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昔日旧城的断垣残壁隐隐地在城市的角落里起起伏伏,破碎的残砖碎瓦也静静地诉说着古老的岁月。当人们在这座新兴的城市里,欣赏着电力和机械带来的现代化成果时,却未曾想过,数千年前的这片土地,曾出现过怎样的奇迹。
世间最无情的刀,莫过于时间,它可以抚平伤痕,也可以掩埋真相,更可以遮盖世人的记忆。郑州,中原的明珠,在中国人还在梦寐阶段的数千年前,就已经绽放出属于它的璀璨光芒。然而,再繁盛的花,总有凋谢的一天;再强的光芒,也终究抵不过时间的变迁。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新城池取代了旧河山,轰隆隆的火车惊醒了故城人的旧梦。伴随着一座新城的崛起,曾经的辉煌终究随时光深埋于地下,彻底告别了尘世的喧嚣与繁华。
新时代的郑州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也是其政治、文化、交通、金融、科教中心。郑州总面积7446平方千米。截至2013年年底,人口总数达919.9万人。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5000年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出生、创业和建都。3600年前,郑州成为我国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都城,是商文明的发源地。
郑州地处我国地理中心,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经济中心,享有“中国铁路心脏”和“中国交通十字路口”的美誉。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以及亚洲首座中国唯一的时速350千米高铁客运十字枢纽站。
郑州地处华北平原南部,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下游。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雪。
郑州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铝矾土、耐火黏土、油石等36种。天然油石矿质优良,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油石基地之一。
商都
今日的郑州,已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而别称“商都”不只向世人展示着郑州昔日的辉煌,也暗喻着未来郑州的商业兴城之路。
二七广场夜景
二七广场是郑州市最繁华的商业区,位于郑州市区中心。二七纪念塔坐落在二七广场中心,为纪念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纪念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63米,共14层,其中塔基座为3层,塔身为11层,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为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2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
郑州博物馆内展出的仰韶文化彩陶器皿
黄帝雕像
【商城遗址,令世界瞩目郑州】
那些时代久远又不曾在史书上留下只言片语的城市,注定会被世人遗忘,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郑州一般。今人只知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却不知这座看似新兴的城市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夏商王朝的旧都城。时光悠悠千余载,曾经的辉煌早已深埋黄土,直至考古发现将那段流逝的历史重现时,才还原了郑州的最初面容。
在数十年前,郑州还只是一座拥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有人在无意间发现了一些古代陶片,当这些珍贵的陶片出现在考古专家面前时,所有人都惊呆了。这个不经意的发现,让专家们对郑州展开了地下城池的深入发掘。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一个惊人的真相浮出水面——郑州竟然是一座拥有城墙、宫殿、手工作坊、墓葬窖藏等多种文化遗址的古都城!但是,这些发现并不能将郑州真正的历史地位还原,在考古界和史学界,一直对郑州的历史地位存在分歧,这座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旧城池,究竟是商汤灭夏后建造的亳都还是仲丁所建的 都呢?无论结果怎样,郑州,都是一个拥有厚重文化的历史古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郑州商代遗址碑
【五帝至秦汉,郑州的华彩时代】
郑州,地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是人类居住的理想之地。所以,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便在郑州及周边地区进行生产、生活活动。近现代,考古学家在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距今80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裴李岗人,已经懂得进行畜牧业 和手工业生产。到了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已经成为聚集多个氏族共同生活的中心区域。而郑州真正成为中华文明的轴心,则始于五帝时期,并在夏、商、周时期达到巅峰。
相传,中华轩辕黄帝及其部族曾将郑州作为活动中心,后来统一了中原地区,并在郑县(今新郑)建立了有熊国,自此拉开了中华文明的大幕。
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将都城建在新寨(位于今新密市),而夏禹则把都城建在了阳城(今登封王城岗)。而后商汤灭夏,将都城建于西亳(今郑州市区,存疑),西周灭商之后,周武王将郑州这片土地命名为管国,分给他的弟弟管理。
公元前765年,郑武公灭郐国,将都城迁往郑州,定名为新郑。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国,新郑仍为都城。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在这段长达500余年的历史中,新郑一直充当着郑国和韩国的首都,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当时著名的交通枢纽,经济相当发达。如今,我们依然可以在新郑看到郑、韩故城遗址。
进入秦汉之后,郑州的辉煌仍在延续。郑州的手工业在当时首屈一指,同时又是冶铁重镇。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抵不过战争的车轮,魏晋南北朝之后,历时多年的战乱使郑州受到重创,渐渐湮没在历史中。
中原奇才
郑州人才辈出,灿烂的中原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例如,春秋时期政治家子产,战国早期道家名师列子,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申不害,战国末年水利家郑国,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散文家的韩非,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东汉名臣杜密,西晋文学家潘安,唐代画家、文学家郑虔,唐代诗人白居易、李商隐,五代宋初文学家梁周翰,北宋建筑学家李诫,金元之际教育家、理学家许衡,清代数学家陈之勋,清代爱国将领沙春元,科技史专家仓孝和,历史学家荆三林等。
【旧城换新貌,文化名城重焕生机】
自秦以后,郑州有过无数个名字,并被归化为不同的区域。秦朝时被分成两部分,归入三川郡和颍川郡;西汉时被归入河南郡;东汉时被归入中牟县。隋朝时称郑州,后又从中分出管州;唐朝时改名为荥阳郡,隶属管城县;宋代设郑州为西辅;自明之后,郑州归入开封府。历史的车轮似乎将郑州带入了平庸的行列。但在清朝末期,铁路的出现使郑州的命运悄然扭转。
清末,盛宣怀在勘察铁路时,将郑州站设为甲等火车站。而平汉和陇海两条铁路在郑州交会,则正式确立了郑州成为全国交通枢纽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铁路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郑州在整个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地 位日趋提升。1954年,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这对郑州来说,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曾经的商业发源地重新焕发出生机,成为国务院确立的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逐渐转变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在经济腾飞的同时,郑州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轩辕黄帝故里、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怀古颂今。而少林寺、黄河游览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人文自然景观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郑州,拂去5000年岁月的尘埃,这座古城正如雨后春笋般悄然成长。这座城市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证明了它正在缔造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荣耀与梦想,就在此刻,悄然绽放……
黄河游览区内炎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