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二人转

真正植根于民间的艺术

二人转是在长白山区和松辽平原长期流传的一种民间的综合艺术形式。又被称为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集东北民间文化、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民间表演为一体,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获取新的生命力,是东北大地哺育的民间艺术奇葩,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老百姓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二人转是在长白山区和松辽平原长期流传的一种民间的综合艺术形式。又被称为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集东北民间文化、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民间表演为一体,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获取新的生命力,是东北大地哺育的民间艺术奇葩,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老百姓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二人转

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佟长江、闫淑萍

佟长江,国家一级演员,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市戏曲剧团副团长。闫淑萍,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一级演员,吉林省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这幅照片是他们演出《天下娘心》时的剧照。

佟长江,国家一级演员,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市戏曲剧团副团长。闫淑萍,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一级演员,吉林省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这幅照片是他们演出《天下娘心》时的剧照。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也就有人这样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其实,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的东北,在以白山黑水为 中心的广袤地区成为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行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植根于民间文化二人转的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它的最突出特点是俗、色、酸。二人转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二人转在历史上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从表现形式来看,二人转是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其实,最初的二人转,也并不是只有两个人。

二人转

东路二人转《傻子相亲》演出剧照

二人转《傻子相亲》是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演出剧目,该剧通过傻子老六与姑娘艳秋相亲所产生的一系列笑话来反对近亲结婚、提倡优生优育,该剧主题鲜明,情节简短精练,内容幽默搞笑。

二人转《傻子相亲》是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演出剧目,该剧通过傻子老六与姑娘艳秋相亲所产生的一系列笑话来反对近亲结婚、提倡优生优育,该剧主题鲜明,情节简短精练,内容幽默搞笑。

二人转

二人转《锔大缸》

《锔大缸》是二人转的传统剧目,尹为民(左)、咸奎荣是吉林省戏剧院的著名演员。这张剧照是他们演出时拍摄的。

《锔大缸》是二人转的传统剧目,尹为民(左)、咸奎荣是吉林省戏剧院的著名演员。这张剧照是他们演出时拍摄的。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两个人演唱,作简单化妆。

二人转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所谓的“四功”是指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玉子板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别具一格的是持大板子和玉子板的舞者。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二人转

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杨金华(女)在和她的弟子表演东路二人转

杨金华作为东路二人转的代表人物之一,演技精湛,唱腔优美,尤其是她的彩旦十分拿手,虽然泼辣,却在夸张的泼辣中透着一种表演美,深受群众欢迎。

杨金华作为东路二人转的代表人物之一,演技精湛,唱腔优美,尤其是她的彩旦十分拿手,虽然泼辣,却在夸张的泼辣中透着一种表演美,深受群众欢迎。

从演出形式来看,二人转的演出形式基本上有四种:“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唱屯场”是这几种形式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每年秋后三大时节都有“唱屯场”,表演的时候通常按以下顺序:首先是“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接着是“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桨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接下来就 是“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这里所指的“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作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二人转唱的是庄稼调,说的是庄稼话,和庄稼人心贴心,是东北劳动人民的艺术,土生土长,土色土香。这也就难免万人捧场、百看不厌。

二人转

乌拉街的东路二人转表演

东路二人转深受吉林省人民的喜爱,无论是什么场合,二人转的演出都异常火爆。在吉林市乌拉街的满族文化村,二人转是招待四方宾客的保留节目。

东路二人转深受吉林省人民的喜爱,无论是什么场合,二人转的演出都异常火爆。在吉林市乌拉街的满族文化村,二人转是招待四方宾客的保留节目。

下一篇:江城秧歌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