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草离离,野兽鸣鸣,微风携带着呜咽,空气中弥漫着森冷与萧瑟。悲哉!谁能想象这里掩埋着大宋皇帝的遗骸?壮哉!泱泱大宋,竟无力守卫先皇的陵寝!一部帝国史,尽付无言中!
巩义嵩山以北、洛河之南,一方面积达130多平方千米的黄土岭上,有一处规模庞大的陵墓群,千余座陵墓慵懒地横卧其间。周围的石刻虽已残破不全,但仍能传达出高贵的神情。松柏井然,寺庙环立,守护着安眠的灵魂。偶有文人碑碣,那苍劲的笔法,家国天下的胸怀,传达出的是积极入世、忠君护主的豪情。
这座皇家陵墓群,便是我国历史上最富有的皇室家族——赵匡胤及其子孙。赵匡胤一生戎马,终建立大宋王朝,为子孙后代创下了殷实的家业,而这座北宋皇陵却是赵氏江山兴衰的最直接见证者。
北宋皇陵
北宋皇陵埋葬着大宋的七个皇帝,加上后妃、宗室亲王和大臣的陵墓,共有坟墓近千座,可谓当之无愧的露天艺术博物馆。
【弯弓搭箭,一座风水宝地应“运”而生】
唐太宗躺在关中平原上,日夜瞭望着长安城的熙来攘 往;明成祖卧在了燕山山麓的天寿山南,俯瞰着北京城的繁华;爱新觉罗的子孙,虽然有清东陵与清西陵之分,但都围绕着北京城不肯远去。何以大宋王朝的都城在开封,陵寝却远在巩义?
传说,赵匡胤想迁都洛阳,因为历代皇帝都将那里当做自己的都城。他便也虚荣地认为,唯有洛阳才配得上皇帝的气派。他的想法被弟弟赵光义和群臣否决了。他不能与群臣对立,为此终日耿耿于怀。一日,他从洛阳返回都城开封,经过巩义,下马祭奠埋葬在此的父亲,更忍不住悲从中来。于是他登上阙台,面向西方,恨恨地搭弓射箭道:“我生不能居西京,死当葬此地!”利箭带着皇帝的悲愤,向着西北方向呼啸而去,最终落下的地方后来便成了赵匡胤的永昌陵。
北宋皇陵陵寝正门
北宋皇陵的位置就这样如此仓促地确定了。这虽是传说,却表现了开国之君的草率与莽撞,这也许就是北宋皇陵凄惨命运的谶语。
很多宫廷阴阳术士逐渐意识到,皇家陵寝所在地代表着皇室的尊严,便开始为陵寝地找寻各种光鲜的理由。《永定陵修奉采石记》还有理有据地分析了巩义的优势。这个无意中选中的陵寝地,最终被吹嘘成了天下第一风水宝地。
永昭陵正门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寝陵,南北约15000米,东西约10000米。永昭陵修建得非常宏丽,陵下埋藏着许多珍贵的殉葬品,陵上建有上宫、下宫和寺院宫观等多种建筑,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这些建筑不断受到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
于是,赵氏子孙安然长眠于此。北宋的九个皇帝,除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走,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位皇帝,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均葬在北宋皇陵中,称为“七帝八陵”。除此之外,还有后妃、宗室亲王、王孙以及功臣名将,如蔡齐、寇 准、杨六郎等人的陵墓,也在此陪同安眠。千余座陵墓聚集于此,规模庞大,气势雄伟。
永裕陵石刻群
永裕陵是北宋第六代皇帝赵顼陵墓,该陵石刻是宋陵晚期造像的代表,造型技法比较成熟。
【百年经营一朝损,唏嘘声中听宋史】
北宋皇陵从乾德元年(963)开始营建,历时160余年,终于建成了一座雄伟的皇家陵园。
陵墓之外,是庞大的石刻群。每个帝陵都有石刻,包括望柱、象、瑞禽、角端、马、虎、狮子、武士等。对今人来说,它们是难得一见的石刻艺术博物馆。然而,对于长眠于地下的“赵氏家族”来说,它们象征的则是皇家至高无上的威严。
遗憾的是,这些猛兽与祥瑞,既没有守护住北宋皇帝的威严,也没有使长眠于此的灵魂得到安宁。
宋代皇帝通常在死后才开始建造陵寝,埋葬前会殡于汴京宫中,等皇陵建成后,皇帝的灵柩再由东京起灵,经中牟、郑州、荥阳、巩县、偃师等地,浩浩荡荡环绕许久,才葬入陵寝。这个过程至少需要10天。若遇到下雨天,则行程 更久,如埋葬宋哲宗赵煦时,恰遇连绵大雨,原本隆重的送葬队伍也因此狼狈不堪。这样的葬俗,势必导致造陵仓促,容易埋下安全隐患。加之地宫又没建在险峻的高山上,只是“积土成冢”,很容易被盗墓贼挖开。如果遇到强盗,更是一片凄凉。
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开封,掠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匆忙在南方登基。金兵进驻宋陵后,便对宋陵进行了掠掳。
今天的宋陵,经后人极力抢救得以留存下来,供人凭吊。
永昭陵石刻群
这些石刻造型秀长,雕法细腻。武士身躯高大,形象勇猛,目不斜视、忠实地守卫着宫门。客使石刻体质厚重、轮廓线条简练明确,双手捧贡品,身披大袍,衣褶垂到脚边,人物形神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