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古老商业中心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历史建筑群落,三街会馆占据着其中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若时光倒退回清朝年间,这间小会馆可绝非现在的落寞之姿,它曾是早期澳门商人的议事中心,代表着一方繁荣与兴盛。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历史建筑群落,三街会馆占据着其中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若时光倒退回清朝年间,这间小会馆可绝非现在的落寞之姿,它曾是早期澳门商人的议事中心,代表着一方繁荣与兴盛。
【商人的议事中心】
三街会馆又称关帝庙,是一座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议事亭前地旁边的小型庙宇。目前尚无史料能够考证这座古建筑具体于何时创建,但能确定它在明末时期即已出现。三街会馆的名字缘于方位之说,当时在议事亭前地一带辟有三条大街,分别是营地大街、关前街和草堆街。这三条街道属于繁华地带,遍布着大小商铺,是一个小型的商贸中心。
庙宇规模较小,藏身在市区巍峨的建筑物之中,见证着澳门居民的生活变迁。
庙宇规模较小,藏身在市区巍峨的建筑物之中,见证着澳门居民的生活变迁。
早期的澳门商人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市场行情,他们一般把议事场选在人流众多的庙宇里,比如妈阁庙、莲峰庙等。当三街一带的商业气氛越来越浓厚,商人们便自发设立这间会馆,结束了在庙宇议事的习惯。会馆开设以后,他们经常在此沟通商情,联络感情,清政府也常常选择在这里发布公告。久而久之,“三街会馆”的名字便不胫而走。在成为澳门华人的专门议事场所后不久,澳葡政府亦逐渐把它作为联系华人的唯一机关。
三街会馆在初具议事功能时,议事场与庙宇合二为一,后来它经过了几次大修,第一次大修是在清乾隆年间,第二次、第三次大修是在清嘉庆年间和道光年间。最后一次大修时,人们于会馆旁边增建了一间公所,与原先的庙宇区分开来。因为这里当时属于澳门的“荣宁坊”,所以在门前社坛上出现“荣宁社”等字样,而且刻有一副楹联:“荣居康乐境,宁享太平年”。
庙内有“鲛鳄知威”“圣恩广大”等匾额,人们在虔诚地祈福。
庙内有“鲛鳄知威”“圣恩广大”等匾额,人们在虔诚地祈福。
【供奉关帝的庙宇】
三街会馆虽然是一座商人会馆,却也兼具庙宇功能。在会馆刚刚开设之时,里面就供奉着关帝像,商人们在这里有时议论商情,有时也拜祭关帝。19世纪初,免疫接种牛痘的医疗技术传入澳门时,这里还成为中国最早的痘馆。到了20世纪20年代,现代工业初露萌芽,澳门街市实行扩容,新的华商组织开始成立,会馆的议事功能逐渐弱化直至消失,人们来此大多是为了拜祭关帝,它的名字也被改作“关帝庙”。
拜祭关帝一向是岭南、港澳等地的重要习俗,澳门本地人非常重视关帝的诞辰,而且他们认为关帝有两个诞辰日,一是农历五月十三日,一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每年的这两个日子,澳门关帝庙都会举办隆重的神功戏与祭祀仪式,许多人都会在关帝像前献花烧烛置放供品,虔诚地拜祭。一些民间社团和商店也会举行舞狮、舞龙等传统庆典,近年来又兴起了宴会、体育比赛、文艺会演等庆祝活动。除了关帝诞辰日,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关帝庙前也会有节日游行、派发长寿饭与唱戏活动等,人们借此庆祝新春,祈愿丰年,期待来年更加兴旺发达。
平时的三街会馆早已没了原先的繁华喧嚣,只是作为澳门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安然存在着。2005年,它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