,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沟通了东、南半个中国的水运网,构成了岭南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线,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灵渠“通三江、贯五岭”,两千多年来,其作用无可替代,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奇迹。自秦代起,灵渠的航运一直保持到20世纪30年代。湘桂公路和湘桂铁路开通后,灵渠的航运功能已被取代。
但是,灵渠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灌溉兴安县的农田4万余亩);仍然具有向地方工业和城乡居民供应生产与生活用水的作用;围绕灵渠的水利设施,业已形成一个著名的兼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风景名胜区,供人们休闲、游览。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国三大水利工程,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之誉。
灵渠状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