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接屏山绿树头
清乾隆皇帝东巡吉林时作的《硗跗吉林将军署复得诗三首》中有两句赞美吉林风景的诗惟妙惟肖:“城临镜水沧烟火,地接屏山绿树头。”其中“镜水”即指松花江,“屏山”则指左青龙(龙潭山),右白虎(小白山),前朱雀(朱雀山),后玄武(玄天岭)。朱雀山作为吉林市的屏山,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遗迹,名列吉林市四大名山之一。
清乾隆皇帝东巡吉林时作的《硗跗吉林将军署复得诗三首》中有两句赞美吉林风景的诗惟妙惟肖:“城临镜水沧烟火,地接屏山绿树头。”其中“镜水”即指松花江,“屏山”则指左青龙(龙潭山),右白虎(小白山),前朱雀(朱雀山),后玄武(玄天岭)。朱雀山作为吉林市的屏山,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遗迹,名列吉林市四大名山之一。
【朱雀山概貌】
朱雀山距离松花湖仅2千米,海拔817米。朱雀山山势陡峭,怪石嶙峋,树木葱茏,风貌古朴。东峰上有块10多米长的猪形巨石,名为“魔猪石”,有5头小石猪尾随其后。石猪头向山顶,尾巴向下,好像在行走,因此朱雀山又名“猪山”。 朱雀山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质年代的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岩。千百万年来,在地壳岩层受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连绵起伏的褶皱状山体地表面貌,造就了朱雀山独特的奇石风光。园内山势挺拔,溪谷众多,最高峰海拔871米,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7%,森林恢复几近原始状态,是最典型的亚温带生态系统。主峰为刀尖峰,又名猪嘴砬子,其峰在群山掩映之中扶摇直上,临江而立。站在山顶,极目远眺,丰满大坝依稀可见,山相抱,水相连,山情水意,使游人陶醉于自然之中。冬季,要到朱雀山尽享滑雪,坐马爬犁、雪橇的乐趣。
【阿什哈达摩崖石刻】
在丰满区朱雀山经济开发区阿什村的悬崖上,有两处摩崖石刻。据考证,此处摩崖石刻是迄今(2008)为止吉林省内发现的唯一明代石刻,它是研究明代经略东北的重要历史遗迹,1961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雀山森林和山石
茂密的森林,嶙峋的怪石,小亭凌空,俯瞰山下,怡人的景色足以荡心动魄,让人忘却一切烦恼,忘却一切忧愁。
茂密的森林,嶙峋的怪石,小亭凌空,俯瞰山下,怡人的景色足以荡心动魄,让人忘却一切烦恼,忘却一切忧愁。
阿什哈达为满语,意为“一山忽然分为二”,为断崖峭壁之意。明朝建国之初,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首先于洪武八年(1375)成立了辽东都指挥使司,并广设卫所,明永乐九年(1411)为有效管理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等族,明成祖派太监亦失哈率千人乘大船到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正式建立了管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由于当地气候寒冷,不产粮食,居民主要以捕鱼打猎为生。而明朝驻军所需粮食,全靠辽东和中原地区供给,所以,明朝皇帝多次派辽东都指挥使刘清来松花江设立船厂领军造船。500多年前的吉林市是东北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明永乐七年(1409)四月,明朝政府在吉林设置造船基地,把吉林当作加强辽东都司与奴儿干都司之间联系的纽带,专司建造运载官兵、粮草、赏赐品和贡品的船只,同时也把这里作为官兵、粮草的转运站。这一举措直接推动了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经济开发。
两处摩崖石刻详细记载了明代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清三次率领数千官兵、工匠来吉林造船的具体时间。第一处 石刻刻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虽历经风雨,石刻上字迹清晰可辨,上有三行阴刻楷书,碑文是:骠骑将军辽东都司指挥使刘。第二处石刻刻于明宣德九年(1432),在崖壁上有一条上圆下方的碑形线,中间高122厘米,宽62厘米,刻线内有七行文字,阴刻楷书,字体大小不等。由于久经风雨剥蚀,花岗岩面风化较重,字迹多模糊不清,经认真仔细辨认,碑文为:“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清、永乐十八年领军至此、洪熙元年领军至此、宣德七年领军至此、本处设立龙王庙宇、永乐十八年创立、宣德七年重建、宣德七年二月三十日。”
这个碑文明确记载了刘清三次率军来吉林造船和兼任造船总兵以及修建龙王庙、重建龙王庙的具体时间。阿什哈达摩崖石刻距今(2014)已有近600多年的历史,为保护这一古迹,1984年,省、市、区文物部门在此地修建两亭,分别冠名“摩崖阁”和“阿什亭”,在摩崖碑建立了展览馆。
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秋天的菩提寺风光
菩提寺位于朱雀山寻梦峰的山坳处。此处四周林木茂密,祥云缭绕,曾是朱雀山小观音庙(俗称石庙子)旧址。青砖碧瓦的菩提寺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远远望去,若隐若现,恍如世外桃源,似在虚无缥缈中。菩提寺依山势呈二进阶梯分布。已建成的有念佛堂、天王殿、僧寮房。
菩提寺位于朱雀山寻梦峰的山坳处。此处四周林木茂密,祥云缭绕,曾是朱雀山小观音庙(俗称石庙子)旧址。青砖碧瓦的菩提寺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远远望去,若隐若现,恍如世外桃源,似在虚无缥缈中。菩提寺依山势呈二进阶梯分布。已建成的有念佛堂、天王殿、僧寮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