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河南坠子 流传兴盛在民间

河南坠子,因伴奏乐器为坠胡且演唱者以河南语音演唱而得名,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这个诞生于河南的剧种,好比一缕最自然的清风,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它根植于河南农村,又如春风般蔓延全国,成为最富有影响力的剧种之一。2006年,河南坠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坠子在全国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与豫剧一样,河南坠子流行甚广。它的听众不仅仅止步于河南城乡,北京、天津、安徽、河北等地的听众也比比皆是,著名的语言大师刘复和作家王蒙都是河南坠子的忠实粉丝。正是这些忠实的爱好者,给予了河南坠子生长的土壤,也正是这铿锵有力的曲音,丰富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展示了炎黄子孙的冉冉热情。

【河南坠子的过往】

河南坠子的源头可追溯到清朝末叶。彼时,河南的曲艺道情艺人和莺歌柳在音乐唱腔等方面相互影响,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曲艺形式。这种新的曲艺形式将莺歌柳的伴奏乐器由小鼓三弦改为坠胡,摒弃弹拨乐器而启用弓弦乐器,令伴奏的旋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此,也导致了艺人唱腔的大变革。而“哼弦子”的出现,则标志着河南坠子这种曲艺形式的正式形成。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河南坠子形成的年份大约在1900年。

在河南坠子形成的过程中,始终不改其淳朴的乡土气息,紧紧贴合百姓生活。它在吸取改造曲艺道情、莺歌柳等曲种的音乐唱腔的同时,也继承改编了这些曲种的众多曲目。而且,众多坠子艺人又创作了不少新的曲目,大大丰富了河南坠子的题材内容。《借 》、《偷石榴》、《王庆卖艺》、《梁祝下山》等旋律优美且朗朗上口的曲目,使其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渐渐成为全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曲艺形式之一。

在河南坠子走向成熟的数十年间,女性艺人也渐渐加入到河南坠子的表演当中。其表演形式也从最初的纯男性艺人自拉自唱演变为男拉女唱、女拉男唱、男女对唱等多种组合。河南坠子迎来它真正的繁盛还是1930年之后。

早期为人所知的坠子艺人,是民国十二三年活跃于京津地区的车大麻子,他以纯正的河南话自拉自唱,吸引了不少京津地区的坠子爱好者。卢永爱、大老黑夫妻也是较早在北京扬名的坠子演 员,而姚俊英因长相俊俏、装扮时尚且唱腔优美被时人选为当时的“华北三艳”之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董桂枝、程玉兰、王永安等众多的坠子演员共同开创了河南坠子在京津地区的繁盛场面。在河南,众多艺人将河南坠子继续发扬光大,具有代表性的有赵言祥、张治坤、刘宗琴等。山东的坠子舞台上出现了徐玉兰、徐玉霞、申桂凤等多位各具特色的坠子演员。在上海、沈阳、西安等地,河南坠子也出现了不少杰出的艺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成名于1949年以前的河南坠子演员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他们受到新思潮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原有的坠子曲目基础上创作了不少新作。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包括姚俊英的《十女夸夫》和《小姐俩摘棉花》、周玉花的《考神婆》、郭文秋的《送梳子》等。

河南坠子 流传兴盛在民间

河南坠子《岳母刺字》

新一代河南坠子演员,亦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他们努力在继承前辈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和创新,使得河南坠子更加顺应时代发展,也由此赢得了新的受众群体。这一时期比较拔尖的艺人有马玉萍、郭文秋等人。

马玉萍从六岁时便开始学习河南坠子,活跃于京津地区。她将京腔京韵融入河南坠子的表演之中。同时,又将豫剧、京剧、评剧等多种音乐唱腔糅入表演。代表曲目有《土地还家》、《爱个光荣人》、《常青指路》等。

郭文秋主要活跃于山东地区,代表曲目有《送梳子》、《兰花翻身》、《田桂英开火车》等。她是河南坠子在山东的一个重要流派——乔派的代表人物。

2006年,河南坠子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上专业人员的不断努力,河南坠子的春天正在悄悄来临。

下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