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冰湖腾鱼
世界上有许多事物是无法说清的。寒冷的冬天,虽然把草木和人间所有的落叶收净,使大地呈现出一片肃杀之气,却把水的歌唱奉献给人们。皑皑的白雪,晶莹剔透的冰凌,都是水在冬季赋予人的灵感。
世界上有许多事物是无法说清的。寒冷的冬天,虽然把草木和人间所有的落叶收净,使大地呈现出一片肃杀之气,却把水的歌唱奉献给人们。皑皑的白雪,晶莹剔透的冰凌,都是水在冬季赋予人的灵感。
在中国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有一处美丽、神奇的草原湿地,它就是查干湖。
查干湖又名查干淖尔,面积420多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泊。早在一万年前,古老的查干淖尔人就在这里以渔猎为生。他们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生于斯、长于斯,以湖为生,惜湖如命,爱湖如母,尤其是在寒冷漫长的冬季,他们更是依靠传统的捕鱼方式战胜严寒,维系生活,繁衍生息,世代延续。
据《辽史》等史书记载,自辽圣宗开始到天祚帝,每年春节过后,都要携嫔妃群臣 到查干湖进行“春捺钵”(春季的行宫),凿冰取鱼,逐鹰猎雁,举行“头鱼宴”、“头鹅宴”大宴群臣和各部落使节,议政外交,春尽乃还。大金皇帝完颜阿骨打誓师伐辽,占领塔虎城和查干湖后,继承了这一传统方式。成吉思汗西征时曾到过查干湖,在这里行祭湖大礼并把查干湖周边辽阔的科尔沁草原分封给其二弟哈萨尔。从此蒙古族世代生活在这里,逐渐形成了今天神秘、神奇的查干湖冬捕。
冬捕,就是冬季捕鱼。可以想象一下,当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的时候,偌大的冰面上弥漫着寒雾。渔民脚踏冰雪,凿冰捕鱼。鱼把头的号子声,赶马车的吆喝声,神秘地在北方的雪野中飘荡,使这一块大自然的净土充满了极其诱人的魅力。
白茫茫的原野上,一个巨大的湖泊出现在面前,大雪厚厚地覆盖在望不到边际的冰面上,风把雪刮起来如烟一般向远方弥漫。这就是查干湖的冬季,这就是鱼神水母的栖息之地。
查干湖捕鱼人集中居住的地点,一切景色都与“捕鱼”有关。院子里,房顶上,墙头上,晒着渔网,空气中飘荡着鱼味儿。有趣的是小学生书包上的图案、妇女剪的窗花和家家的对联,也都是以“鱼”为主题。
冰雪敖包
冰湖之上,祭祀场地的中心是一个直径约1米的冰洞,上面用松枝搭盖成敖包形状,叫作“冰雪敖包”。“头鱼”就将从这里捞起。冰洞周围按方位摆放九尊高1米、直径约1米的圣火盆,盆内盛有用柴油泡好的木炭。圣火盆后面是一张供桌,桌上放有奶干、糖果、山楂等祭祀物品,两侧各插有高约4米的七彩经幡。
冰湖之上,祭祀场地的中心是一个直径约1米的冰洞,上面用松枝搭盖成敖包形状,叫作“冰雪敖包”。“头鱼”就将从这里捞起。冰洞周围按方位摆放九尊高1米、直径约1米的圣火盆,盆内盛有用柴油泡好的木炭。圣火盆后面是一张供桌,桌上放有奶干、糖果、山楂等祭祀物品,两侧各插有高约4米的七彩经幡。
祭湖
整装待发的渔民
出鱼
查干湖冬捕,每年冬季12月中旬到次年1月下旬(春节前)进行。每年冬捕前,都要举行“祭湖·醒网”仪式,祭祀查干湖,唤醒沉睡的大网。之后,便开始紧张又繁忙、艰苦而快乐的冬网捕鱼。一般情况下,全体渔工要分成四个作业组,每组一位老鱼把头带领60多人,将2000多米的大拉网通过凿开的相隔50~60米的冰洞,用穿杆、扭矛和走钩的办法,在50多厘米厚的冰层下慢慢舒展成一个硕大的“包围圈”。几个小时后,就可以扬鞭催马,拉动绞盘,拽起一张张大网从冰洞缓缓而出,两旁的渔民手持挠钩期待着“万尾鲜鱼出玉门”的壮观场面。2005年,查干湖冬捕以规模最大、单网产量10.45万千克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又以单网产量16.8万千克刷新了纪录。
查干湖捕鱼使用的大网网眼巨大,不会对一斤以下的小鱼造成影响。智慧的蒙古族人民在数百年前就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他们让鱼群在春夏自由地生长,待到冬季 再有选择地捕捞。他们知道美丽的查干湖是大自然赐给自己的礼物,而查干湖中的任何物产都应永久存续下去,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长久相依。
查干湖,正是以这些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原始的生产习俗,本真的生活状态,被专家学者称为“最后的渔猎部落”。2006年,查干湖冰雪捕鱼旅游节被中国旅游产业年会评为中国十大生态类节庆。2008年查干湖冬捕又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查干湖旅游区也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园区。
收网
在渔民们沙哑、高亢的号子声中,拉网的马轮子开始绞动,沉甸甸的大网被慢慢拉起。长长的渔网从冰洞中渐渐滑出,热气腾腾,鱼儿咕嘟咕嘟往外冒,被渔网从冰下带出,在冰面上翻腾、跳跃,鱼跃冰面的壮观景象引来了人们阵阵欢呼。
在渔民们沙哑、高亢的号子声中,拉网的马轮子开始绞动,沉甸甸的大网被慢慢拉起。长长的渔网从冰洞中渐渐滑出,热气腾腾,鱼儿咕嘟咕嘟往外冒,被渔网从冰下带出,在冰面上翻腾、跳跃,鱼跃冰面的壮观景象引来了人们阵阵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